百感交集的石工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x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不称石农?
  说完石绅,就要说说石工。按理说的是“石农”,突然觉得“石农”这个词的诸多不对。
  “石农”,最本意是指以捞石为业的农村石友,就一直以石农相称,但今天看来,叫石农之不妥有三。
  其一,不再是农产品加工式的农业体系。当今石头产业再不济,也早已归入到一个日渐扩大的文化产业体系。
  其二,不再是自然经济式的随机拣取。一些大型机械参与的规模打捞,已经是工业生产特点,只不过生产者多为本地人,没有“外出打工”,而是在家门口,围绕着江河这台机器干活而已。
  其三,不再是单一的农民参与的行为。石绅、石商、石头收藏家大量参与,奇石界之间买和卖的关系多重交织,农民捞石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劳动关系,受雇、合伙,与他们本身的自然身份无关。
  所以称为石工比较妥。称石工更能体现奇石行业的发展与内在的分工。
  哪些人是石工?
  奇石业更详细的分工,能看出整个产业的格局来。不同的角度上,就是不同的干活人群。
  打捞、觅石人群:为了销售,专门到河滩找石头、下水捞石头、大漠里拣石头的,这些人都是采石工。
  搬运、布展人群:专门起重、搬运石头的自然是运石工,还有做奇石物流运输的,做展厅布置的,这些人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运石工。
  配座、制架人群:为奇石配座的,为人做奇石展柜、展架的,可叫奇石配展工。
  其他奇石行业人群:还有些说不准叫什么工的,但只要是专门在奇石市场混,有明确固定分工的,都属一个门类的奇石工,只是现在不一定适合叫什么工。如专门给石头拍图片的、替人设计奇石小册的,专门替人给石头配文字的都是。
  围绕奇石干活的人,很多体会到了奇石市场发展带来的效益,有的人生意红火得忙不过来,都能找到各种理由证明自己跟石头有缘。也有一些人很无语,那就是下水打捞、觅石的那部分人,就是仍然被称为“石农”的那些人,他们虽然也尝到了奇石的甜头,但他们很多时候高兴不起来,心情很复杂。
  石工们为什么心情复杂?
  其一是惊喜。想不到门口的石头,都能卖钱,越卖越值钱,每次出水,那些等在岸上迫不急待的人们,心中涌现惊喜时,正是那些有钱的或装有钱的人到来的那一刻。
  其二是嫉妒。惊喜过后发现,卖得再贵,吃亏的都是自己,明明自己觉得不好意思往上喊了,但人家一转手,又是一个天价,这世上,有钱的人为什么那么多呢,他们的钱从哪里来的?他们够狠才敢经营石头,咱不够狠,只能捞石头了,但咱捞到石头,也死命往高处喊价,不要拉倒。
  其三是无奈。捞石本是产业的源头,却成了最边缘的环节,一块石头出水,一桩买卖成立,收了钱,石头就跟自己没关系了,往后所有的热闹,咱只有听故事的份了。本来听听也就过去了,但那么多“捡漏”的故事,至少在客观上,将那一份挥之不去的嘲弄意味都留给了采石工。
  其四是麻木。反复地体验吃亏,而且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这一层事实,那认命吧。于是每次下水,捞上来的石头,值多值少,卖给谁,谁是真心待石,谁在趁火打劫,都很难看明白说得清楚。石市热闹,石人暴富,就像河道变迁,那么多深刻的世事沧桑,都成过眼云烟,自己每天面对的,却是房前屋后一堆卖不掉的石头,久看心烦,再敏感的心,都平淡下去,变得无语。
  其五是悲凉。自己拿命去拼的是买卖人手里的工钱,环境险恶的河滩深潭,潜伏诸多的夺命危机,一些捞石失事的事件,像拂不去的乌云,笼罩在石工心中。石界从来没有正视过石工的悲凉,没有人将自己手中的石头,跟哪一条具体的人命联系起来,也没有哪个石工将悲凉写在脸上,他们出工、收工、喝酒、睡觉,那种悲凉感,仿佛刻在命里。
  其六是困惑。石工们的困惑,或许是整个石界的困惑,那些做着生意的石商们,他们生意冷热忙闲,都在做相当美好的梦,大多是没有时间困惑的。唯有石工,他们面对滔滔江流时,总带着疑问,不是说石头很文化吗,咱这是在捞钱呢,还是在捞文化?
  石工们还能怎么着呢,一位很年轻的石工对一个装有钱的石商说,咱什么时候捞个天下第一的好石头,什么天价都不卖,自己扛着玩,气死你们!
其他文献
作者凭借小品审美历练的底气,淡定地走进“发现与表达”的风雨中,沙盘演示出风格新作。古朴斑驳的美,千万年的戈壁基岩裸露,又演绎为海岸景致,终究是沧桑的轮回。环抱的石形勾勒出海岸的水缘线,天然属性恰切地表达了天然意境,发现的艺术发现到了极致,一道雨岩悬瀑,终归沧海,这是发现中的发现。海岸四六比例的留白,不着一帆,尽得浩渺。神来的新疆泥石灯塔,点亮了发现与表达的全盘,如画师“满园春色”的表达,浓缩于“一
期刊
前不久,看到北京焦洪光先生的《奇石是一种表达的艺术》文章后感触颇多,共鸣颇多,特别对他多年来一直坚持水盘创作探索表示钦佩。为此,本人也想从艺术特征角度谈谈个人对奇石艺术创作方面的一些看法。  奇石艺术——发现与表达并重  奇石艺术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是真正天人合一的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奇葩。  谈到奇石艺术,首先得从艺术特征入手。我们知道,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一定的形式规则,它是一个表达意义和情
期刊
“色彩不好”,是前期玩皮色的石友常对画面石提出的批评之一。石头到底什么颜色好?其实是很难用一句话概括的问题,因为不同的石头,本来就不应该是同一个标准。颜色鲜艳,对比鲜明,总会给人带来更直接、更强烈的视觉刺激,因而也更容易惹人喜爱,受人关注,石友也多习惯了以这样的色彩标准来评价石头。所以鲜明的红、黄、绿(加之大化、彩陶等优秀的石质、石肤)曾经在石市最受欢迎。当然画面石中,也有不少色彩鲜艳的品种,比如
期刊
乍见此石,简约的笔墨,丰厚的意蕴,这不是老萍翁的墨荷清塘图豁然呈现于眼前么?  石绿色的荷叶上,滕黄、墨黑的叶络及光感掩映而现。正似画家饱蘸浓墨,铺毫刷笔,让墨荷在干湿、虚实、浓淡中形成一幅自然和谐的意境,再于其中用细笔勾勒叶脉、纹路。浓淡相宜的用墨、层次丰富的色调,俨然让人置身一种微风轻动、水波荡漾的水墨清塘美景之中。  —— 彭志刚  骄阳洒金染河塘,  影影绰绰共天光。  景物逆光如翰墨, 
期刊
焦立廷先生纵观我国二十余年石文化的发展实践,对“奇石是发现的艺术”(本人以为“赏石是发现的艺术”可能更为准确)观念的精神内涵、积极意义以及遭遇的瓶颈、面临的困惑,作了深入、透彻的分析,以敏锐的眼光和鉴赏家的责任意识,大胆提出“奇石是发现的艺术,更是表达的艺术”的理念,对于引导当前我国石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人基本赞同。就焦先生提到的一些细节问题,我谈点个人的不同看法。  不迷信专家也不小觑
期刊
初见此石,甚为震惊,这哪里是奇石,分明是一座由几块突突兀兀的巨石磊成的一座苍翠雄峙的巍严大山!其山脚起于右而渐次台高,直至左侧峰顶收稳,虽不显急促,却陡壁森然,倍增山型之奇险宏伟。而相磊不相同的数块大石,虽聚而成势成山,却又似自成一体而彰显出“和而不同”的君子风范。静赏中,总会使人有融入悠远时空,山不知深,如谒君子,唯敬圣贤的礼悟。  此座绿泥石山,产自大渡河,而大渡河的生成年代(经宇宙成因核素埋
期刊
成功和失败,就像是一对孪生姐妹,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攀登后,最终会到达山的顶端。这是执着的伟大,更是真爱的不可战胜。  对于新锐奇石收藏家蔡静先生而言,他的好学和执着,终究会成就他收藏事业的成功。  蔡静先生高个俊帅、西装革履、温文尔雅,双眼透着清澈的光芒,身为企业高管,却常见他躬身拿着工具精心洗刷着手中的爱石,常常是浑身上下扬盖着厚厚的尘土,活脱像个建筑工地上的水泥工,但却衬托着他的双眼比平时更加明
期刊
就在本刊“如果·假”的话题引起石友热烈讨论的同时,微信朋友圈里一篇《古玩行里的“二十一条军规”》的文章也在被石友们频繁转发。看得出相对成熟和壮大的古玩行业,对石友的思维影响不小。据说,“无论是买家买假了还是卖家卖漏了,均不能退货或找后账。……买家也许买假买贵,卖家也许卖漏卖低,买卖双方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是古玩的行规,那么这条规则在奇石买卖中是否适用?  本期我们采访的石友,同时拥有古玩收藏背景或
期刊
某日,老石在店里倒腾石头,菜菜来帮忙、顺便见识见识老石藏的好石头。  菜菜:这么多的石头堆在一处,什么时候买的,是没架子上的好吗?  老石:这些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有七八年了。好石头越来越少,前些年看着顺眼的,现在拿出来都是冒尖的。  菜菜:好石头越来越少,那我们新手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  老石:开发过度的石种资源确实越来越少,但是还有很多正在开发和未被开发的石种还是有好石头的,去年,长江石就给了石
期刊
春汛来得早,桃花水把整个春天染得粉红。山在细雨里一重重地苍润,轻风吹斜了才归的鸥鹭,在雨里倦倦地飞……  春就这样无声地来——在开阔的山间,在鼓荡的水和细细的雨中,饱满的激越和如缕的轻愁,一年年来了又去,去了又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