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件Prada大衣的气味由什么组成?希希尔·道拉斯(Sissel Tolaas)给的答案是:2%的狗屎、5%的豆浆、6%的汽油、9%的须后水、10%的鳕鱼、12%的香奈儿5号香水、26%的烟草和30%的汗味。
希希尔女士是全球最有名望的嗅觉艺术家,她最著名的作品《摸摸我,嗅嗅我》享誉全球,曾在全世界多个城市美术馆中被展出,作品外观是贴在墙上的11块粗糙的长方形白板,乍一看非常的不起眼,引人留意的是上面的奇妙气味,一进大门就扑鼻而来,时浓时淡的味道伴随着人们看完整个展览。那11块大白板散发出的气味,其实是11位志愿者腋下的汗味。
《摸摸我,嗅嗅我》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希希尔用特制的仪器收集了11位志愿者在恐惧或害怕时腋下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这是个非常有趣的实验,把嗅觉、生理现象和心理研究结合起来的奇怪创意,有的观众讨厌这些气味,也有人喜欢得不得了。“我们在韩国展出时,有位女士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她甚至去亲气味墙,因为她就喜欢那块儿墙体背后那类体味的人。” 希希尔对自己的作品非常自信,“这部作品证明了,相较于视觉,气味对人记忆的影响更长久。”
在跟参观者的交流中,总有人误以为希希尔是调香师,还经常会把她与电影《香水》里的让-巴蒂斯特·葛奴乙(靠谋杀来汲取少女体香的人)相提并论,对于这种误会总是让她觉得好笑:“我根本没那么可怕,我不喜欢传统意义上的香水,生活中的真实味道才是迷人的。因为它们比香水更自然、更丰富,而且它们的存在让人不用睁眼也能感受到身边的奇妙变化。”
作为一个普通人,人们很难想象依靠嗅觉感知世界的方式,希希尔建议大家不妨“偶尔像孩子一样做做嗅觉游戏”——“眼睛和耳朵是人们探索世界时拄的拐棍儿,换另一个工具试试,没准天地为之一新”。
有差不多6年时间,希希尔周游世界,在不同的地区采集那个地区特有的味道,然后回到实验室把它们蒸馏提取,取罐封存。她把它们称为她的“嗅觉日记”。每当打开个罐子,再次闻到里面的气味,能让希希尔想起当时当地的感觉,那是她独有的神秘体验:“从小我的鼻子就很灵。我能闻到普通人闻不见的味道,因此我眼里的世界和别人不太一样。”
希希尔做这些实验的目的开始是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后来她发现从人们身上的气味可以判定出他们大致上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且由此开创了许多诸如“气味与心理学”之类的有意思的课题。
她曾创作了一系列记录城市不同角落气味的“气味地图”。其中最著名的是柏林气味地图,在东柏林,她在某个地铁站里找到了闻起来还有前东德气味的角落,这种气味是褐煤、铁轨和清洁剂散发出来的气味的混合。而她对柏林夏洛滕堡红灯区部分地点气味的描述,则是昂贵的香皂和金钱。
当然,这种气味地图肯定不能用“好闻”与“难闻”来界定。当希希尔拿着搜集仪走过一些街区,会收集到很复杂的气味,有塑料、柏油、水果、树叶、毛皮、下雨后会有潮湿的泥土味,干燥时有或浓或淡的尘土味,经过垃圾堆有各种腐烂的味道,经过交易所有汗味、旧纸币味。所有这些气味混合在一起,成分还不停在变化,让人很难界定是香还是臭。每个人对味道的感觉不同,希希尔只能说它们很有特点、很特别,“严格地说,它们不能算是‘香水’,就像我不能算是‘调香师’一样的道理。”
有逃避有痴迷
希希尔女士是全球最有名望的嗅觉艺术家,她最著名的作品《摸摸我,嗅嗅我》享誉全球,曾在全世界多个城市美术馆中被展出,作品外观是贴在墙上的11块粗糙的长方形白板,乍一看非常的不起眼,引人留意的是上面的奇妙气味,一进大门就扑鼻而来,时浓时淡的味道伴随着人们看完整个展览。那11块大白板散发出的气味,其实是11位志愿者腋下的汗味。
《摸摸我,嗅嗅我》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希希尔用特制的仪器收集了11位志愿者在恐惧或害怕时腋下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这是个非常有趣的实验,把嗅觉、生理现象和心理研究结合起来的奇怪创意,有的观众讨厌这些气味,也有人喜欢得不得了。“我们在韩国展出时,有位女士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她甚至去亲气味墙,因为她就喜欢那块儿墙体背后那类体味的人。” 希希尔对自己的作品非常自信,“这部作品证明了,相较于视觉,气味对人记忆的影响更长久。”
在跟参观者的交流中,总有人误以为希希尔是调香师,还经常会把她与电影《香水》里的让-巴蒂斯特·葛奴乙(靠谋杀来汲取少女体香的人)相提并论,对于这种误会总是让她觉得好笑:“我根本没那么可怕,我不喜欢传统意义上的香水,生活中的真实味道才是迷人的。因为它们比香水更自然、更丰富,而且它们的存在让人不用睁眼也能感受到身边的奇妙变化。”
作为一个普通人,人们很难想象依靠嗅觉感知世界的方式,希希尔建议大家不妨“偶尔像孩子一样做做嗅觉游戏”——“眼睛和耳朵是人们探索世界时拄的拐棍儿,换另一个工具试试,没准天地为之一新”。
城市气味地图
有差不多6年时间,希希尔周游世界,在不同的地区采集那个地区特有的味道,然后回到实验室把它们蒸馏提取,取罐封存。她把它们称为她的“嗅觉日记”。每当打开个罐子,再次闻到里面的气味,能让希希尔想起当时当地的感觉,那是她独有的神秘体验:“从小我的鼻子就很灵。我能闻到普通人闻不见的味道,因此我眼里的世界和别人不太一样。”
希希尔做这些实验的目的开始是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后来她发现从人们身上的气味可以判定出他们大致上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且由此开创了许多诸如“气味与心理学”之类的有意思的课题。
她曾创作了一系列记录城市不同角落气味的“气味地图”。其中最著名的是柏林气味地图,在东柏林,她在某个地铁站里找到了闻起来还有前东德气味的角落,这种气味是褐煤、铁轨和清洁剂散发出来的气味的混合。而她对柏林夏洛滕堡红灯区部分地点气味的描述,则是昂贵的香皂和金钱。
当然,这种气味地图肯定不能用“好闻”与“难闻”来界定。当希希尔拿着搜集仪走过一些街区,会收集到很复杂的气味,有塑料、柏油、水果、树叶、毛皮、下雨后会有潮湿的泥土味,干燥时有或浓或淡的尘土味,经过垃圾堆有各种腐烂的味道,经过交易所有汗味、旧纸币味。所有这些气味混合在一起,成分还不停在变化,让人很难界定是香还是臭。每个人对味道的感觉不同,希希尔只能说它们很有特点、很特别,“严格地说,它们不能算是‘香水’,就像我不能算是‘调香师’一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