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收集资料、调研,分析了国内一些高校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方向)的课程组成及特征,以河北地质大学为例,剖析目前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存在专业课程学分不足、内部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衔接不顺、实践方式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课程体系的改革措施,包括优化课程内部结构、设置模块化课程以及构建多层次实践体系等,为其他高校课程体系的类似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工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河北地质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7-0142-02
河北地質大学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区域知名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是该校的一个优势特色专业,初步设置了工程地质和综合找矿两个方向。201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明确地质工程专业可设置工程地质和岩土钻掘方向,培养能在城镇建设、土木水利、能源交通、资源开发、国土防灾等部门从事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岩土钻掘与工程监理等工作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尽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明确了地质工程专业方向和核心课程设置,然而由于办学历史、发展基础和培养目标不同,不同院校所设置的课程体系有较大差异[2-3]。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是一项带有战略性的教育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分析才能使改革顺利开展[4]。本文通过与不同院校的地质工程专业的比较和系统分析,探讨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优化策略和调整途径,以期优化地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一、部分高校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方向)的课程组成及其比较
本文重点选取了开设地质工程专业较早的地矿类院校、综合性大学以及理工科院校,包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西安科技大学(原西安矿院)、西北大学、中南大学、兰州大学和同济大学,选择这些大学的依据是能获取这些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能代表地矿、理工和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思路,以及办学层次与河北地质大学接近。通过对地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总结出地质工程专业课程的基本特征,具体如下:(1)大多数高校采用“理论技术方法课程 课程设计 实践实习”相组合的课程体系,但河北地质大学还没有单独开设课程设计,基本上沿用了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的培养方案。(2)多数高校对地质工程专业设置了专业方向,从专业设置方向来看,多数高校参照了201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进行专业方向设置。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设置了岩土钻掘工程、勘察与基础工程和工程地质三个方向,兰州大学设置了工程地质和岩土钻掘两个方向,西安科技大学设置了工程地质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方向。
二、河北地质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方向)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课程学分不足和内部结构不合理
专业课程总学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专业课程的学分安排,河北地质大学课程总学分为172分,专业课程总学分为66.5分,占总学分的38.7%,和同类高校相比,总学分和专业课学分都相对较少,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总学分和专业课学分别少了11.5个和21个学分。在学分不足的情况下,各专业课程的学分必定受到压缩,造成一些专业基础课程无法达到夯实基础的作用,再加上对专业方向理解的偏差,使有些专业课程的学分设置过多,没有突出专业特色。
(二)课程内容衔接、课程融合问题
通过比较各专业课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发现,教材的有些内容是重复的,比如工程地质学里面包含了部分土力学内容,地质灾害防治里面又包含了工程地质学的内容。在目前学时缩短的情况下,如果不理清知识脉络,重复讲授,不但使课程体系不完备,而且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没讲或少讲,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深度不够,往往就学了一些僵硬的基本知识,不会灵活运用。
(三)实践方式不够丰富且学时偏少
目前,河北地质大学该专业的实践方式仍沿用以往传统的地质实习方式,包括地质认识实习、地质填图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时间相对集中。这些实习内容能够基本满足专业培养的需要,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仍是不够的,主要体现在实践方式相对陈旧,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比如还没有开设课程设计方面的实践教学。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一)优化课程体系内部结构
在当前总学分一定的情况下,要想解决专业必修课程学分不足的问题,只能将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进行压缩,然而这类课程学分压缩需要在学校乃至更高层面才能解决,二级学院只能提出一些相应的诉求。此外,对于专业课程学分不足问题,还可以通过优化专业课程内部结构方式进行解决。通过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设置课程的特点(表1)分析可知,其专业课程开设的门数多,而每门课的学分较少,但其专业基础必修课的学分并不减少,这样既能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又能达到拓宽学生知识及提升运用能力的目的。
(二)设置模块化课程
针对当前课程衔接不顺问题,河北地质大学地质工程教研室教师进行多次研讨,认为该专业方向的课程可划分为三个模块:力学知识模块、地质知识模块和知识应用模块。三个模块可各设立课程模块组长一名,用以协调各课程模块内所需要讲授的内容和知识要点,同时研讨课程模块之间理论知识和应用方面的联系。
(三)构建多层次实践体系
地质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单一的讲授理论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构建多层次实践体系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相关高校的调查,实践内容一般包括集中实习、分散实习、课程设计、跟随老师实际调查、课下作业及讨论、参与科研项目、假期自行联系实习等形式,但各实践方式对学生提升能力的侧重点不同。专业集中实习(认识实习、地质填图实习)应通过教师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野外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专业分散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则通过了解生产单位工程建设的工作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培养具有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的人才有一定帮助。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只有构建一种多层次、相互补充的实践课程体系,将这些实践方式加以组合,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叶斌,陈永贵.中日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4):60-64.
[3]桂和荣,严家平,陈萍,等.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2,(1):46-49.
[4]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高等教育,2001,22(2):86-90.
关键词:地质工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河北地质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7-0142-02
河北地質大学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区域知名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是该校的一个优势特色专业,初步设置了工程地质和综合找矿两个方向。201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明确地质工程专业可设置工程地质和岩土钻掘方向,培养能在城镇建设、土木水利、能源交通、资源开发、国土防灾等部门从事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岩土钻掘与工程监理等工作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尽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明确了地质工程专业方向和核心课程设置,然而由于办学历史、发展基础和培养目标不同,不同院校所设置的课程体系有较大差异[2-3]。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是一项带有战略性的教育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分析才能使改革顺利开展[4]。本文通过与不同院校的地质工程专业的比较和系统分析,探讨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优化策略和调整途径,以期优化地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一、部分高校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方向)的课程组成及其比较
本文重点选取了开设地质工程专业较早的地矿类院校、综合性大学以及理工科院校,包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西安科技大学(原西安矿院)、西北大学、中南大学、兰州大学和同济大学,选择这些大学的依据是能获取这些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能代表地矿、理工和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思路,以及办学层次与河北地质大学接近。通过对地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总结出地质工程专业课程的基本特征,具体如下:(1)大多数高校采用“理论技术方法课程 课程设计 实践实习”相组合的课程体系,但河北地质大学还没有单独开设课程设计,基本上沿用了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的培养方案。(2)多数高校对地质工程专业设置了专业方向,从专业设置方向来看,多数高校参照了201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进行专业方向设置。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设置了岩土钻掘工程、勘察与基础工程和工程地质三个方向,兰州大学设置了工程地质和岩土钻掘两个方向,西安科技大学设置了工程地质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方向。
二、河北地质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方向)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课程学分不足和内部结构不合理
专业课程总学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专业课程的学分安排,河北地质大学课程总学分为172分,专业课程总学分为66.5分,占总学分的38.7%,和同类高校相比,总学分和专业课学分都相对较少,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总学分和专业课学分别少了11.5个和21个学分。在学分不足的情况下,各专业课程的学分必定受到压缩,造成一些专业基础课程无法达到夯实基础的作用,再加上对专业方向理解的偏差,使有些专业课程的学分设置过多,没有突出专业特色。
(二)课程内容衔接、课程融合问题
通过比较各专业课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发现,教材的有些内容是重复的,比如工程地质学里面包含了部分土力学内容,地质灾害防治里面又包含了工程地质学的内容。在目前学时缩短的情况下,如果不理清知识脉络,重复讲授,不但使课程体系不完备,而且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没讲或少讲,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深度不够,往往就学了一些僵硬的基本知识,不会灵活运用。
(三)实践方式不够丰富且学时偏少
目前,河北地质大学该专业的实践方式仍沿用以往传统的地质实习方式,包括地质认识实习、地质填图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时间相对集中。这些实习内容能够基本满足专业培养的需要,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仍是不够的,主要体现在实践方式相对陈旧,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比如还没有开设课程设计方面的实践教学。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一)优化课程体系内部结构
在当前总学分一定的情况下,要想解决专业必修课程学分不足的问题,只能将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进行压缩,然而这类课程学分压缩需要在学校乃至更高层面才能解决,二级学院只能提出一些相应的诉求。此外,对于专业课程学分不足问题,还可以通过优化专业课程内部结构方式进行解决。通过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设置课程的特点(表1)分析可知,其专业课程开设的门数多,而每门课的学分较少,但其专业基础必修课的学分并不减少,这样既能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又能达到拓宽学生知识及提升运用能力的目的。
(二)设置模块化课程
针对当前课程衔接不顺问题,河北地质大学地质工程教研室教师进行多次研讨,认为该专业方向的课程可划分为三个模块:力学知识模块、地质知识模块和知识应用模块。三个模块可各设立课程模块组长一名,用以协调各课程模块内所需要讲授的内容和知识要点,同时研讨课程模块之间理论知识和应用方面的联系。
(三)构建多层次实践体系
地质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单一的讲授理论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构建多层次实践体系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相关高校的调查,实践内容一般包括集中实习、分散实习、课程设计、跟随老师实际调查、课下作业及讨论、参与科研项目、假期自行联系实习等形式,但各实践方式对学生提升能力的侧重点不同。专业集中实习(认识实习、地质填图实习)应通过教师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野外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专业分散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则通过了解生产单位工程建设的工作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培养具有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的人才有一定帮助。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只有构建一种多层次、相互补充的实践课程体系,将这些实践方式加以组合,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叶斌,陈永贵.中日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4):60-64.
[3]桂和荣,严家平,陈萍,等.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2,(1):46-49.
[4]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高等教育,2001,22(2):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