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子关系”是近些年才出现并被广泛讨论的词语,但它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而是对一种对家庭关系和相处模式的总结。虽然“亲子关系”早在成词之前就存在,但这一名词的提出,很好地为我们梳理、概括了家庭中最重要的一脉相处模式: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天然情感基础和后天生活方式。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定义所指的对象包括父母与子女双方,当亲子关系融洽和睦时,双方就是合作促进的关系;当亲子关系紧张疏离时,双方就是对立抗衡的关系。其中,对“亲子关系”的走向和模式起主导和控制作用的,是父母(赡养者)这一方。
当然,无论对哪一方而言,维系“亲子关系”的基础都是一样的,即父母与子女之间天然的亲情依恋和血缘纽带。父母作为成年人,早在孩子尚未懂事之前就掌握了表达亲情和关爱的主动权,让孩子在成长中了解、熟悉并适应。但每位父母爱的表现形式都各不相同,所以“亲子关系”有权威型(或专制型)、泛爱型、冲突型、民主型、漠视型、错位型等等不同的模式,所有的父母都在管教和关爱的“度”中拿捏衡量,一边寻找最适合的亲子关系,一边塑造孩子的性格、影响孩子的行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自由化,家庭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开明和轻松,所以我们更多提倡民主型亲子关系,既避免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过度干涉(权威型、冲突型)或缺乏管教(漠视型),又不至于在爱的名义下禁锢、扭曲孩子的心灵(泛爱型,错位型),而是在合理的范畴内让孩子自由发展、从父母对爱的主导变为孩子对爱的摸索,通过这样平等轻松的相处模式,使孩子自发感受爱与被爱,并学会在一定规范内成长。
生活中的实际情形远比理论复杂多变,在了解了“亲子关系”的相关概念后,我们不妨结合上文中的3个案例,分析一下其症结所在。
案例一中的妈妈过分强调和重视自己的作用,主观上认定女儿对她的依恋是导致其无法独立的唯一原因,且不论她是否真的在生活中对女儿过度溺爱,单是这种结论和看法就会给孩子带来一种暗示,强化和坚定了她“我不能离开妈妈”的信念。
案例二的这位爸爸想错了方向,他意识到儿子处于“第一反抗期”阶段,却没有意识到儿子的处处针对也许正是渴望引起爸爸重视的信号,许多孩子都会选择一个突破口作为反抗的方向,爸爸的忙碌或忽视也许是引起他抗议的原因之一。
而案例三中的妈妈将自己与孩子的伙伴和玩具对立起来,认为是这些东西分散割离了孩子和她的爱,而没有意识到两点:第一,孩子已经到了充分需要得到同伴认可的年龄;第二,孩子正在通过一个符号(“奥特曼”)对自己进行认知,形成心目中渴望成为的形象。通过以上案例,我们至少可以得出3个亲子关系的运用定律:
1.亲子关系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他需要更广阔的成长天地;
2.孩子不一定能正确表达出他对亲子关系的渴望,家长要学会透析孩子的内心世界;
3.亲子关系并不是只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要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调节、把握。
当然,无论对哪一方而言,维系“亲子关系”的基础都是一样的,即父母与子女之间天然的亲情依恋和血缘纽带。父母作为成年人,早在孩子尚未懂事之前就掌握了表达亲情和关爱的主动权,让孩子在成长中了解、熟悉并适应。但每位父母爱的表现形式都各不相同,所以“亲子关系”有权威型(或专制型)、泛爱型、冲突型、民主型、漠视型、错位型等等不同的模式,所有的父母都在管教和关爱的“度”中拿捏衡量,一边寻找最适合的亲子关系,一边塑造孩子的性格、影响孩子的行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自由化,家庭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开明和轻松,所以我们更多提倡民主型亲子关系,既避免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过度干涉(权威型、冲突型)或缺乏管教(漠视型),又不至于在爱的名义下禁锢、扭曲孩子的心灵(泛爱型,错位型),而是在合理的范畴内让孩子自由发展、从父母对爱的主导变为孩子对爱的摸索,通过这样平等轻松的相处模式,使孩子自发感受爱与被爱,并学会在一定规范内成长。
生活中的实际情形远比理论复杂多变,在了解了“亲子关系”的相关概念后,我们不妨结合上文中的3个案例,分析一下其症结所在。
案例一中的妈妈过分强调和重视自己的作用,主观上认定女儿对她的依恋是导致其无法独立的唯一原因,且不论她是否真的在生活中对女儿过度溺爱,单是这种结论和看法就会给孩子带来一种暗示,强化和坚定了她“我不能离开妈妈”的信念。
案例二的这位爸爸想错了方向,他意识到儿子处于“第一反抗期”阶段,却没有意识到儿子的处处针对也许正是渴望引起爸爸重视的信号,许多孩子都会选择一个突破口作为反抗的方向,爸爸的忙碌或忽视也许是引起他抗议的原因之一。
而案例三中的妈妈将自己与孩子的伙伴和玩具对立起来,认为是这些东西分散割离了孩子和她的爱,而没有意识到两点:第一,孩子已经到了充分需要得到同伴认可的年龄;第二,孩子正在通过一个符号(“奥特曼”)对自己进行认知,形成心目中渴望成为的形象。通过以上案例,我们至少可以得出3个亲子关系的运用定律:
1.亲子关系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他需要更广阔的成长天地;
2.孩子不一定能正确表达出他对亲子关系的渴望,家长要学会透析孩子的内心世界;
3.亲子关系并不是只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要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调节、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