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时代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大学生思维观念,也给高校的思政课带来全新的冲击。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的思政课必须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关键词】“互联网+” 思政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21-02
“互联网+”时代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生存、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作为信息传播的全新载体和科技创新的新介质,已经引发了空前的信息革命和产业升级,势必全面而深刻地引发社会各个领域的剧烈变革。时代在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亦随之产生变化。作为高等校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主阵地、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要紧随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与时俱进,实现教育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也是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得不深思的课题。高校思政课必须意识到在“互联网+”时代要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要迅速全面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时效性,紧扣“互联+”的时代脉搏,拉近思政课堂与学生的距离。实现互联网与思政课堂的有效融合,提高思政课的生动性和时代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浓厚兴趣,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新机遇
1.“互联网+”助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创新。在互联网+的条件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要主动适应大学生获取知识、接受信息的习惯。如何做到思政课教学内容与 90后大学生生活体验的“无缝对接”?目前,在高校的课堂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正视在校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受到源于网上“喜闻乐见”的明星真人秀、八卦新闻乃至美剧、韩剧和各类神剧的冲击,他们的思想观念更易受到微博转发、微信订阅以及一个个‘圈子’影响。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要通过讲授思政课重要理论知识时以我们所整合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为切入点,对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时尚而流行的整合融合,加以生动、接地气的正面引导。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润物细无声”地对大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思政课也真正做到了对学生进行兴趣的激发和思想的引领。
2.“互联网+”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互联网+”打破了教育者对知识的垄断,使知识从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人人能够知识共享,人人也都能够轻松地获取和利用知识;“互联网+”正在推动着全球性知识库的形成,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了解的资源和信息。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因势利导,利用“互联网+”带来的契机,鼓励支持教师通过QQ 群、微信群、论坛等网络平台,制作网络精品视频、公开课等对学生进行实时在线教育,把经过教师整合处理的主流观点和重要内容通过线上平台教育的形式传播给学生,使教育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学生、教师、专家学者们可以一起在网络上进行交流、研讨、答疑,这既能传授理论知识,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以便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调整和丰富教学内容、及时有效传递正能量。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改革应对措施
1. 高校思政课应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引领“互联网+”时代传播的多元化价值观的前行方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多元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下,始终保持其意识形态坚定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然而,当前由于网民素质差距较大、网络评论稂莠不齐,有时非理性错误的观点甚至占据上风,误导大学生的正确的是非观。鉴于此,高校思政课在引入“互联网+”进行教学创新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洪荒之力,有效抵制负能量对高校思政课的侵蚀;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导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让互联网更好的为思政课教学所用。
2. 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应坚持课堂教学为主,互联网为辅。“互联网+”平台虽然能够解决部分知识传播功能,但不可能完全替代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大学教育功能。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应覆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平台的变革与升级,其宗旨始终是增强其实效性,增强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在这一目的引导下,引入“互联网+”,使得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形式从传统讲授式单一教学模式,升级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的互动共振,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高校的思政课改革应始终坚守思政课为主,互联网为辅的原则,围绕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核心需求出发,合理、高效地借助互联网,把“互联网+”作为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益的延伸和补充,而不能“反客为主”,从而以“互联网+”的工具理性代替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理性。
3. 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互联网+”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思政课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及时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教师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的知识传授者变为知识的引路者,在课上课下发挥主导作用,扮演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的角色。同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更加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创造的激情。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引导功能,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吕淑珍.移动互联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6 .7.
[2]王倩,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课程教学,2016.4.
[3]卫晓溪.“互联网 + ”思政课: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与创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2.
[4]秦海珍.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展望,2016.1.
[5]李洪霞.“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与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7.
【关键词】“互联网+” 思政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21-02
“互联网+”时代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生存、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作为信息传播的全新载体和科技创新的新介质,已经引发了空前的信息革命和产业升级,势必全面而深刻地引发社会各个领域的剧烈变革。时代在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亦随之产生变化。作为高等校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主阵地、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要紧随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与时俱进,实现教育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也是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得不深思的课题。高校思政课必须意识到在“互联网+”时代要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要迅速全面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时效性,紧扣“互联+”的时代脉搏,拉近思政课堂与学生的距离。实现互联网与思政课堂的有效融合,提高思政课的生动性和时代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浓厚兴趣,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新机遇
1.“互联网+”助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创新。在互联网+的条件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要主动适应大学生获取知识、接受信息的习惯。如何做到思政课教学内容与 90后大学生生活体验的“无缝对接”?目前,在高校的课堂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正视在校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受到源于网上“喜闻乐见”的明星真人秀、八卦新闻乃至美剧、韩剧和各类神剧的冲击,他们的思想观念更易受到微博转发、微信订阅以及一个个‘圈子’影响。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要通过讲授思政课重要理论知识时以我们所整合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为切入点,对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时尚而流行的整合融合,加以生动、接地气的正面引导。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润物细无声”地对大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思政课也真正做到了对学生进行兴趣的激发和思想的引领。
2.“互联网+”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互联网+”打破了教育者对知识的垄断,使知识从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人人能够知识共享,人人也都能够轻松地获取和利用知识;“互联网+”正在推动着全球性知识库的形成,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了解的资源和信息。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因势利导,利用“互联网+”带来的契机,鼓励支持教师通过QQ 群、微信群、论坛等网络平台,制作网络精品视频、公开课等对学生进行实时在线教育,把经过教师整合处理的主流观点和重要内容通过线上平台教育的形式传播给学生,使教育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学生、教师、专家学者们可以一起在网络上进行交流、研讨、答疑,这既能传授理论知识,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以便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调整和丰富教学内容、及时有效传递正能量。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改革应对措施
1. 高校思政课应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引领“互联网+”时代传播的多元化价值观的前行方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多元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下,始终保持其意识形态坚定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然而,当前由于网民素质差距较大、网络评论稂莠不齐,有时非理性错误的观点甚至占据上风,误导大学生的正确的是非观。鉴于此,高校思政课在引入“互联网+”进行教学创新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洪荒之力,有效抵制负能量对高校思政课的侵蚀;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导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让互联网更好的为思政课教学所用。
2. 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应坚持课堂教学为主,互联网为辅。“互联网+”平台虽然能够解决部分知识传播功能,但不可能完全替代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大学教育功能。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应覆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平台的变革与升级,其宗旨始终是增强其实效性,增强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在这一目的引导下,引入“互联网+”,使得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形式从传统讲授式单一教学模式,升级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的互动共振,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高校的思政课改革应始终坚守思政课为主,互联网为辅的原则,围绕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核心需求出发,合理、高效地借助互联网,把“互联网+”作为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益的延伸和补充,而不能“反客为主”,从而以“互联网+”的工具理性代替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理性。
3. 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互联网+”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思政课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及时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教师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的知识传授者变为知识的引路者,在课上课下发挥主导作用,扮演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的角色。同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更加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创造的激情。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引导功能,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吕淑珍.移动互联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6 .7.
[2]王倩,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课程教学,2016.4.
[3]卫晓溪.“互联网 + ”思政课: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与创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2.
[4]秦海珍.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展望,2016.1.
[5]李洪霞.“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与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