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永远都记得第一次离家远行的情形。
因为考了全县的文科第一名,所以校长为我争取了一张西南航空公司赞助的机票。但其实那一年高考我考得不好,历史发挥失常刚过及格线,因此总分也刚刚超过北大的录取线而已。但这已足以成为我所在中学的荣耀了。
很多年来,有人偶尔考上过清华,还没有人考上过北大。而那一年我们一共出了两名北大生,一文一理。学理科的男生因此跟我变成了唯一的从小学到大学都是校友的铁哥们。而我作为女生,能取得这样的高考成绩,似乎要更轰动一点。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校长把唯一的一张机票名额给了我。
因此我就只有一个人独自来北京了。那是将近二十年前,澳门还没有回归呢,我家所在的西南小镇还只有一条马路。外出上大学的孩子们,通常都要坐上半天的长途汽车,再换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才能到达北京。坐飞机还是很稀罕奢侈的一件事儿。
为了这件事,我们家很隆重。我爸,我妈,我堂姐和堂姐夫都出动了。堂姐夫在跑到成都的客运,他不开车,跟车,类似于押车吧。我们提前一天晚上,搭他负责的夜班卧铺客车,半夜十二点出发,晃晃荡荡迷迷糊糊,到成都的时候,天刚好亮。
姐夫带我们吃了一顿车站附近的早饭。按说车站附近的小吃是最无法保证口味和质量的。但那却是我记忆中非常美味的一餐。
本来我们打算倒公交车去机场。但是上午十一点的机票,怕来不及,姐夫果断地包了一辆面包车,把我们送到了双流机场。
这是我第一次坐这么远的长途汽车,第一次来到成都这样的大城市,第一次见识机场长什么样子,还要第一次离开家,去遥远得没法想象的北京。各种讯息让我应接不暇。
现在已记不起一路上和爸妈都说了些什么话。大概是因为很早就习惯了分别。记忆中大概是上二三年级的时候,天还很早,路上没有什么人,我跟着母亲走到镇上的长途车站,她要去父亲所在的单位探亲。父亲在听起来就很远的林业局。家里将剩下我一个人,要度过一整年。好在外婆会来照顾我。说不出来的不舍,变成了不说出来的沉默。因为要上学,我甚至都没能见到母亲上车,就离开了。这样的送别,还会在父亲回家探亲的时候发生,大概两三年一次。习惯了也就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我不哭不闹,看起来好懂事的样子。
机场对我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不过我妈妈很厉害,她很擅长沟通交流,大方得很,我的登机手续办得很顺利。在托运行李的时候,她还和旁边的人攀谈上了,原来那也是家送孩子上学的。那孩子正好跟我一个航班,而且去同一个学校。看到有人作伴,爸妈的神色明显轻松了。
随着登机时间临近,我就要通过安檢口,真正跟家人分别了。
在托运了一个箱子之后,我还有一个背包,以及一个拎在手里的包,都装得满满当当的。经过那道安检门,我就将一个人通往未知的旅程。此时此刻,每走一步,都离全然的未知靠近了一步。背着重重的行李,倒会让人感觉踏实一点。
无法清楚表达出来的各种感情在心里发酵。我只是很坚定地朝前走去,没有回头。直觉地害怕,一回头就会让勇气变成泄了气的皮球。爸妈,姐姐、姐夫,都在后面看着我,我不想让自己哭。
后来妈妈告诉我,爸爸都掉了眼泪,而我居然连头都不回就走了。我没有告诉她,其实那时候我已经用尽了全部的心力,让自己变得勇敢,而没有力气来伤感了。
现在的孩子一定无法想象,不就是出趟门吧,怎么会紧张成这个样子,但十几二十年前的我就是这样的。我一直在小镇上长大,去过最远的地方是车程半个小时的县城。小镇依山傍水。面对的河,我只去过一次对岸。背靠的山,我则从来没有翻过去。在方圆不出十里的小世界里,我安安稳稳地成长了十八年。
幻想着山那边的模样,河水流向的下一个地方,我在填高考志愿的时候,恨不能填上最遥远的学校。因为担心东北太冷,最后便选了北京。那时候唯一的念头,就是想要走出去看看。小镇上安稳的日子,让文静的姑娘多少也有些厌倦。
因此在离开的时候,既担心又盼望的两种心情纠结交织,实在是来不及体会与家人、家乡分离的感受。少年不知愁滋味。少年的眼中,只看见了前方看不见的路,来不及回望身后放不下的牵挂。
第一次坐上飞机,竭力想自己不显得笨拙,努力地模仿着身边乘客的举动。偶然间我注意到机场的地面上有几块砖头。过了一会儿,我透过机舱往下一看,还能看到几块砖头,再后来,砖头越来越多,我这才慌忙意识到,原来我现在看到的早已不是砖头,而是从空中俯瞰下去的房屋了。(多年后想起来这一段,我还会为当年的傻气感到好笑。)
几经波折,终于抵达北大,已是灯火昏黄的时候。因为飞机晚点,也因为机场大巴半途抛了锚,还因为我们还要从北大本部被送到昌平的分校。总之,我应该是我们班最后一个到达的同学,班主任还差点以为这个人不来报道了。
在昌平园的黄昏中,拖着一个大箱子、背着两个大包、风尘仆仆的一个短发女生,大概这就是我留给燕园的第一次照面。
接过我最沉的包裹、送我到宿舍安顿下来的男生,那一口地道的京片子,就是燕园给我打的第一声招呼吧。
那天晚上,我排了半个小时的队,才轮到使用宿舍楼下唯一的长途电话,给家里报声平安。拿起电话,只喊了一声妈,就泪如雨下。爸妈守在电话机旁,等了整整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我没有跟他们说,当我在宿舍里打开背包的时候,发现奶奶给我装的二十个皮蛋,因为路途上的折腾,全都被压碎、挤烂了。那些好看又美味的金黄色的皮蛋啊,我在北京找了好多年。这个秘密,直到奶奶去世,她也不知道。
因为考了全县的文科第一名,所以校长为我争取了一张西南航空公司赞助的机票。但其实那一年高考我考得不好,历史发挥失常刚过及格线,因此总分也刚刚超过北大的录取线而已。但这已足以成为我所在中学的荣耀了。
很多年来,有人偶尔考上过清华,还没有人考上过北大。而那一年我们一共出了两名北大生,一文一理。学理科的男生因此跟我变成了唯一的从小学到大学都是校友的铁哥们。而我作为女生,能取得这样的高考成绩,似乎要更轰动一点。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校长把唯一的一张机票名额给了我。
因此我就只有一个人独自来北京了。那是将近二十年前,澳门还没有回归呢,我家所在的西南小镇还只有一条马路。外出上大学的孩子们,通常都要坐上半天的长途汽车,再换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才能到达北京。坐飞机还是很稀罕奢侈的一件事儿。
为了这件事,我们家很隆重。我爸,我妈,我堂姐和堂姐夫都出动了。堂姐夫在跑到成都的客运,他不开车,跟车,类似于押车吧。我们提前一天晚上,搭他负责的夜班卧铺客车,半夜十二点出发,晃晃荡荡迷迷糊糊,到成都的时候,天刚好亮。
姐夫带我们吃了一顿车站附近的早饭。按说车站附近的小吃是最无法保证口味和质量的。但那却是我记忆中非常美味的一餐。
本来我们打算倒公交车去机场。但是上午十一点的机票,怕来不及,姐夫果断地包了一辆面包车,把我们送到了双流机场。
这是我第一次坐这么远的长途汽车,第一次来到成都这样的大城市,第一次见识机场长什么样子,还要第一次离开家,去遥远得没法想象的北京。各种讯息让我应接不暇。
现在已记不起一路上和爸妈都说了些什么话。大概是因为很早就习惯了分别。记忆中大概是上二三年级的时候,天还很早,路上没有什么人,我跟着母亲走到镇上的长途车站,她要去父亲所在的单位探亲。父亲在听起来就很远的林业局。家里将剩下我一个人,要度过一整年。好在外婆会来照顾我。说不出来的不舍,变成了不说出来的沉默。因为要上学,我甚至都没能见到母亲上车,就离开了。这样的送别,还会在父亲回家探亲的时候发生,大概两三年一次。习惯了也就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我不哭不闹,看起来好懂事的样子。
机场对我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不过我妈妈很厉害,她很擅长沟通交流,大方得很,我的登机手续办得很顺利。在托运行李的时候,她还和旁边的人攀谈上了,原来那也是家送孩子上学的。那孩子正好跟我一个航班,而且去同一个学校。看到有人作伴,爸妈的神色明显轻松了。
随着登机时间临近,我就要通过安檢口,真正跟家人分别了。
在托运了一个箱子之后,我还有一个背包,以及一个拎在手里的包,都装得满满当当的。经过那道安检门,我就将一个人通往未知的旅程。此时此刻,每走一步,都离全然的未知靠近了一步。背着重重的行李,倒会让人感觉踏实一点。
无法清楚表达出来的各种感情在心里发酵。我只是很坚定地朝前走去,没有回头。直觉地害怕,一回头就会让勇气变成泄了气的皮球。爸妈,姐姐、姐夫,都在后面看着我,我不想让自己哭。
后来妈妈告诉我,爸爸都掉了眼泪,而我居然连头都不回就走了。我没有告诉她,其实那时候我已经用尽了全部的心力,让自己变得勇敢,而没有力气来伤感了。
现在的孩子一定无法想象,不就是出趟门吧,怎么会紧张成这个样子,但十几二十年前的我就是这样的。我一直在小镇上长大,去过最远的地方是车程半个小时的县城。小镇依山傍水。面对的河,我只去过一次对岸。背靠的山,我则从来没有翻过去。在方圆不出十里的小世界里,我安安稳稳地成长了十八年。
幻想着山那边的模样,河水流向的下一个地方,我在填高考志愿的时候,恨不能填上最遥远的学校。因为担心东北太冷,最后便选了北京。那时候唯一的念头,就是想要走出去看看。小镇上安稳的日子,让文静的姑娘多少也有些厌倦。
因此在离开的时候,既担心又盼望的两种心情纠结交织,实在是来不及体会与家人、家乡分离的感受。少年不知愁滋味。少年的眼中,只看见了前方看不见的路,来不及回望身后放不下的牵挂。
第一次坐上飞机,竭力想自己不显得笨拙,努力地模仿着身边乘客的举动。偶然间我注意到机场的地面上有几块砖头。过了一会儿,我透过机舱往下一看,还能看到几块砖头,再后来,砖头越来越多,我这才慌忙意识到,原来我现在看到的早已不是砖头,而是从空中俯瞰下去的房屋了。(多年后想起来这一段,我还会为当年的傻气感到好笑。)
几经波折,终于抵达北大,已是灯火昏黄的时候。因为飞机晚点,也因为机场大巴半途抛了锚,还因为我们还要从北大本部被送到昌平的分校。总之,我应该是我们班最后一个到达的同学,班主任还差点以为这个人不来报道了。
在昌平园的黄昏中,拖着一个大箱子、背着两个大包、风尘仆仆的一个短发女生,大概这就是我留给燕园的第一次照面。
接过我最沉的包裹、送我到宿舍安顿下来的男生,那一口地道的京片子,就是燕园给我打的第一声招呼吧。
那天晚上,我排了半个小时的队,才轮到使用宿舍楼下唯一的长途电话,给家里报声平安。拿起电话,只喊了一声妈,就泪如雨下。爸妈守在电话机旁,等了整整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我没有跟他们说,当我在宿舍里打开背包的时候,发现奶奶给我装的二十个皮蛋,因为路途上的折腾,全都被压碎、挤烂了。那些好看又美味的金黄色的皮蛋啊,我在北京找了好多年。这个秘密,直到奶奶去世,她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