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数学学科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以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的教学目的。因此,一线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转换为丰富有趣的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赋予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定理生动性和新颖性,以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带来的改变,并总结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以期为改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教学融合 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138-01
一、信息技術为教学带来的改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了各行业领域的技术改革。同时,也为教育教学效率的提升夯实了技术基础。具体地说,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的改变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在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数字化环境中,数字化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工具等与教学的结合,实现了校内资源共享和学生间的协作学习,比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微课”教学得到了普及,不仅拓展了学生学习范围,也强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相较于教师主导课堂教授、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形式,信息技术的运用引入了大量信息资源辅助,不仅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模式,如自主学习、主题探究、互动交流、合作分组等延伸训练模式,还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多样化选择,如远程协助教学、点对点交互式教学等,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促其进一步展开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新课改明确提出小学数学教学要改变传统单向、被动的教学模式,要善于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理解新课改要求,以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以“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共同认知为指导,积极开展和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尊重学生实际,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对此,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应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传输功能,活跃课堂气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利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声形并茂的图像展现,能够使生涩难懂、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变成灵动、有趣的各种影像,使得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形成直观且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更易理解数学概念和定理。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口述或是摆弄几个简单的教具,通常难以让学生对图形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而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传输功能,则可有效保障图形认识的全面性,同时也有益于活跃课堂气氛,步骤如下:首先,让每个学生都拿几根不同长度的小竹签,自行摆弄,看看哪些能摆成三角形,哪些不能;接着,让学生自由探讨问题“为什么有的竹签拼在一起不能摆成三角形”;在得到几种答案后,教师不用急于解答,而是要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动态演示:小竹签拼摆成三角形的过程,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要拼摆三角形,三根竹签中的两根长度之和一定要大于第三边。通过这类教学方法的应用,将图形组成过程的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直观的画面,能够从不同角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与共同参与协作、积极探究,进一步实现知识迁移与内化。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具象化功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实物展示台利用了光电转换技术,通过CCD摄像机将文稿、图片、实物、操作过程等信息源转换为高清晰度的图像信号输出在投影幕、监视器、电脑显示屏等显示设备上展示出来的一种信息采集设备,有着实物投影、实验演示等一系列丰富功能,将其与数学教学相结合,能够使得单一化的口述教学模式变得具象化,尤其是在数学图形教学中,实物展示台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锻炼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均有帮助。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可利用“七巧板”与实物展示台来进行灵活教学。首先,由教师示范将两个大三角形,拼一个正方形,再用展示台展示拼摆过程;接着,安排一名学生来展示台前自由拼图,可以是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任由学生发挥;然后,教师指定一种图形,让全班学生利用七巧板自由拼接,并自行记录能够有多少种拼法;再安排拼得最多的学生来展示台上演示拼图过程,让其他学生思考图形的拼接思路,由此全面、深入地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不同教学情境,生动表达抽象理论。通常,小学生对于直观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但数学属于概括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灌输式的教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既能够保障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又富含趣味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比如,在学习“相遇问题”时,对于“用速度和乘两物体共同运动的时间,来求路程和”这一类问题的抽象表述,很难让小学生明白,更别说代入推理计算。对此,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贴合题意的教学情境便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具体步骤为:第一步,先用多媒体演示“小兔子和小狗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四分钟后相遇”的画面;第二步,画出一幅线段图,表示小兔子和小狗走的路程总和;第三步,用颜色区分小兔子和小狗每分钟走的路程,将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总和。如此便可清晰推导出,小兔子和小狗走了四分钟,就有四个小线段,而线段总长度也就是它们所走路程的和。通过动态演示,有趣地呈现了这一知识点的主要内容,使得难以用言语表述清晰的概念、内涵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显著降低了抽象思维障碍所带来的学习压力。
基于前述可知,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但实践中,有部分教师过度倾向于将重点投放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地呈现数学内容”、“如何进一步扩大数学课堂教学的容量”,而不同程度上忽略了对于“到底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才能保障学生学到最适合的内容”等问题的研究。为此,广大一线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尺度,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切入点,避免“教师跟着课件走,学生跟着鼠标走,教学跟着电脑走”等现象的出现,以保障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相互促进作用的发挥,共同打造出“声色俱全”的精彩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刘爱欣.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s1):97-97.
[2]姚敏.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 亚太教育, 2015(27):17-17.
[3]唐仁斌. 论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读与写:上,下旬, 2015(3).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教学融合 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138-01
一、信息技術为教学带来的改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了各行业领域的技术改革。同时,也为教育教学效率的提升夯实了技术基础。具体地说,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的改变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在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数字化环境中,数字化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工具等与教学的结合,实现了校内资源共享和学生间的协作学习,比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微课”教学得到了普及,不仅拓展了学生学习范围,也强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相较于教师主导课堂教授、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形式,信息技术的运用引入了大量信息资源辅助,不仅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模式,如自主学习、主题探究、互动交流、合作分组等延伸训练模式,还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多样化选择,如远程协助教学、点对点交互式教学等,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促其进一步展开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新课改明确提出小学数学教学要改变传统单向、被动的教学模式,要善于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理解新课改要求,以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以“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共同认知为指导,积极开展和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尊重学生实际,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对此,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应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传输功能,活跃课堂气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利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声形并茂的图像展现,能够使生涩难懂、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变成灵动、有趣的各种影像,使得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形成直观且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更易理解数学概念和定理。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口述或是摆弄几个简单的教具,通常难以让学生对图形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而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传输功能,则可有效保障图形认识的全面性,同时也有益于活跃课堂气氛,步骤如下:首先,让每个学生都拿几根不同长度的小竹签,自行摆弄,看看哪些能摆成三角形,哪些不能;接着,让学生自由探讨问题“为什么有的竹签拼在一起不能摆成三角形”;在得到几种答案后,教师不用急于解答,而是要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动态演示:小竹签拼摆成三角形的过程,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要拼摆三角形,三根竹签中的两根长度之和一定要大于第三边。通过这类教学方法的应用,将图形组成过程的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直观的画面,能够从不同角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与共同参与协作、积极探究,进一步实现知识迁移与内化。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具象化功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实物展示台利用了光电转换技术,通过CCD摄像机将文稿、图片、实物、操作过程等信息源转换为高清晰度的图像信号输出在投影幕、监视器、电脑显示屏等显示设备上展示出来的一种信息采集设备,有着实物投影、实验演示等一系列丰富功能,将其与数学教学相结合,能够使得单一化的口述教学模式变得具象化,尤其是在数学图形教学中,实物展示台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锻炼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均有帮助。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可利用“七巧板”与实物展示台来进行灵活教学。首先,由教师示范将两个大三角形,拼一个正方形,再用展示台展示拼摆过程;接着,安排一名学生来展示台前自由拼图,可以是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任由学生发挥;然后,教师指定一种图形,让全班学生利用七巧板自由拼接,并自行记录能够有多少种拼法;再安排拼得最多的学生来展示台上演示拼图过程,让其他学生思考图形的拼接思路,由此全面、深入地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不同教学情境,生动表达抽象理论。通常,小学生对于直观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但数学属于概括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灌输式的教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既能够保障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又富含趣味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比如,在学习“相遇问题”时,对于“用速度和乘两物体共同运动的时间,来求路程和”这一类问题的抽象表述,很难让小学生明白,更别说代入推理计算。对此,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贴合题意的教学情境便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具体步骤为:第一步,先用多媒体演示“小兔子和小狗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四分钟后相遇”的画面;第二步,画出一幅线段图,表示小兔子和小狗走的路程总和;第三步,用颜色区分小兔子和小狗每分钟走的路程,将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总和。如此便可清晰推导出,小兔子和小狗走了四分钟,就有四个小线段,而线段总长度也就是它们所走路程的和。通过动态演示,有趣地呈现了这一知识点的主要内容,使得难以用言语表述清晰的概念、内涵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显著降低了抽象思维障碍所带来的学习压力。
基于前述可知,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但实践中,有部分教师过度倾向于将重点投放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地呈现数学内容”、“如何进一步扩大数学课堂教学的容量”,而不同程度上忽略了对于“到底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才能保障学生学到最适合的内容”等问题的研究。为此,广大一线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尺度,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切入点,避免“教师跟着课件走,学生跟着鼠标走,教学跟着电脑走”等现象的出现,以保障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相互促进作用的发挥,共同打造出“声色俱全”的精彩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刘爱欣.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s1):97-97.
[2]姚敏.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 亚太教育, 2015(27):17-17.
[3]唐仁斌. 论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读与写:上,下旬, 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