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松些,放松些”是如今社交寒喧的时髦用语之一。反观的意思很明白:在这个竞争而躁动的时代,大家活得挺累。所以各种娱乐形式都以喧嚣、动感和跳跃来调节人们压抑的心情。电影市场尤其如此。节奏快,包装精的影片始终较火。但毕竟众口难调,一种口味吃多了谁都会起腻,更何况作为“第二性”的欣赏。精神需求和心灵抚慰是人类的本能渴求。所以,当你无暇或不愿走进人流熙攘的影院,而想静静地体验一种感受,那么,电影画刊即将推出的“艺术电影”与你作伴。每期以一个隽永的故事十精美的图片十寥寥切衷的点评,弥补您在躁动之外心灵一偶那点真实、唯美的欣赏需求。“我眼中的艺术电影”只是个开场白,算是栏目问世前的“热身”吧。倘若您在字里行间已品出缕缕沁人的气息,那新栏目也就预先有了知己。
——丹阳
何为艺术电影?概念的界定其实最难,把艺术影片与纯商业性影片相区分,但不把它与探索性、实验性影片相等同,原因在于探索性影片更关注技术操作或电影语言方面的超前与创新,应该属于学院派探讨的范畴。我心目中的艺术电影是成功地实现了创作者艺术性表现意图同时又成功地打动了接受者的那一部分影片。
清洁的精神
总能想起《阿甘正传》,这部1995年荣获奥斯卡奖的最佳影片,就精神意味而言实是一部上乘之作。有影评认为该片“摒弃了原著(温斯顿·格鲁姆的同名小说)的荒诞和揭露讽刺意味,牺牲了原著的叛逆斗争精神,成为一种理想化道德的象征”。笔者实在不敢苟同。我认为,阿甘的光彩并不在于他身上所体现的诚实、勇敢、专一等美德,而在于他生活态度的 “简单”,他几乎能让每一个在红尘禄利中翻滚的人汗颜。他告诉我们,其实生活并不复杂,只是生活于其中的人将之复杂化了,最美的生活状态还原回去就是那么简单。实际上,是影片对原著进行了二度创作,实现了对人类心灵本真状态的一种追问。
还记得《阳光灿烂的日子》吗?影片里,故事本身显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整部影片所呈现透露出的气息,一种几乎可以让你触摸得到的淡淡的回忆和惆怅。可以感觉到,导演在真诚地面对自己,面对那段他记忆里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认为《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拍给自己看的,以凭吊他曾经躁动不安却又充满阳光的少年时期,而正因为他的一心一意,不管不顾的投入,才使这部片子打动了所有走过来的人。
这就是艺术影片的创作者所持有的创作心态,一种清洁的精神,一种荡涤自己也荡涤别人的精神,一种不存杂念、真诚倾诉的精神,一种不掩饰、不矫情的精神。
再来看看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不可否认它是一部艺术影片,但不够成功,原因就在于导演拍摄过程中失去了那种清洁纯净的心态。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你会清醒地意识到,张艺谋在讲一个故事,讲得相当美,而且希望你也沉醉于这种美。于是你不由自主地去分析它精致的画面,试图从中发掘出导演的独到之处与叙事意图,而在过多地体味导演的同时,你无形中失去了对电影最基本的东西——故事的欣赏。这一切的源头就在于创作者没有真正投入这个故事,而总是站在一定的距离上考虑美感,过多地考虑外在,而忽视了对内在精神意味的真诚寻求。刻意的成分太多,自然交融也就相应地减少。
唯美的感觉
不敢说所有的,但至少大多数艺术影片都很追求唯美,无论是《黄土地》中那刻意寻求的厚重的黄土,还是《花样年华》里充满了怀旧色彩的弄堂,形式(拍摄手法、画面表现)上都极力追求一种唯美的感受。如《我的父亲母亲》以黑白讲述当前,以彩色表现过去,红颜白发那一瞬间的转换极能动人心魄。
实在是爱极了《花样年华》中的音乐,抒情而又无奈。音乐声中,是陈太太曼妙的身姿,一袭袭华美精致的旗袍将女性的美展露无疑,夜晚小吃摊下昏黄的灯光氤氲着四周,一切都显得虚幻和不真实,陈太太素净美丽的脸庞却分外清晰,无声之中渲染着一份寂寞和孤独。这样的画面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述其美的。
犹记得徐克执导的《青蛇》,漫天柳絮,烟雨江南,白娘子与许仙的居处时时笼罩在淡蓝色轻柔如梦的纱幔中;触目所及,处处是江南的丝竹,水乡的风情,从音乐到服饰,无不精雕细刻。人情风物的柔美从每个画面中一丝丝地渗透出来。那也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
无论商业影片还是艺术影片,都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地位上没有什么优劣之分,正如《钢琴课》导演坎比恩所说:“最为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感觉。”她是站在导演的立场阐发导演对影片应有的感觉,却无意中说出了对电影艺术的一种最本质的要求——真实,即创作者(编剧、导演和演员等)对影片阐述上的真实情感和真实把握。引申一步,即首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别人。
如果说,商业电影与艺术影片有什么本质不同的话,那我认为主要集中于情感阐释的取向上,前者关注的是比较传统与保守的层面,即一般意义上的善恶美丑,后者则往往触及人性中很微妙甚至很隐秘的那一部分。所以,艺术影片尽管形式上是唯美的,内容却往往带有一丝沉重。当然,这种沉重不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但它提供了一个座标,让每位观赏者在一个绝对安全的距离内(想象一下,坐在电影院里,面对的只是一块屏幕而已,即使影片再激烈,你也会意识到,你是在“看”,而非“经历”)去直面那些我们曾经有过或未曾出现、曾经想过却未曾梳理的复杂的情感……(亦尘)
责编:萧可
——丹阳
何为艺术电影?概念的界定其实最难,把艺术影片与纯商业性影片相区分,但不把它与探索性、实验性影片相等同,原因在于探索性影片更关注技术操作或电影语言方面的超前与创新,应该属于学院派探讨的范畴。我心目中的艺术电影是成功地实现了创作者艺术性表现意图同时又成功地打动了接受者的那一部分影片。
清洁的精神
总能想起《阿甘正传》,这部1995年荣获奥斯卡奖的最佳影片,就精神意味而言实是一部上乘之作。有影评认为该片“摒弃了原著(温斯顿·格鲁姆的同名小说)的荒诞和揭露讽刺意味,牺牲了原著的叛逆斗争精神,成为一种理想化道德的象征”。笔者实在不敢苟同。我认为,阿甘的光彩并不在于他身上所体现的诚实、勇敢、专一等美德,而在于他生活态度的 “简单”,他几乎能让每一个在红尘禄利中翻滚的人汗颜。他告诉我们,其实生活并不复杂,只是生活于其中的人将之复杂化了,最美的生活状态还原回去就是那么简单。实际上,是影片对原著进行了二度创作,实现了对人类心灵本真状态的一种追问。
还记得《阳光灿烂的日子》吗?影片里,故事本身显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整部影片所呈现透露出的气息,一种几乎可以让你触摸得到的淡淡的回忆和惆怅。可以感觉到,导演在真诚地面对自己,面对那段他记忆里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认为《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拍给自己看的,以凭吊他曾经躁动不安却又充满阳光的少年时期,而正因为他的一心一意,不管不顾的投入,才使这部片子打动了所有走过来的人。
这就是艺术影片的创作者所持有的创作心态,一种清洁的精神,一种荡涤自己也荡涤别人的精神,一种不存杂念、真诚倾诉的精神,一种不掩饰、不矫情的精神。
再来看看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不可否认它是一部艺术影片,但不够成功,原因就在于导演拍摄过程中失去了那种清洁纯净的心态。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你会清醒地意识到,张艺谋在讲一个故事,讲得相当美,而且希望你也沉醉于这种美。于是你不由自主地去分析它精致的画面,试图从中发掘出导演的独到之处与叙事意图,而在过多地体味导演的同时,你无形中失去了对电影最基本的东西——故事的欣赏。这一切的源头就在于创作者没有真正投入这个故事,而总是站在一定的距离上考虑美感,过多地考虑外在,而忽视了对内在精神意味的真诚寻求。刻意的成分太多,自然交融也就相应地减少。
唯美的感觉
不敢说所有的,但至少大多数艺术影片都很追求唯美,无论是《黄土地》中那刻意寻求的厚重的黄土,还是《花样年华》里充满了怀旧色彩的弄堂,形式(拍摄手法、画面表现)上都极力追求一种唯美的感受。如《我的父亲母亲》以黑白讲述当前,以彩色表现过去,红颜白发那一瞬间的转换极能动人心魄。
实在是爱极了《花样年华》中的音乐,抒情而又无奈。音乐声中,是陈太太曼妙的身姿,一袭袭华美精致的旗袍将女性的美展露无疑,夜晚小吃摊下昏黄的灯光氤氲着四周,一切都显得虚幻和不真实,陈太太素净美丽的脸庞却分外清晰,无声之中渲染着一份寂寞和孤独。这样的画面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述其美的。
犹记得徐克执导的《青蛇》,漫天柳絮,烟雨江南,白娘子与许仙的居处时时笼罩在淡蓝色轻柔如梦的纱幔中;触目所及,处处是江南的丝竹,水乡的风情,从音乐到服饰,无不精雕细刻。人情风物的柔美从每个画面中一丝丝地渗透出来。那也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
无论商业影片还是艺术影片,都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地位上没有什么优劣之分,正如《钢琴课》导演坎比恩所说:“最为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感觉。”她是站在导演的立场阐发导演对影片应有的感觉,却无意中说出了对电影艺术的一种最本质的要求——真实,即创作者(编剧、导演和演员等)对影片阐述上的真实情感和真实把握。引申一步,即首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别人。
如果说,商业电影与艺术影片有什么本质不同的话,那我认为主要集中于情感阐释的取向上,前者关注的是比较传统与保守的层面,即一般意义上的善恶美丑,后者则往往触及人性中很微妙甚至很隐秘的那一部分。所以,艺术影片尽管形式上是唯美的,内容却往往带有一丝沉重。当然,这种沉重不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但它提供了一个座标,让每位观赏者在一个绝对安全的距离内(想象一下,坐在电影院里,面对的只是一块屏幕而已,即使影片再激烈,你也会意识到,你是在“看”,而非“经历”)去直面那些我们曾经有过或未曾出现、曾经想过却未曾梳理的复杂的情感……(亦尘)
责编: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