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启发教学
“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所谓的鼓舞和唤醒也就是启发。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发展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呢?
一、抓好课前预习,调动学生思维
在教学中,预习这一环节可谓是举足轻重。教师在按照常规引导学生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外,还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教材重点、利用课前提示、课后练习或自行设计一两个有关键意义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对课文的知识的理解,对课文做进一步的探索。如八年级语文《故宫博物院》,阅读提示要求把握文章的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写作方法。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结合课后练习,标注出课后练习题中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出故宫平面图的建筑物名称。这样让学生动脑动手,完整地把握了课文内容,增强了理解文章结构脉络的能力,从而明白了这类介绍建筑群的的说明顺序,同时体现了学习语文需要重复阅读的特点。由此看来,在预习这一环节,找出学生的已知部分,教师巧设情境,让学生“温故而知新“进行尝试性探索,就是最佳的启发,同时,也是课堂进行启发教学的基础。
二、善于提问思考,激励学生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所以,提问是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主要形式。教师应在吃透文章内涵,领会文章意图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为什么“这类具有思考价值的实质性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励学生尝试,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课文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得出结论。
提问要抓住关键词语巧设问题,启迪思维。课文中有些词语蕴含丰富,信息量大,一两个词语就能提炼全段或全文的内容。抓住这些词语,深入分析,可以起到“以简驭繁”的作用。从这些词语入手,巧设疑问,可以启迪思维,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例如《社戏》这篇文章,文章内容很多,篇幅较长,人物性格鲜明,景物描写有特色,结尾难以理解。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训练学生思维,我抓住了文章中的一个词“乐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学生很快回答:因为(1)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2)大家平等相待;(3)可以捉蚯蚓、钓虾,充满了乐趣。继续启发: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潜藏在课文内容之中,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启发学生从人物性格、景物描写、事件等方面考虑。学生細读课文,深入领会文章内容,百分之八十的同学都写出了正确的答案:还因为这里有天真可爱的少年朋友,有热情好客的父老乡亲,有江南水乡特有的美丽风光。理解了这些,不仅结尾“戏好看,豆好吃”的难点迎刃而解,连中心也非常明确了。
提问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孔乙已》中问“孔乙已是主人公的真实姓名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引发了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
启发学生先思考后发现,使他们从中体会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教学《故乡》时,文后有这样一个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这样提示:“这里说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的路吗?它比喻什么?”进而再提问:“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又说明了什么”通过思考,学生明白了路是比喻人生之路,希望是靠人们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的。提问既让学生思考,又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乐趣。
曾经一位教师教学《孔乙己》时提出这样问题让学生深入研讨:文章是怎么通过“手”的描写来表现主人公的悲惨命运的?这个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带动了全篇课文的教学。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就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体味到:孔乙己的手极富个性特征,有其独特的作用:1.蘸酒写字,2.偷窃东西,3.书写服辨,4.代脚走路。作者用了细节描写、穿插叙述、侧面介绍及正面描写,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却最终成为孔乙己走向死亡的工具,从而深刻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此问的设置,切入点选择巧妙,大大引起了学生对细节描写的重视。
由此可见,提问就是教师先要认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将其写作意图用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展开讨论,而不是用现成的结论去代替学生的思考。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区分对象,对于程度较低的学生,提问得浅显容易些,使他们能够回答,并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以调动其思考积极性;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则提问可以难些,以促使他们深入思考,并以此启发其他的学生。这样,就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求知欲望都得以唤醒、激发。
三、鼓励学生质疑,深化学生思维
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学的成功。只有让学生自己追求学习的成功,那才是教学的佳境。有人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鼓励学生质疑,不管问题与语文关系大不大,也要给予表扬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一般不要急于回答,而应让他们自己先讨论,以此来深化学生的思维。如《最后一课》中,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不写一个好学生,偏偏要写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坏学生呢?可以采取了“加油助燃”的方法,把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同学。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畅所欲言,最后学生自己解决疑难:写小弗郎士这样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在最后一课里的转变、觉醒,比写一个好学生更能突出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形象,更能突出小说的主题。然后,在教师的点拨下,明白了这才是作者的真正构思用意。这样多向交流,大面积地调动了学生思
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了学生的思维。
四、运用多种形式,保持思维的张力
教学无定法,但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效果。一段精彩的朗读,会惹学生跃跃欲试,教师不妨嘎然而止,放手学生去读;保留部分教学内容,以留给学生咀嚼玩味的余地;让学生争强好胜;改换课文的标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复述,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给课文安排另外的结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比较阅读课文以拓宽学生思路,增强记忆力;给文字批注,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边看边想,领会有关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作读书摘要,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都能启发学生的心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所以应该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在教学中充分应用启发式教学,以达到最佳的启发境界。
参考文献
[1] 韩春霞《浅议语文教学中启发性学习》.
[2] 何卫荣《设问课堂提问的原则与技巧——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例》.
[3] 钱淑娟《对初中语文课堂启发性教学的思考》.
[4] 杨顺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
[5] 明月秋《中学语文课前预习四法》.
[6] 张春玲《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启发教学
“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所谓的鼓舞和唤醒也就是启发。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发展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呢?
一、抓好课前预习,调动学生思维
在教学中,预习这一环节可谓是举足轻重。教师在按照常规引导学生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外,还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教材重点、利用课前提示、课后练习或自行设计一两个有关键意义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对课文的知识的理解,对课文做进一步的探索。如八年级语文《故宫博物院》,阅读提示要求把握文章的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写作方法。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结合课后练习,标注出课后练习题中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出故宫平面图的建筑物名称。这样让学生动脑动手,完整地把握了课文内容,增强了理解文章结构脉络的能力,从而明白了这类介绍建筑群的的说明顺序,同时体现了学习语文需要重复阅读的特点。由此看来,在预习这一环节,找出学生的已知部分,教师巧设情境,让学生“温故而知新“进行尝试性探索,就是最佳的启发,同时,也是课堂进行启发教学的基础。
二、善于提问思考,激励学生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所以,提问是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主要形式。教师应在吃透文章内涵,领会文章意图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为什么“这类具有思考价值的实质性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励学生尝试,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课文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得出结论。
提问要抓住关键词语巧设问题,启迪思维。课文中有些词语蕴含丰富,信息量大,一两个词语就能提炼全段或全文的内容。抓住这些词语,深入分析,可以起到“以简驭繁”的作用。从这些词语入手,巧设疑问,可以启迪思维,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例如《社戏》这篇文章,文章内容很多,篇幅较长,人物性格鲜明,景物描写有特色,结尾难以理解。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训练学生思维,我抓住了文章中的一个词“乐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学生很快回答:因为(1)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2)大家平等相待;(3)可以捉蚯蚓、钓虾,充满了乐趣。继续启发: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潜藏在课文内容之中,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启发学生从人物性格、景物描写、事件等方面考虑。学生細读课文,深入领会文章内容,百分之八十的同学都写出了正确的答案:还因为这里有天真可爱的少年朋友,有热情好客的父老乡亲,有江南水乡特有的美丽风光。理解了这些,不仅结尾“戏好看,豆好吃”的难点迎刃而解,连中心也非常明确了。
提问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孔乙已》中问“孔乙已是主人公的真实姓名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引发了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
启发学生先思考后发现,使他们从中体会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教学《故乡》时,文后有这样一个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这样提示:“这里说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的路吗?它比喻什么?”进而再提问:“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又说明了什么”通过思考,学生明白了路是比喻人生之路,希望是靠人们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的。提问既让学生思考,又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乐趣。
曾经一位教师教学《孔乙己》时提出这样问题让学生深入研讨:文章是怎么通过“手”的描写来表现主人公的悲惨命运的?这个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带动了全篇课文的教学。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就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体味到:孔乙己的手极富个性特征,有其独特的作用:1.蘸酒写字,2.偷窃东西,3.书写服辨,4.代脚走路。作者用了细节描写、穿插叙述、侧面介绍及正面描写,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却最终成为孔乙己走向死亡的工具,从而深刻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此问的设置,切入点选择巧妙,大大引起了学生对细节描写的重视。
由此可见,提问就是教师先要认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将其写作意图用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展开讨论,而不是用现成的结论去代替学生的思考。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区分对象,对于程度较低的学生,提问得浅显容易些,使他们能够回答,并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以调动其思考积极性;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则提问可以难些,以促使他们深入思考,并以此启发其他的学生。这样,就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求知欲望都得以唤醒、激发。
三、鼓励学生质疑,深化学生思维
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学的成功。只有让学生自己追求学习的成功,那才是教学的佳境。有人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鼓励学生质疑,不管问题与语文关系大不大,也要给予表扬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一般不要急于回答,而应让他们自己先讨论,以此来深化学生的思维。如《最后一课》中,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不写一个好学生,偏偏要写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坏学生呢?可以采取了“加油助燃”的方法,把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同学。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畅所欲言,最后学生自己解决疑难:写小弗郎士这样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在最后一课里的转变、觉醒,比写一个好学生更能突出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形象,更能突出小说的主题。然后,在教师的点拨下,明白了这才是作者的真正构思用意。这样多向交流,大面积地调动了学生思
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了学生的思维。
四、运用多种形式,保持思维的张力
教学无定法,但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效果。一段精彩的朗读,会惹学生跃跃欲试,教师不妨嘎然而止,放手学生去读;保留部分教学内容,以留给学生咀嚼玩味的余地;让学生争强好胜;改换课文的标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复述,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给课文安排另外的结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比较阅读课文以拓宽学生思路,增强记忆力;给文字批注,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边看边想,领会有关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作读书摘要,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都能启发学生的心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所以应该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在教学中充分应用启发式教学,以达到最佳的启发境界。
参考文献
[1] 韩春霞《浅议语文教学中启发性学习》.
[2] 何卫荣《设问课堂提问的原则与技巧——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例》.
[3] 钱淑娟《对初中语文课堂启发性教学的思考》.
[4] 杨顺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
[5] 明月秋《中学语文课前预习四法》.
[6] 张春玲《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