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剑既是一种非常锐利的冷兵器,又是一种富含文化韵味的意象体。李白的诗歌中多次提到“剑”这个意象,他的剑是侠客的标志,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展示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研究李白诗歌的剑意象,既可以深入理解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也可以更深入细致地认识李白豪逸的精神特征。
关键词:李白;剑文化;豪逸;侠义;创新
中国古代的侠与剑不可分离,古人既有佩剑风习,也有仗剑远游的习惯,剑也成为侠义豪爽精神的象征。李白诗歌中的“剑”意象,出现近百次,占其全部诗作十分之一,而在李白以前的诗人中从未达到如此变化多姿的程度。李白诗中有宝剑、雄剑、长剑、倚天剑、龙剑、天钩、腰下剑、玉剑、孤剑、龙泉、玉巨剑、七道剑、青萍剑、横腰剑、莲花剑、湛卢剑、延陵剑等,而关于运用兵器的动作,更有提剑、弹剑、按剑、挺剑、学剑、挥剑、指剑、抚剑、剑歌、倚剑、剑舞等。李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剑文化进行认真学习和传承,又以自己独特的人格精神和审美眼光重新创造,使剑意象更加含蓄丰厚,焕发出新的光芒。
一、侠义精神
李白运用丰富的剑意象,创造了许多鲜活的英雄侠士形象。李白曾经对剑术十分钟情,有较长时间的学剑经历,《与韩荆州书》中说“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李白也常按剑而歌:“诗因鼓吹发,酒为剑歌雄。”(《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佩剑任侠,成为李白实现理想的一种手段。“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上安州裴长史书)在形容游侠少年的非凡气概时,也常用荆轲之典来烘托。“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少年行二首》其一)”在《扶风豪士歌》里创造的英雄豪杰扶苏豪士的形象,“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扶风豪士豪气冲天,光明磊落,一诺千金的形象清晰可见了。青年时期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剑术和任侠之气成为了青年李白的精神标志,正因如此,才有了李白后来的“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的成长。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而他理想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其中酒诗折射出的侠义悲剧情怀以及悲剧意识,也有着对悲哀人生的深切体悟,蕴含着深刻侠义悲剧文化意蕴。
二、独特创新
李白笔下的剑意象,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剑意象的丰富内涵,又有独特的创新精神。从李白诗的创新意象看,包蕴着浓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剑”典故与“剑”传说,许多都曾被李白创造性地运用到诗篇中,如《梁甫吟》:“梁甫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据《晋书*张华传》: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道术者皆以吴方强盛,未可图也,惟华以为不然。及吴平之后,紫气愈明。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纬象,乃要焕宿,屏人曰,可共寻天文,知将来吉凶。因登楼仰观,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报焕书曰:详观剑文,乃干将也,莫邪何复不至?虽然,天生神物,终当合耳。李白运用这一历史典实,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必胜信念。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不断犀象,绣涩苔生。”(《独漉篇》)春秋时,干将为吴王阖闾造两剑,雄曰千将,雌曰莫邪。李白长流夜郎和江南漂泊的四年中,政治形势逐渐好转,由于唐朝很多爱国将领的努力,安史叛军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不少人都在平定叛军中立了功,只有诗人却长期闲置。数年以来,一支锋利的“雄剑”——诗人自比,只能空挂墙壁,不能一试锋芒,发出阵阵不平的“龙鸣”。抒发诗人自己立志报国的雄心壮志,以“倚天剑”极写自己报国的理想之大,决心之坚。另外,李白酒诗自我形象鲜明,表达感情强烈,想象力丰富,语言清新自然,明丽流畅。在其诗中所呈现出的剑文化或表现出李白个人的精神气质,或表现出李白的成长历程,或表现出李白对文人建功立業的向往,使李白的诗形成了独特的剑诗风格。
正如唐代诗人崔宗之在《赠李十二白》诗中形容的那样,在唐人眼中李白的形象为“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双眸光照人,词赋凌子虚”。李白爱剑习剑,终生与书剑为伴,所以在他的诗中也是剑光四射,关于剑的诗句共出现了上百次,形成了李白诗中光彩照人的剑文化。正是因为李白的这些剑诗,才使后人在李白的诗酒之外,看到了一位形象高邈、豪逸英雄般的诗仙,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领悟李白心中的侠义抱负以及独特之处。
参考文献:
[1]付成君.李白诗歌中“剑”意象的文化内涵及精神指向[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2]崔立根.李白诗中的剑文化[J].作家,2014.
[3]张瑞君.论李白诗歌的剑意象[J].山西大学学报,2009.
[4]汤薇.李白诗歌中的剑文化浅析[J].鸭绿江,2015.
[5]张瑞君.李白精神与诗歌艺术新探[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关键词:李白;剑文化;豪逸;侠义;创新
中国古代的侠与剑不可分离,古人既有佩剑风习,也有仗剑远游的习惯,剑也成为侠义豪爽精神的象征。李白诗歌中的“剑”意象,出现近百次,占其全部诗作十分之一,而在李白以前的诗人中从未达到如此变化多姿的程度。李白诗中有宝剑、雄剑、长剑、倚天剑、龙剑、天钩、腰下剑、玉剑、孤剑、龙泉、玉巨剑、七道剑、青萍剑、横腰剑、莲花剑、湛卢剑、延陵剑等,而关于运用兵器的动作,更有提剑、弹剑、按剑、挺剑、学剑、挥剑、指剑、抚剑、剑歌、倚剑、剑舞等。李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剑文化进行认真学习和传承,又以自己独特的人格精神和审美眼光重新创造,使剑意象更加含蓄丰厚,焕发出新的光芒。
一、侠义精神
李白运用丰富的剑意象,创造了许多鲜活的英雄侠士形象。李白曾经对剑术十分钟情,有较长时间的学剑经历,《与韩荆州书》中说“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李白也常按剑而歌:“诗因鼓吹发,酒为剑歌雄。”(《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佩剑任侠,成为李白实现理想的一种手段。“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上安州裴长史书)在形容游侠少年的非凡气概时,也常用荆轲之典来烘托。“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少年行二首》其一)”在《扶风豪士歌》里创造的英雄豪杰扶苏豪士的形象,“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扶风豪士豪气冲天,光明磊落,一诺千金的形象清晰可见了。青年时期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剑术和任侠之气成为了青年李白的精神标志,正因如此,才有了李白后来的“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的成长。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而他理想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其中酒诗折射出的侠义悲剧情怀以及悲剧意识,也有着对悲哀人生的深切体悟,蕴含着深刻侠义悲剧文化意蕴。
二、独特创新
李白笔下的剑意象,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剑意象的丰富内涵,又有独特的创新精神。从李白诗的创新意象看,包蕴着浓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剑”典故与“剑”传说,许多都曾被李白创造性地运用到诗篇中,如《梁甫吟》:“梁甫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据《晋书*张华传》: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道术者皆以吴方强盛,未可图也,惟华以为不然。及吴平之后,紫气愈明。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纬象,乃要焕宿,屏人曰,可共寻天文,知将来吉凶。因登楼仰观,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报焕书曰:详观剑文,乃干将也,莫邪何复不至?虽然,天生神物,终当合耳。李白运用这一历史典实,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必胜信念。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不断犀象,绣涩苔生。”(《独漉篇》)春秋时,干将为吴王阖闾造两剑,雄曰千将,雌曰莫邪。李白长流夜郎和江南漂泊的四年中,政治形势逐渐好转,由于唐朝很多爱国将领的努力,安史叛军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不少人都在平定叛军中立了功,只有诗人却长期闲置。数年以来,一支锋利的“雄剑”——诗人自比,只能空挂墙壁,不能一试锋芒,发出阵阵不平的“龙鸣”。抒发诗人自己立志报国的雄心壮志,以“倚天剑”极写自己报国的理想之大,决心之坚。另外,李白酒诗自我形象鲜明,表达感情强烈,想象力丰富,语言清新自然,明丽流畅。在其诗中所呈现出的剑文化或表现出李白个人的精神气质,或表现出李白的成长历程,或表现出李白对文人建功立業的向往,使李白的诗形成了独特的剑诗风格。
正如唐代诗人崔宗之在《赠李十二白》诗中形容的那样,在唐人眼中李白的形象为“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双眸光照人,词赋凌子虚”。李白爱剑习剑,终生与书剑为伴,所以在他的诗中也是剑光四射,关于剑的诗句共出现了上百次,形成了李白诗中光彩照人的剑文化。正是因为李白的这些剑诗,才使后人在李白的诗酒之外,看到了一位形象高邈、豪逸英雄般的诗仙,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领悟李白心中的侠义抱负以及独特之处。
参考文献:
[1]付成君.李白诗歌中“剑”意象的文化内涵及精神指向[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2]崔立根.李白诗中的剑文化[J].作家,2014.
[3]张瑞君.论李白诗歌的剑意象[J].山西大学学报,2009.
[4]汤薇.李白诗歌中的剑文化浅析[J].鸭绿江,2015.
[5]张瑞君.李白精神与诗歌艺术新探[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