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的转变:从“修业”到“明道”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bo25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是指社会文化伦理规范,“业”是指社会生产生活技能。现代教育要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必须具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度的“明道”与“修业”。遗憾的是,由于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不深刻,在教育中过度地推崇“修业”,而忽視“明道”所发挥的作用,导致社会伦理道德风气的腐化堕落。为了扭转这种局面,现代教育必须从“修业”走向“明道”。
  【关键词】修业 明道 转变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28-02
  一、“修业”:过度推崇的教育方式
  (一)教育者提倡的“异化修业”
  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共同进行的双向互动过程,教育者在其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其所提倡的畸形修业理念导致教育以修业为主,而原本的明道却退居其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逐步被人们所提倡。但是应试教育并没有因为素质教育的提出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相反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标准化的选拔体系。面对应试选拔,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重修业而轻明道。教似乎是机械化的工作,考试考什么教育者教什么,考试大纲决定教育者教的内容。教的过程已成为了一种机械化操作。在应试重压下,使受教育者完成修业任务已成为教育工作的第一要务。修业内容就是考试要求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生产生活技能,受教育者越精通,就意味着在考试这场“博弈”中的胜算越大。受教育者是否明白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规范,是否在道德品质上能够以一个合格的人立足于社会已成为应试教育下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教育者提倡教的内容即为为考试而修业,考察内容为修业内容。课业以内的“考业”(指升学考试科目)负担确实过重,不管学生是否喜欢,统统都被圈在“考业”之内拼高低、定输赢,给学生心理造成了巨大压力。“考业”以外的课业负担又过轻,对修养德性、浸润美感、激活生命、学会生存等非升学考试科目,不管学生多么喜欢,一律予以限制甚至干脆取消,封闭了中小学生舒展身心、释放能力、缓解压力的心灵通道。[1]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修业无疑是被异化了的,修业不存在其原始的德业兼顾状态,犹如全速前进而偏离轨道的列车,全速向考试成绩驶去。致使教育也失去了其原本德业双修功效。这种异化形态下的修业,毋庸置疑是残缺的。致使受教育者产生过激的功利化追求。
  二、“明道”:值得推广的教育方式
  “道”即社会文化伦理规范,“明道”即是在教育中,将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回顾以往德育课程中的道德,就其存在形态而言,可以概括为一个基本特点:这是一种知识道德。它存在于一种体系化的道德知识(理论)之中。把道德作为知识来看待,或者说,认为道德主要表现为知识,这种观念在西方是源远流长的,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柏拉图的道德即规范性知识,都是把道德看成是一种知识[2]
  《师说》中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教育者所扮演的角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者。
  明道教育观下的教育内容既不是完全依赖书本知识,也不是将课程知识完全摒弃,而是依托课程,将知识作为强有力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感染。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是隐性德育课程之一。较之数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资源,例如,语文课程中榜样人物的作用;历史课程中历史伟人的德行与自律精神;人文地理课程中,地理知识和爱国主义的结合;……这些课程资源都能影响和调动学生的心智、情感以至整个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国际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人道主义、责任感、事业感、集体荣誉感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最好素材。[3]当对受教育者进行古文化知识的教授时,所讲授的并不是简单的字句。而是透过文化,领略我国的古风、古韵,并与先代贤哲们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在道德教育中,受教育者形成应有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改变以课业知识为主的教育内容,将社会伦理、道德内化其中,从而达到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社会伦理道德逐步走向规范化的目标。
  三、“修业”到“明道”:现代教育的转变
  教育的成败关键在教育者,其在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者肩负着培养人的重任,要培养好下一代,其自身首先必须受到正确的教育,因为自身的教育价值和取向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关键性要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方向。因此,实现从修业到明道的现代教育观的转变,必然要求教育者转变其教育观念。由于受传统师范教育的影响,教师教育主要从如何训练教育者根据课程标准完成每一堂课的讲授入手,重修业而轻明道。在如何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文化教育方面则存在着巨大的缺失。面对这样的状况,首要任务是从教育者入手,加强其品德培养,树立德育意识,进而形成以德树人的教育观。
  参考文献:
  [1]孙国春,马亚燕.应试教育治理陷入僵局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4(12):17.
  [2]张艳红.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45.
  [3]吉昌华,郑水泉.略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95.
  作者简介:
  丁洁(1992-),宁夏银川人,宁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教师教育方面研究。
  马青(1981-),河北青县人,宁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乡村教育方面研究。
其他文献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病毒和消炎等),在药物合成和生物化学的研究发展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2-苯基-1H-苯并咪唑
为解决高速剑杆织机变速小齿轮轴断齿的问题,分析了变速小齿轮轴采用20CrMnTi钢材质及其结构特点,说明断齿是热处理工艺不当造成的;改进后的新工艺增加了正火、低温回火工序,使其
【摘要】职业素养是现代社会当中需求较大的一种员工所需要具备的素养,而当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出现了缺乏职业素养的现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也一定要加强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因此,本文通过对大语文教育模式的含义与重要性的研究,讨论了语文教育必须与专业教学和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相结合的要求。此外,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讨论,本文深入的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并且通过大语文
氧氟沙星(ofloxacin,OFL)又名氟嗪酸,是第3代喹诺酮类药物,通过作用于细胞DNA螺旋酶的A亚单位,抑制DNA的合成和复制导致细菌死亡,具有高效广谱抗菌作用,是治疗呼吸道、泌尿道、肠道、
【摘要】本研究以3位常州地方本科院校青年英语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访谈,深度了解了她们各方面的需求。这些访谈数据生动地展现了青年教师的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本研究建议:1)国家应该更多地了解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2)高校青年英语教师需要认识到自我激励的重要性。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青年英语教师 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摘要】生物化学课程中代谢部分途径复杂,学生存在畏难情绪,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无疑是雪上加霜,学生听这部分内容常常昏昏欲睡。将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已然是当务之急。因此,我们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方法上采用以问题为导向SPOC课堂结合讨论式教学的新模式,在中医院校中西医临床专业的教学中初步实施。本文就SPOC与讨论式教学实施方法加以阐述。  【基金项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专项(课题编
理性和非理性是人的两大精神要素.管理理论的人性论假设反映着对这两大要素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深度,也制约着管理实践对待它们的态度和方法.古典管理依据"经济人"假设,突出理
选用1日龄北京油鸡60只,随机各半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自7日龄起,每10 d自颈部皮下注射生长抑素卵黄抗体(SS-IgY)制剂1mL;对照组做生理盐水平行处理.采用RIA法、双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