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发展,“核心素养”一词成为教育领域的主流思想。不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核心素养,其内涵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与“人”有关的教育,是充满人文的教育,也是培养完整人格的教育。因而在这个过程中,书籍是培养学生人文底蕴最重要的工具。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滨江中学作为长郡教育集团的新成员,在百年长郡厚重的人文底蕴的熏陶下,秉承长郡“朴实沉毅”的优良传统,确立了“培养完整的具有核心素养的人”的育人理念。作为一名一线青年教师,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历、体会发现,来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人文底蕴;核心素养;完整人格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文中将人文底蕴排在了首位,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文底蕴的构建目的也是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最终使其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在不断丰富中学生的人文底蕴和培养其完整人格的过程中,书籍是最重要的工具。
一、激发阅读兴趣,构筑人文之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告诉我们,让一个人心甘情愿去做一件事情,最根本的就是让其对这件事情本身产生兴趣。因此,让学生自主阅读,首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中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初中生,稚气尚未褪去,心理发展处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具体形象思维大于抽象逻辑思维。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格外注意学生的这个特征,有时会加以“利用”。
我在课堂上发现一个现象,课前十分钟和后十分钟学生的注意力明显更加集中。因为课前十分钟我喜欢在课文导入中引入一些历史轶闻趣事和时事新闻热点,上完一篇课文后,后十分钟我会从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的名著作品。学生们很喜欢听故事和趣闻,他们会在这种兴趣被激发的情境当中自觉、主动地去阅读。通过激发学生的主观阅读愿望,让他们明白,这样自己不仅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还能够解决疑惑和问题。
二、注重日常细节,夯实人文之基
并非所有的“激趣”都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阅读中关注日常细节,以小见大,方能学以致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都会有意识地将学生的行为与书本联系,尤其是细节。班上有一个特别活泼好动的男生,经常在课堂上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课后喜欢和同学嬉戏打闹并且经常发生冲突,我经常和他沟通,但是收效甚微,他自己也承认,上课时讲话是一种无意识的举动,是很难改掉的习惯。当时我们恰好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文章讲述了胆小怯懦的主人公在父亲的鼓励和引导下,一步一步从悬崖脱险的故事。借此契机,我便想找他深聊一次。于是,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并邀请他和我一起在办公室朗读这篇课文。刚开始,这个男生还有些羞涩,放不开,后来,他的声音慢慢大了起来,我便将声音渐渐压低。读完后,我并未直接问他有何感受,而是和他约定,以后上课时,如果他能走一步,再走一步,控制好自己讲小话的冲动,那么就到我办公室来“报喜”,我给他专门制作一份“报喜通知单”。自此,他隔三差五地跑到我办公室来“报喜”,我不断教育他、鼓励他:其实,在生活中困难无处不在,但是有勇气、有信心去克服困难的人不多,而你就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你正像《走一步,再走一步》当中的主人公,将困难分解成了一小步一小步,等待你的将是巨大的成功。
之后,这位学生的父母更是向我反馈,他的孩子越来越爱阅读了,在放学回家后,经常听到他在自己的房间里放声朗读,而且,这个学生上课时被老师批评的次数明显减少了,甚至偶尔能够得到其他老师的赞赏和表扬。半个学期下来,他改掉了自己的小毛病,更难能可贵的是,我发现他开始热心地帮助其他同学了。
有一次,在做完课间操上楼梯时,他竟主动打开门让其他同学先过。这一小小的举动,在我们看来或许再平常不过了,但是对这个学生,便是一种极大的进步。看到他的举动后,我立马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他的脸当时就红了,还不好意思地摸摸自己的后脑勺,一直等到最后一个同学上楼后自己才离开。从此,课间操为其他同学开门成为了我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想,正是因为书籍的引导,让这个曾经看起来小问题不断的学生发现了更好的自我,让他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也让他感受到了更为宽广的未来。书籍,令他拥有了一个更加完美的世界,给他塑造了一个更为完整的人格!
三、培养思辨能力,触摸人文之核
当然,用书香构筑完整的人格并非一朝一夕能成,更不是一两节课的功夫就能达到的。注重落实,浸润学生于无声处才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妙处。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后,我会提出一些阅读的要求,要求学生三个星期读完一本书,在书本上作好旁注和标记;一个星期完成一篇读书随笔,养成读书后写作的习惯。这样,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更好地汲取书籍中的养分,让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能说会写”是判断一个人语文能力和素养的个重要标准。除了阅读和写作,我会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将阅读的收获通过“说”的形式加以强化。班会课和阅读课是落实阅读效果的最好时机。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大家耳熟能详,其中的经典情节更是信手拈来。一次阅读交流会上,一个学生提问:“孙悟空大闹天宫,连玉皇大帝都奈何不了他,为什么在取经途中却经常打不過一些妖怪?”我知道这个学生在读书时融入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于是,我便试图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想到他果真说了很多种原因,还将孙悟空各种绝技的优势和缺陷都分析得头头是道。例如,银角大王有会吸人的葫芦,任孙悟空有什么绝技,都逃不过被吸入的下场;孙悟空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水上作战能力不强,所以打不过灵感大王等水性好的妖怪。他的回答,立刻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学生提出,孙悟空如果是最强的,那么《西游记》的情节就不需要九九八十一难了。这次阅读交流会,让全班学生迸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着实印证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正是在此之后,讲台上和办公室经常能够看见他与老师交流心得的身影。 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我们的学校教育有时会遭受其带来的挑战,网络信息的发达和便捷,以及电子阅读的普及化,都势必会削弱纸质书籍影响力。在学校里,我经常在不经意间听到学生讨论各种“便捷”的解题方式,“有问题,找‘度娘’”“这个题直接上‘小猿搜题’,保证能解决”。是的,网络的确能够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便利,但是,我们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能通过网络寻找到答案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计算机网络并非人文世界的直接映照,它缺失的恰恰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关于人性、人道的素养,必须通过长时间的阅读积累,进而独立思考后获得。因此,这也是我一直坚持让学生进行经典阅读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因为我相信,阅读会让学生们直面世界,这种文字带来的直接冲击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有力,这种冲击往往是学生们通过自己对文本的接受与思维加工后获得的,这样的收获,一定能让学生们终身受益。
比如,我们班有个特别文静的女生,她上课认真,对文字和文学仿佛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她的文章总是透露着与同龄人不太相符的冷静和成熟。她的读书笔记我总是要经过再三思考才会去写下我的一些观点,她仿佛也感受到了我的用心,因此读书笔记写得特别认真。她曾在阅读余华《活着》这本书后写道:
见识到耕种生活的“我”(即主人公福贵)感到如此的惬意,在人们贪婪的背后,其实有很多丑陋而狡诈的阴谋。人心变幻莫测,唯独那乡村,才是放松人心的好地方,只有这样的地方,才能有如此清澈明净的风景。
或许有的人会同情福贵,其实,我很佩服他,经历了人世间的沧桑和亲人不断死亡的悲剧后,他依旧能够坚强地活着。以前,我总感觉死亡是离我很遥远的一件事情,但是,看到福贵,我又感觉死亡离我的距离如此之近。所以,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成绩,改变自己的命运,让未来变得更美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这位女生的文字感悟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同龄的学生,这让我惊喜的同时,又有点担忧。过早地接触到“死亡”这类字眼,对她的成长是不是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她曲解了“死亡”怎么办?当看到她写的最后一句话时,我释然了,“让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这就是她对余华这部厚重作品最深刻的感悟。其实就在她选择阅读余华作品的那一刻起,她的思维便已经闪耀着思辨的耀眼光芒了,她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我过多的担忧也就变成了杞人忧天!
我想,我们鼓励学生读书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培养并不断强化他们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更为从容自信,使他们在遭遇学习或生活中的困难时,能够进行理性思考与分辨、自我调节与完善,从而将许多现在我们看起来格外棘手的问题直接由学生自己在思考中内化,进而动手解决。阅读经典作品,能够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与分辨的能力,从而迸射出思辨的火花。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触摸到人文的精神内核,用深厚的人文底蕴塑造出更完美的人格!
四、结语
当今社会,商业科技、网络信息取得了“爆炸式”的发展,不断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社会日新月异,对每个人能力素养的要求也与日俱增。我们深知,知识与能力能影响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但是,唯有人文底蕴的厚度才能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的高度。“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人文底蕴的熏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砺、积累,更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携手共进,为了今后学生们的人生发展高度,我们唯有不忘初心,用细心、耐心与爱心,用书香与涵養浸润学生们的人文底蕴,为早日落实中学生核心素养,为培养完整的具有核心素养的人,为实现教育强国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余党绪.“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J].语文学习,2016(7).
[2]赵婀娜,赵婷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N].人民日报,2016-09-14.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滨江中学)
关键词:人文底蕴;核心素养;完整人格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文中将人文底蕴排在了首位,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文底蕴的构建目的也是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最终使其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在不断丰富中学生的人文底蕴和培养其完整人格的过程中,书籍是最重要的工具。
一、激发阅读兴趣,构筑人文之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告诉我们,让一个人心甘情愿去做一件事情,最根本的就是让其对这件事情本身产生兴趣。因此,让学生自主阅读,首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中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初中生,稚气尚未褪去,心理发展处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具体形象思维大于抽象逻辑思维。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格外注意学生的这个特征,有时会加以“利用”。
我在课堂上发现一个现象,课前十分钟和后十分钟学生的注意力明显更加集中。因为课前十分钟我喜欢在课文导入中引入一些历史轶闻趣事和时事新闻热点,上完一篇课文后,后十分钟我会从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的名著作品。学生们很喜欢听故事和趣闻,他们会在这种兴趣被激发的情境当中自觉、主动地去阅读。通过激发学生的主观阅读愿望,让他们明白,这样自己不仅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还能够解决疑惑和问题。
二、注重日常细节,夯实人文之基
并非所有的“激趣”都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阅读中关注日常细节,以小见大,方能学以致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都会有意识地将学生的行为与书本联系,尤其是细节。班上有一个特别活泼好动的男生,经常在课堂上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课后喜欢和同学嬉戏打闹并且经常发生冲突,我经常和他沟通,但是收效甚微,他自己也承认,上课时讲话是一种无意识的举动,是很难改掉的习惯。当时我们恰好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文章讲述了胆小怯懦的主人公在父亲的鼓励和引导下,一步一步从悬崖脱险的故事。借此契机,我便想找他深聊一次。于是,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并邀请他和我一起在办公室朗读这篇课文。刚开始,这个男生还有些羞涩,放不开,后来,他的声音慢慢大了起来,我便将声音渐渐压低。读完后,我并未直接问他有何感受,而是和他约定,以后上课时,如果他能走一步,再走一步,控制好自己讲小话的冲动,那么就到我办公室来“报喜”,我给他专门制作一份“报喜通知单”。自此,他隔三差五地跑到我办公室来“报喜”,我不断教育他、鼓励他:其实,在生活中困难无处不在,但是有勇气、有信心去克服困难的人不多,而你就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你正像《走一步,再走一步》当中的主人公,将困难分解成了一小步一小步,等待你的将是巨大的成功。
之后,这位学生的父母更是向我反馈,他的孩子越来越爱阅读了,在放学回家后,经常听到他在自己的房间里放声朗读,而且,这个学生上课时被老师批评的次数明显减少了,甚至偶尔能够得到其他老师的赞赏和表扬。半个学期下来,他改掉了自己的小毛病,更难能可贵的是,我发现他开始热心地帮助其他同学了。
有一次,在做完课间操上楼梯时,他竟主动打开门让其他同学先过。这一小小的举动,在我们看来或许再平常不过了,但是对这个学生,便是一种极大的进步。看到他的举动后,我立马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他的脸当时就红了,还不好意思地摸摸自己的后脑勺,一直等到最后一个同学上楼后自己才离开。从此,课间操为其他同学开门成为了我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想,正是因为书籍的引导,让这个曾经看起来小问题不断的学生发现了更好的自我,让他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也让他感受到了更为宽广的未来。书籍,令他拥有了一个更加完美的世界,给他塑造了一个更为完整的人格!
三、培养思辨能力,触摸人文之核
当然,用书香构筑完整的人格并非一朝一夕能成,更不是一两节课的功夫就能达到的。注重落实,浸润学生于无声处才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妙处。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后,我会提出一些阅读的要求,要求学生三个星期读完一本书,在书本上作好旁注和标记;一个星期完成一篇读书随笔,养成读书后写作的习惯。这样,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更好地汲取书籍中的养分,让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能说会写”是判断一个人语文能力和素养的个重要标准。除了阅读和写作,我会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将阅读的收获通过“说”的形式加以强化。班会课和阅读课是落实阅读效果的最好时机。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大家耳熟能详,其中的经典情节更是信手拈来。一次阅读交流会上,一个学生提问:“孙悟空大闹天宫,连玉皇大帝都奈何不了他,为什么在取经途中却经常打不過一些妖怪?”我知道这个学生在读书时融入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于是,我便试图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想到他果真说了很多种原因,还将孙悟空各种绝技的优势和缺陷都分析得头头是道。例如,银角大王有会吸人的葫芦,任孙悟空有什么绝技,都逃不过被吸入的下场;孙悟空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水上作战能力不强,所以打不过灵感大王等水性好的妖怪。他的回答,立刻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学生提出,孙悟空如果是最强的,那么《西游记》的情节就不需要九九八十一难了。这次阅读交流会,让全班学生迸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着实印证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正是在此之后,讲台上和办公室经常能够看见他与老师交流心得的身影。 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我们的学校教育有时会遭受其带来的挑战,网络信息的发达和便捷,以及电子阅读的普及化,都势必会削弱纸质书籍影响力。在学校里,我经常在不经意间听到学生讨论各种“便捷”的解题方式,“有问题,找‘度娘’”“这个题直接上‘小猿搜题’,保证能解决”。是的,网络的确能够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便利,但是,我们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能通过网络寻找到答案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计算机网络并非人文世界的直接映照,它缺失的恰恰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关于人性、人道的素养,必须通过长时间的阅读积累,进而独立思考后获得。因此,这也是我一直坚持让学生进行经典阅读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因为我相信,阅读会让学生们直面世界,这种文字带来的直接冲击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有力,这种冲击往往是学生们通过自己对文本的接受与思维加工后获得的,这样的收获,一定能让学生们终身受益。
比如,我们班有个特别文静的女生,她上课认真,对文字和文学仿佛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她的文章总是透露着与同龄人不太相符的冷静和成熟。她的读书笔记我总是要经过再三思考才会去写下我的一些观点,她仿佛也感受到了我的用心,因此读书笔记写得特别认真。她曾在阅读余华《活着》这本书后写道:
见识到耕种生活的“我”(即主人公福贵)感到如此的惬意,在人们贪婪的背后,其实有很多丑陋而狡诈的阴谋。人心变幻莫测,唯独那乡村,才是放松人心的好地方,只有这样的地方,才能有如此清澈明净的风景。
或许有的人会同情福贵,其实,我很佩服他,经历了人世间的沧桑和亲人不断死亡的悲剧后,他依旧能够坚强地活着。以前,我总感觉死亡是离我很遥远的一件事情,但是,看到福贵,我又感觉死亡离我的距离如此之近。所以,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成绩,改变自己的命运,让未来变得更美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这位女生的文字感悟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同龄的学生,这让我惊喜的同时,又有点担忧。过早地接触到“死亡”这类字眼,对她的成长是不是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她曲解了“死亡”怎么办?当看到她写的最后一句话时,我释然了,“让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这就是她对余华这部厚重作品最深刻的感悟。其实就在她选择阅读余华作品的那一刻起,她的思维便已经闪耀着思辨的耀眼光芒了,她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我过多的担忧也就变成了杞人忧天!
我想,我们鼓励学生读书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培养并不断强化他们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更为从容自信,使他们在遭遇学习或生活中的困难时,能够进行理性思考与分辨、自我调节与完善,从而将许多现在我们看起来格外棘手的问题直接由学生自己在思考中内化,进而动手解决。阅读经典作品,能够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与分辨的能力,从而迸射出思辨的火花。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触摸到人文的精神内核,用深厚的人文底蕴塑造出更完美的人格!
四、结语
当今社会,商业科技、网络信息取得了“爆炸式”的发展,不断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社会日新月异,对每个人能力素养的要求也与日俱增。我们深知,知识与能力能影响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但是,唯有人文底蕴的厚度才能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的高度。“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人文底蕴的熏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砺、积累,更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携手共进,为了今后学生们的人生发展高度,我们唯有不忘初心,用细心、耐心与爱心,用书香与涵養浸润学生们的人文底蕴,为早日落实中学生核心素养,为培养完整的具有核心素养的人,为实现教育强国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余党绪.“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J].语文学习,2016(7).
[2]赵婀娜,赵婷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N].人民日报,2016-09-14.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滨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