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物的消化》属于一节观察、探究实验课,《食物的消化》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上第四单元《吃的学问》中的第三课。在三年级上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中,学生已经认识到了生物体维持生命都需要从外界吸收水分和营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详细的指导学生认识人的食物与消化。本单元是小学科学生理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案例描述
一、导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消化器官,那这些部位在人体内食物的消化过程中有没有一个顺序呢?
(设计意图:以生活为科学学习的基本阵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更加感兴趣,以此为本节课的起点,最终也会回到本节课的终点——生活中去。)
二、绘制人体消化过程图(设计意图:探究只有在明确方法的前提下,才会更有效;观察,实验是探究最基本的方法。在这里点明有利于学生的后续探究,渗透了科学方法的教育,起导向的作用)。
三、观看视频,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师:我们人体就像一个暗箱一样,我们不方便看里面的消化器官,下面我们一起通过一段视频来看一下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消化的(播放视频)。
四、拍拍看游戏活动。1.(总结视频内容)刚才我们的同学们无论在实验中还是在观看视频中都表现得非常棒,所以呢我们不仅有好吃的奖励给你们,还要带同学们做个小游戏(讲解游戏要求)。2.让7位同学扮演食物以及消化器官,让学生佩戴有消化器官的图片,按最快的顺序站好,然后演示这个过程(边说边演)。3.(过渡)食物的消化,你们还有哪些问题呢?
五、人体倒立的时候,食物能进到我们的胃里吗?
1.学生讨论、交流。
2.让学生猜想讨论以及联系生活中的事例。
3.學生汇报交流,老师应给与及时的反馈。
4.出示实物,让学生感受一下食物的推送不是依靠重力作用,而是依靠食道内的蠕动。
5.老师总结。
(设计意图:猜想是科学探究中我们需要用到的方法,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考虑到学生由于年龄经验和认知特点,常用独特的眼光和思维去思考问题,因此我们要耐心倾听每个学生的每句话,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地位。)。
六、消化器官的保健。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消化器官,掌握消化器官的保健,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正好落实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案例反思
一、对即将到来的课堂教学各要素做到心中有数
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毛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军事原则: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同样的道理可以被我们用在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前,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前概念水平,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意外情况要做到预设,以及教学中可能用到的教材教具要准备充分等,作为一名老师,坚决不上无把握之课。
二、丰富教师知识的储备量
教师作为一个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知识储备量的工作群体,需要不断地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虚心请教相对应的专业教师,使自己对每一节课的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可能遇到的麻烦做到了精心的布置准备,每一节课应该怎么样去设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心中有底。当然,在开设《食物的消化》这一节课之前,我对课堂各个环节已经预备好。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针对这一门科学课的综合属性,要想使学生能够获得科学知识的收获,必须要有足够多的知识储备量。
三、巧用,活用科学教材
发现教材在编写中可能存在一些不太好开展的一些活动,比如说在四上课本中有这样一个活动——模拟食物在消化道的运动。在这个实验中,要求分两段来进行,从口腔到胃为一段,用潮湿的碎馒头表示吃进去的食物;以小肠为一段,用乒乓球替代肠内的食物,然后用手捏软塑料管,使食物进入胃,用挤的方法使食物在小肠中前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实验存在着操作上的困难,并且用碎馒头代替食物捏它使之到胃以后,再用乒乓球代替食物继续向小肠内前进,学生在课堂中提出了这样的疑惑:为什么食物在消化以后,从小馒头变成了一个大乒乓球呢,最起码应该是一个大的食物在消化以后变成了越来越小的食物啊,这不太符合科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啊。所以我在教学中没有选用课本上的这这一部分内容,而是通过选取了一些动物的食道,然后洗干净以后,让学生用手伸进去,可以明显感觉到里面的结构,从而让学生知道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是通过蠕动的方式来进行的。
四、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食物的消化》这节课中,在刚开始进行导入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明确我们要通过观察讨论的方法进行探究,紧接着在思维讨论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前概念绘制出人体内的消化旅行图,老师在绘制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并以此为导向,让学生动手动脑,想出更多的办法。
科学课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和目标,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让学生经历了推测—实验—验证—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等的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节课我同样遵循这样的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在后面一个环节“人体倒立的时候,食物能进入我们胃里面吗”,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把你的想法写在实验记录单上,把有争议的点记录下来,然后,再亲历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的结果,并且过程中设计了记录表,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记录,避免有价值的科学信息丢失,为学生交流做好准备,同时也养成了学生记录的好习惯。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洪蓝中心小学
案例描述
一、导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消化器官,那这些部位在人体内食物的消化过程中有没有一个顺序呢?
(设计意图:以生活为科学学习的基本阵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更加感兴趣,以此为本节课的起点,最终也会回到本节课的终点——生活中去。)
二、绘制人体消化过程图(设计意图:探究只有在明确方法的前提下,才会更有效;观察,实验是探究最基本的方法。在这里点明有利于学生的后续探究,渗透了科学方法的教育,起导向的作用)。
三、观看视频,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师:我们人体就像一个暗箱一样,我们不方便看里面的消化器官,下面我们一起通过一段视频来看一下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消化的(播放视频)。
四、拍拍看游戏活动。1.(总结视频内容)刚才我们的同学们无论在实验中还是在观看视频中都表现得非常棒,所以呢我们不仅有好吃的奖励给你们,还要带同学们做个小游戏(讲解游戏要求)。2.让7位同学扮演食物以及消化器官,让学生佩戴有消化器官的图片,按最快的顺序站好,然后演示这个过程(边说边演)。3.(过渡)食物的消化,你们还有哪些问题呢?
五、人体倒立的时候,食物能进到我们的胃里吗?
1.学生讨论、交流。
2.让学生猜想讨论以及联系生活中的事例。
3.學生汇报交流,老师应给与及时的反馈。
4.出示实物,让学生感受一下食物的推送不是依靠重力作用,而是依靠食道内的蠕动。
5.老师总结。
(设计意图:猜想是科学探究中我们需要用到的方法,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考虑到学生由于年龄经验和认知特点,常用独特的眼光和思维去思考问题,因此我们要耐心倾听每个学生的每句话,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地位。)。
六、消化器官的保健。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消化器官,掌握消化器官的保健,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正好落实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案例反思
一、对即将到来的课堂教学各要素做到心中有数
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毛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军事原则: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同样的道理可以被我们用在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前,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前概念水平,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意外情况要做到预设,以及教学中可能用到的教材教具要准备充分等,作为一名老师,坚决不上无把握之课。
二、丰富教师知识的储备量
教师作为一个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知识储备量的工作群体,需要不断地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虚心请教相对应的专业教师,使自己对每一节课的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可能遇到的麻烦做到了精心的布置准备,每一节课应该怎么样去设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心中有底。当然,在开设《食物的消化》这一节课之前,我对课堂各个环节已经预备好。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针对这一门科学课的综合属性,要想使学生能够获得科学知识的收获,必须要有足够多的知识储备量。
三、巧用,活用科学教材
发现教材在编写中可能存在一些不太好开展的一些活动,比如说在四上课本中有这样一个活动——模拟食物在消化道的运动。在这个实验中,要求分两段来进行,从口腔到胃为一段,用潮湿的碎馒头表示吃进去的食物;以小肠为一段,用乒乓球替代肠内的食物,然后用手捏软塑料管,使食物进入胃,用挤的方法使食物在小肠中前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实验存在着操作上的困难,并且用碎馒头代替食物捏它使之到胃以后,再用乒乓球代替食物继续向小肠内前进,学生在课堂中提出了这样的疑惑:为什么食物在消化以后,从小馒头变成了一个大乒乓球呢,最起码应该是一个大的食物在消化以后变成了越来越小的食物啊,这不太符合科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啊。所以我在教学中没有选用课本上的这这一部分内容,而是通过选取了一些动物的食道,然后洗干净以后,让学生用手伸进去,可以明显感觉到里面的结构,从而让学生知道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是通过蠕动的方式来进行的。
四、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食物的消化》这节课中,在刚开始进行导入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明确我们要通过观察讨论的方法进行探究,紧接着在思维讨论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前概念绘制出人体内的消化旅行图,老师在绘制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并以此为导向,让学生动手动脑,想出更多的办法。
科学课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和目标,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让学生经历了推测—实验—验证—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等的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节课我同样遵循这样的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在后面一个环节“人体倒立的时候,食物能进入我们胃里面吗”,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把你的想法写在实验记录单上,把有争议的点记录下来,然后,再亲历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的结果,并且过程中设计了记录表,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记录,避免有价值的科学信息丢失,为学生交流做好准备,同时也养成了学生记录的好习惯。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洪蓝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