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接基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讲话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的劳动效率。”一堂好的历史课,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是固然、是陶醉,如同欣赏一幅山水名画,心旷神怡;如同欣赏一首经典名曲,余音在耳。课堂教学语言艺术,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一位对教育艺术有着不懈追求的历史教师,必须精心、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从而运用这种富有特色的语言来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具备的语言特色:
一、 准确性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是以基本的历史事实为准绳、学科性极强的专业化语言,因而准确性就是其命脉。用词要准确,表述要准确,逻辑用严密。例如: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而不能说成是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开端;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不能说成是东汉时蔡伦发明了造纸术;1860年英法联火烧圆明园,而不能说成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不能说成是林则徐的虎门烧烟;19世纪中期,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就不能说成是帝国主义的侵略等。课堂语言用词要恰当准确,才能体现历史的真实性。授课过程中,应避免使用“过去”、“从前”之类的词语,更不能使用“或许”、“大概”等模棱两可的教学语言。
二、形象性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形象性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做到讲人如见其人,术事如临其境,状物栩栩如生,绘景历历在目,娓娓道来,丝丝入扣,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众所周知,历史学科讲述的是过去的东西,甚至是十分遥远的事情,要学生一下子接受恐怕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必须善于运用精彩形象的语言,准确勾勒出历史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加深记忆。如我在讲《秦的统一》这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看秦始皇的画像。我指着秦始皇的画像介绍道:这幅画像勾画出秦始皇千古一帝的风貌和神韵,画面上的秦始皇目光炯炯有神,虎视眈眈,一手指着前方,神态威严而又傲慢,流露出当年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他头戴冕旒,身穿龙袍,腰配宝剑,这身打扮显示了他那惟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份。这几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就把秦始皇勾画得活灵活现,使学生如见其人从而对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三、 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热爱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富有趣味,可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这要求历史教师讲课时语言必须生动幽默,富有情趣,幽默是情趣与哲理的有机统一,历史教学中庄谐并举,寓庄于谐,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强化知识的形象记忆。如我在讲述《马关条约》时,就先表演了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一段对话:李鸿章恬不知耻地说:“台湾也是阁下的口中之物,何必心急?”伊藤博文怒目一视,皮笑肉不笑地把嘴一歪,拍着肚子说:“我肚里饿得很,恨不得一口吞下去。”这段对话生动有趣地刻画了李鸿章的奴颜婢膝、投降卖国的嘴脸,更入木三分得再现了伊藤博文的穷凶极恶、侵略成性的丑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趣味性的教学语言不应当是油腔滑调,而必须是风趣而不粗俗,自然而不做作,必要而不多余,恰当而不勉强,必须和谐统一,自然风趣,恰到好处。这种趣味性的教学语言,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魅力,使他们的听课效果达到升华的境界。
四、通俗性
通俗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他要求教师结合学生年龄层次、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深入浅出地讲述,使书面语言尽量口语化。教师讲授新课时,必须力求运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来阐明较深奥的道理。如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打败吴国的历史事实,来说明强弱这对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学生听了容易接受,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历史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十分得体地确定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必须加强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修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富有特色,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学习境界。
一、 准确性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是以基本的历史事实为准绳、学科性极强的专业化语言,因而准确性就是其命脉。用词要准确,表述要准确,逻辑用严密。例如: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而不能说成是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开端;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不能说成是东汉时蔡伦发明了造纸术;1860年英法联火烧圆明园,而不能说成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不能说成是林则徐的虎门烧烟;19世纪中期,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就不能说成是帝国主义的侵略等。课堂语言用词要恰当准确,才能体现历史的真实性。授课过程中,应避免使用“过去”、“从前”之类的词语,更不能使用“或许”、“大概”等模棱两可的教学语言。
二、形象性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形象性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做到讲人如见其人,术事如临其境,状物栩栩如生,绘景历历在目,娓娓道来,丝丝入扣,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众所周知,历史学科讲述的是过去的东西,甚至是十分遥远的事情,要学生一下子接受恐怕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必须善于运用精彩形象的语言,准确勾勒出历史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加深记忆。如我在讲《秦的统一》这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看秦始皇的画像。我指着秦始皇的画像介绍道:这幅画像勾画出秦始皇千古一帝的风貌和神韵,画面上的秦始皇目光炯炯有神,虎视眈眈,一手指着前方,神态威严而又傲慢,流露出当年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他头戴冕旒,身穿龙袍,腰配宝剑,这身打扮显示了他那惟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份。这几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就把秦始皇勾画得活灵活现,使学生如见其人从而对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三、 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热爱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富有趣味,可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这要求历史教师讲课时语言必须生动幽默,富有情趣,幽默是情趣与哲理的有机统一,历史教学中庄谐并举,寓庄于谐,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强化知识的形象记忆。如我在讲述《马关条约》时,就先表演了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一段对话:李鸿章恬不知耻地说:“台湾也是阁下的口中之物,何必心急?”伊藤博文怒目一视,皮笑肉不笑地把嘴一歪,拍着肚子说:“我肚里饿得很,恨不得一口吞下去。”这段对话生动有趣地刻画了李鸿章的奴颜婢膝、投降卖国的嘴脸,更入木三分得再现了伊藤博文的穷凶极恶、侵略成性的丑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趣味性的教学语言不应当是油腔滑调,而必须是风趣而不粗俗,自然而不做作,必要而不多余,恰当而不勉强,必须和谐统一,自然风趣,恰到好处。这种趣味性的教学语言,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魅力,使他们的听课效果达到升华的境界。
四、通俗性
通俗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他要求教师结合学生年龄层次、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深入浅出地讲述,使书面语言尽量口语化。教师讲授新课时,必须力求运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来阐明较深奥的道理。如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打败吴国的历史事实,来说明强弱这对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学生听了容易接受,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历史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十分得体地确定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必须加强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修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富有特色,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学习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