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读者,也许不会想到,中国最早用现代技术设备炼出的国产第一块铁锭,是保藏在贵州镇远县历史博物馆里的“天字一号”铁锭样品,它是清末青溪铁厂留下的老古董。
那是110多年前的事了。
公元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上海《申报》登了一条贵州新闻:“贵州巡抚潘霨因该省地瘠民贫,尺寸皆山,请派员开铜、铅、煤、铁、硝磺各矿,以裕国而便民,拟定章程数条入奏,此折已交户部核议,大约准如所请云。”
这便是贵州青溪铁厂的由来。
19世纪80年代,遥远的贵州爆出这条新闻,上了当时全国性最大报纸,这是理所当然的。只消翻一下《中国近代史》里的一连串中国第一代工业企业名单,就可以看到,当时洋务派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个个都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创始人,年年都有著名厂矿出现。而整个中国西部却未免过分沉寂。除了丁宝桢办了一个四川机器局、左宗棠在兰州设机器制呢厂外,数十个新兴工厂都集中在江南和沿海。忽然,传来贵州创办青溪铁厂的消息,自然招人注目。何况,这个青溪铁厂比张之洞后来创办的汉阳铁厂还早3年。
青溪铁厂是贵州开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当时贵州巡抚潘霨有份几奏折,可算是贵州最早的重新认识省情的宣言书。潘霨是受洋务派影响较深的官员,见事较快,他在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十一月的奏折上,就明确提出:“黔省矿产甚多,煤铁尤甚。如能开采合法,运销各省,可免购自外洋。”第二年,他又进一步分析了开发贵州地下资源,特别是开发青溪铁矿的意义。一是国家创立海军,制造铁船、铁路,急需煤铁;二是黔省“跬步皆山,处处产煤产铁”,“货弃于地,殊可惜也”;三是镇远据沅江上游,产品水运往湖南入长江,宜于优先开发。
对于贵州筹办青溪铁厂,中央朝廷的态度先是积极的。光绪皇帝就贵州巡抚奏折作的批谕是:“即着该署抚详细体察,认真开办,无得徒托空言,”似乎有点“真抓实干”的味道。
在19世纪80年代,贵州工业人才奇缺。但青溪铁厂总调度潘露,还算适当人选。他是上海制造局候选道员,“精通化学”,是潘霨的胞弟。他负责总办青溪铁厂的筹建工作。成套的机器设备从英国引进。到上海后,那么重的机器,当时又无现代起重设施,装船启运,沿线“立架按件起重”;由湖南常德而上,滩高水险,又按件“起驳”,总算安抵镇远青溪。从上海聘请的英法工程师5人和江浙技师、工匠也如期到达。本省招收的固定工千人,采运矿石煤炭的临时工5千人,也都到岗。占地60亩的厂址,其规模在当时全国亦为罕见,厂房全部建成。1890年6月初,铁厂正式出铁。
投产两个月,铁厂面临许多障碍。首先是资金困难,原计划招募商股30万银两,结果只招到商股10万两(省内外各半)。潘霨只得“挪用公款十九万二千两”,并拟借“洋款三十万两”,又怕垫支无力偿还,终不敢接受洋款。其次是煤品位太差,出现“炉塞”。潘露与洋矿师探知,湖南湾水地方煤质优良,提出在湖南黔阳设分厂,把青溪炼出的生铁,运到黔阳炼熟铁,水运价廉,不失一法。这一计划又因碰到颟顸的“大府”官僚顾虑重重不批准而告吹。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潘露心力交瘁,积劳病故。后来,一度打算将机器设备转给湖北接办,湖广总督张之洞听说青溪炉塞停工,不知公款实欠多少,洋款有无把握,对接办表示冷淡。于是,原先雄心勃勃的潘霨,转为只图收缩,希望还清公款,自己脱身。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也正是中国最大的汉阳铁厂上马之时,潘霨却“因病奏请开缺”。他对友人叹说:“在黔创办铁厂,用帑三十余万,而未见成效。黔中同僚诟病,家人亦非笑。”
其间,各方也曾试图挽救青溪厂。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由贵州候补知府曾彦铨接办,拖三年又停产,曾彦铨被革职查办。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派上海道员陈明远继续承办,“几年下来厂房、炼炉机器等反而损失殆尽”,陈明远被京官控告而遭撤职。从此,青溪铁厂真的寿终正寝了。潘霨因数十万两,白银无法归还,终于吞金自杀。
筹办5年,接办7年,承办12年,累死了一个总调度,自杀了一个巡抚,革职了两个继办人,“黔省实业界经此挫折,乃多年不能复振矣”。
谈起青溪铁厂,过去当作光荣史一例者居多。有人说“咱们祖先也曾阔过”;也有人说“贵州从来就办不成什么大事”,都未免偏颇。无论如何,青溪铁厂总是贵州开发史上有意义的个案,值得人们梳理、反思和总结。(本文有删节)
那是110多年前的事了。
公元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上海《申报》登了一条贵州新闻:“贵州巡抚潘霨因该省地瘠民贫,尺寸皆山,请派员开铜、铅、煤、铁、硝磺各矿,以裕国而便民,拟定章程数条入奏,此折已交户部核议,大约准如所请云。”
这便是贵州青溪铁厂的由来。
19世纪80年代,遥远的贵州爆出这条新闻,上了当时全国性最大报纸,这是理所当然的。只消翻一下《中国近代史》里的一连串中国第一代工业企业名单,就可以看到,当时洋务派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个个都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创始人,年年都有著名厂矿出现。而整个中国西部却未免过分沉寂。除了丁宝桢办了一个四川机器局、左宗棠在兰州设机器制呢厂外,数十个新兴工厂都集中在江南和沿海。忽然,传来贵州创办青溪铁厂的消息,自然招人注目。何况,这个青溪铁厂比张之洞后来创办的汉阳铁厂还早3年。
青溪铁厂是贵州开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当时贵州巡抚潘霨有份几奏折,可算是贵州最早的重新认识省情的宣言书。潘霨是受洋务派影响较深的官员,见事较快,他在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十一月的奏折上,就明确提出:“黔省矿产甚多,煤铁尤甚。如能开采合法,运销各省,可免购自外洋。”第二年,他又进一步分析了开发贵州地下资源,特别是开发青溪铁矿的意义。一是国家创立海军,制造铁船、铁路,急需煤铁;二是黔省“跬步皆山,处处产煤产铁”,“货弃于地,殊可惜也”;三是镇远据沅江上游,产品水运往湖南入长江,宜于优先开发。
对于贵州筹办青溪铁厂,中央朝廷的态度先是积极的。光绪皇帝就贵州巡抚奏折作的批谕是:“即着该署抚详细体察,认真开办,无得徒托空言,”似乎有点“真抓实干”的味道。
在19世纪80年代,贵州工业人才奇缺。但青溪铁厂总调度潘露,还算适当人选。他是上海制造局候选道员,“精通化学”,是潘霨的胞弟。他负责总办青溪铁厂的筹建工作。成套的机器设备从英国引进。到上海后,那么重的机器,当时又无现代起重设施,装船启运,沿线“立架按件起重”;由湖南常德而上,滩高水险,又按件“起驳”,总算安抵镇远青溪。从上海聘请的英法工程师5人和江浙技师、工匠也如期到达。本省招收的固定工千人,采运矿石煤炭的临时工5千人,也都到岗。占地60亩的厂址,其规模在当时全国亦为罕见,厂房全部建成。1890年6月初,铁厂正式出铁。
投产两个月,铁厂面临许多障碍。首先是资金困难,原计划招募商股30万银两,结果只招到商股10万两(省内外各半)。潘霨只得“挪用公款十九万二千两”,并拟借“洋款三十万两”,又怕垫支无力偿还,终不敢接受洋款。其次是煤品位太差,出现“炉塞”。潘露与洋矿师探知,湖南湾水地方煤质优良,提出在湖南黔阳设分厂,把青溪炼出的生铁,运到黔阳炼熟铁,水运价廉,不失一法。这一计划又因碰到颟顸的“大府”官僚顾虑重重不批准而告吹。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潘露心力交瘁,积劳病故。后来,一度打算将机器设备转给湖北接办,湖广总督张之洞听说青溪炉塞停工,不知公款实欠多少,洋款有无把握,对接办表示冷淡。于是,原先雄心勃勃的潘霨,转为只图收缩,希望还清公款,自己脱身。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也正是中国最大的汉阳铁厂上马之时,潘霨却“因病奏请开缺”。他对友人叹说:“在黔创办铁厂,用帑三十余万,而未见成效。黔中同僚诟病,家人亦非笑。”
其间,各方也曾试图挽救青溪厂。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由贵州候补知府曾彦铨接办,拖三年又停产,曾彦铨被革职查办。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派上海道员陈明远继续承办,“几年下来厂房、炼炉机器等反而损失殆尽”,陈明远被京官控告而遭撤职。从此,青溪铁厂真的寿终正寝了。潘霨因数十万两,白银无法归还,终于吞金自杀。
筹办5年,接办7年,承办12年,累死了一个总调度,自杀了一个巡抚,革职了两个继办人,“黔省实业界经此挫折,乃多年不能复振矣”。
谈起青溪铁厂,过去当作光荣史一例者居多。有人说“咱们祖先也曾阔过”;也有人说“贵州从来就办不成什么大事”,都未免偏颇。无论如何,青溪铁厂总是贵州开发史上有意义的个案,值得人们梳理、反思和总结。(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