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期待”是读者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认知结构和阅读需求,既包括阅读前对文学作品的预想心理,也包括阅读时对文本的新认知和新需求。读者的阅读期待会经历四个阶段:唤醒期待——形成暂时的预想和判断——证实或拒绝预想——作品意义具体化、自我化,形成新阅读预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阅读期待,能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激起学生思考与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阅读体验。本文将以初中鲁迅作品的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运用阅读期待。
一、朗读法再现情境,把握阅读期待的导向
鲁迅的作品内容深广,思想博大精深,艺术风格多样,鲁迅的语言更是丰满而洗练,隽永而含蓄,诙谐而峭拔。文章里的韵味,那种浓烈而又千旋万转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并触动心灵,也唯有朗读,才能再现文中的情境,把准阅读期待的导向。
以《雪》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接近鲁迅的作品,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
齐读:“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师:句子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旋风”表现出寒风急、猛的特点;“奋飞”“生光”写出了朔方的雪在大风之中飞扬,显露出晶莹剔透的特点;“旋转而且升腾” 表现了朔方的雪在旋风之中,欢腾、奔放、快乐地舞蹈。
师:抓住了作者所描绘的景物及其特点,请大家再读这个句子,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生有感情地朗读,随着高声地反复朗读,作品中所描绘的情境将被再现。学生的身躯、心灵也会随着“暴风雨中的荒野”,随着“空中的波涛”,一起颤动起来。多么豪迈的诗篇,多么动人的场景!这不正体现了鲁迅的语言魅力?因此,学生的阅读期待就有了正确的导向:“是内心强大的力量让作者创作出了这样惊心动魄的文字。”学生通过朗读法再现情境,解读鲁迅作品,可以获得情感和生命的“高峰体验”,形成阅读期待的正确导向。
二、联读法引发思考,唤醒阅读期待的本能
“联读法”是指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联系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创作风格和文本的体裁、注释等相互关联或暗合的因素,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联读法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唤醒学生阅读期待的本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深意。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教学为例,文中“捕鸟”的童年趣事,就可以运用联读法来分析。联系《雪》一课中“塑雪罗汉”一事和《孔乙己》一课中“分茴香豆”一事及《社戏》一课中“偷罗汉豆”一事,学生就会发现:这些作品间的关联因素就是“童真、童趣”。作者是用儿童的眼睛和心理去发现世界,描述世界,这是作者内心深处对童真的呼唤。这样的发现,可以唤醒学生阅读期待的本能,对学生理解作品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抓冲突深入理解,提升阅读期待的品质
矛盾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抓准矛盾冲突可以使学生的理解由表层的事件深入到本文的主旨,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期待品质。鲁迅喜欢用这样的句式:将相互矛盾的判断并置。例如,《孔乙己》的最后一句就是这样:“——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是肯定:孔乙己确凿死了;“大约”却是一个含糊、游移的判断:推想起来,他大概死了吧。这背后的意思是: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他是什么时候死的,又是怎样死的,谁知道呢?又有谁关心呢?作者最关心的,或者说他最感痛心的,不只是孔乙己的不幸,更是周围人的冷漠态度,以及孔乙己这类读书人在人们眼里毫无地位的尴尬。这种极富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语言,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感情、缠绕的思绪,分析这类语言,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期待品质。
四、构图法描绘画面,拓宽阅读期待的视野
鲁迅的作品在绘画上和色彩上都蕴涵着深意,教师可以运用构图法,让学生将这些画面描绘出来,拓宽学生阅读期待的视野。
以《故乡》一文中的两幅画为例:一幅是童年的故乡图,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小英雄闰土项带银圈,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另一幅是现实的故乡图,苍黄的天底,萧索的荒村,“木偶”似的闰土,脸色灰黄,眼睛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穿薄棉衣,浑身瑟索着,又粗又笨而且开裂的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将鲁迅笔下的景色和人物全部画出来,再从两幅故乡图色彩的变化入手,引导学生感悟色彩变化背后鲁迅情感的变化,并和鲁迅一起思考这些变化的社会原因。这样的教学,不再停留于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自然环境的分析,而是拓展到对社会现象的剖析,让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更宽、更广、更深刻。
综上所述,鲁迅作品内涵深刻,艺术风格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朗读法、联读法、抓冲突、构图法等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激起他们思考与探索鲁迅思想的欲望。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鲁迅作品的阅读体验,提升他们未来学习鲁迅作品的阅读期待,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一、朗读法再现情境,把握阅读期待的导向
鲁迅的作品内容深广,思想博大精深,艺术风格多样,鲁迅的语言更是丰满而洗练,隽永而含蓄,诙谐而峭拔。文章里的韵味,那种浓烈而又千旋万转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并触动心灵,也唯有朗读,才能再现文中的情境,把准阅读期待的导向。
以《雪》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接近鲁迅的作品,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
齐读:“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师:句子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旋风”表现出寒风急、猛的特点;“奋飞”“生光”写出了朔方的雪在大风之中飞扬,显露出晶莹剔透的特点;“旋转而且升腾” 表现了朔方的雪在旋风之中,欢腾、奔放、快乐地舞蹈。
师:抓住了作者所描绘的景物及其特点,请大家再读这个句子,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生有感情地朗读,随着高声地反复朗读,作品中所描绘的情境将被再现。学生的身躯、心灵也会随着“暴风雨中的荒野”,随着“空中的波涛”,一起颤动起来。多么豪迈的诗篇,多么动人的场景!这不正体现了鲁迅的语言魅力?因此,学生的阅读期待就有了正确的导向:“是内心强大的力量让作者创作出了这样惊心动魄的文字。”学生通过朗读法再现情境,解读鲁迅作品,可以获得情感和生命的“高峰体验”,形成阅读期待的正确导向。
二、联读法引发思考,唤醒阅读期待的本能
“联读法”是指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联系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创作风格和文本的体裁、注释等相互关联或暗合的因素,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联读法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唤醒学生阅读期待的本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深意。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教学为例,文中“捕鸟”的童年趣事,就可以运用联读法来分析。联系《雪》一课中“塑雪罗汉”一事和《孔乙己》一课中“分茴香豆”一事及《社戏》一课中“偷罗汉豆”一事,学生就会发现:这些作品间的关联因素就是“童真、童趣”。作者是用儿童的眼睛和心理去发现世界,描述世界,这是作者内心深处对童真的呼唤。这样的发现,可以唤醒学生阅读期待的本能,对学生理解作品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抓冲突深入理解,提升阅读期待的品质
矛盾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抓准矛盾冲突可以使学生的理解由表层的事件深入到本文的主旨,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期待品质。鲁迅喜欢用这样的句式:将相互矛盾的判断并置。例如,《孔乙己》的最后一句就是这样:“——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是肯定:孔乙己确凿死了;“大约”却是一个含糊、游移的判断:推想起来,他大概死了吧。这背后的意思是: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他是什么时候死的,又是怎样死的,谁知道呢?又有谁关心呢?作者最关心的,或者说他最感痛心的,不只是孔乙己的不幸,更是周围人的冷漠态度,以及孔乙己这类读书人在人们眼里毫无地位的尴尬。这种极富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语言,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感情、缠绕的思绪,分析这类语言,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期待品质。
四、构图法描绘画面,拓宽阅读期待的视野
鲁迅的作品在绘画上和色彩上都蕴涵着深意,教师可以运用构图法,让学生将这些画面描绘出来,拓宽学生阅读期待的视野。
以《故乡》一文中的两幅画为例:一幅是童年的故乡图,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小英雄闰土项带银圈,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另一幅是现实的故乡图,苍黄的天底,萧索的荒村,“木偶”似的闰土,脸色灰黄,眼睛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穿薄棉衣,浑身瑟索着,又粗又笨而且开裂的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将鲁迅笔下的景色和人物全部画出来,再从两幅故乡图色彩的变化入手,引导学生感悟色彩变化背后鲁迅情感的变化,并和鲁迅一起思考这些变化的社会原因。这样的教学,不再停留于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自然环境的分析,而是拓展到对社会现象的剖析,让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更宽、更广、更深刻。
综上所述,鲁迅作品内涵深刻,艺术风格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朗读法、联读法、抓冲突、构图法等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激起他们思考与探索鲁迅思想的欲望。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鲁迅作品的阅读体验,提升他们未来学习鲁迅作品的阅读期待,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