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形式。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具有极强的基础性,教学效果的好与差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正比例的意义》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基于教材,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挖掘丰富的数学素材,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去伪存真,提炼概念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有效地建构概念的认知体系。
[关键词]
对比素材;教材素材;游戏素材;有效建构
笔者近期聆听了本校一位老师执教的《正比例的意义》。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教学效果不容乐观,表现在:一是学生对“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概念理解片面,认为同向变化的两种量才是相关联的量,这样的思维定势对后面的反比例的学习极为不利;二是学生对“正比例的意义”的抽象描述不能真正理解,只是死记硬背,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也只是以葫芦画瓢。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钻研教材、解读教材不够深刻,未能切实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导致课堂上素材单一,照本宣科,机械训练。学生未能经历在对比、发现、辨析、归纳中,逐步抽象概念本质的过程,致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模糊,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形式。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具有极强的基础性,教学效果的好与差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鉴于此,本文拟以《正比例的意义》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基于教材,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挖掘丰富的数学素材,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動,去伪存真,提炼概念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有效地建构概念的认知体系。
一、设计对比素材,在比较中明晰概念本质
【教学片段】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
游戏:跟好朋友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比比谁赢的次数多,时间为20秒。如果赢一次得5分,在刚才的比赛中你赢了几次,得多少分?
(生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抢答)
师:为什么他们得的分数不一样?
生:因为他们赢的次数不一样。
(出示:赢的次数变化,得分也随着变化,赢的次数和得分就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出示:这四个材料中的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①64名同学排队做操:
排数: 2 4 8 …
每排人数: 32 16 8 …
②小红浇树时间和浇树棵数:
浇树时间/时: 1 2 3 …
浇树棵数/棵: 18 30 36 …
③王老师用计算机打字:
时间/分: 1 2 3 …
打字数量/个:60 120 180 …
④圆周率和圆的周长:
圆周率: π π π …
圆的周长: π 2π 3π …
交流汇报:
生1:我认为①、②、③中的两种量都是相关联的量,因为排数变化,每排人数也在变化……
生2:是因为排数的变化,每排人数才发生变化的,②、③中也是这样。
师:是呀,都是因为第一种量的变化引起第二种量的变化。
生2:(迫不及待)我发现了①、②、③中的两种量虽然都是相关联的量,但它们变化不一样。①中的排数在增加,但每排人数在减少,而②、③中的两种量都是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增加。
生3:②、③中两种量的变化也有不同,③中王老师每小时打字的个数都是60个,而②中小红每小时浇树的棵数不相同。
生4:④中的圆周率和圆的周长不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圆周率是固定不变的量。
生5:我同意,前面3个材料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都是变化的。
师:你还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出两种量,它们也是相关联的吗?
生6:这几天我正在看一本书,已看页数和还剩页数应该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生7:我的年龄和妈妈的年龄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我的年龄变化,妈妈的年龄也在变化。
……
师:你们现在觉得怎样的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呢?
师相机出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课始,教师采用学生熟悉的“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紧扣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游戏中,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赢的次数变化,得分也随着变化,从而为学生学习“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了有效的思维预热。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促成了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教学中,注重运用比较策略,有利于学生把握区别,深化认识。上述片段中,为了凸显“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概念本质,教师精心选择了4个对比性学习素材,让学生判断每个材料中的两种量是否相关联,学生在比较、反思、举例中逐步发现:相关联的两种量首先是两种变量,它们的变化可以是同向的,也可以是反向的,可以是相除、相乘、相加、相减关系的两种量……学生依托教师提供的对比素材,主动感知,层层剥离,实现认知结构的改组与重建,明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概念本质,即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样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了学生对概念本质的内化,充实饱满,意味深长。
二、巧用教材素材,在类比中建构概念模型
【教学片段】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题: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形式。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具有极强的基础性,教学效果的好与差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正比例的意义》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基于教材,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挖掘丰富的数学素材,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去伪存真,提炼概念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有效地建构概念的认知体系。
[关键词]
对比素材;教材素材;游戏素材;有效建构
笔者近期聆听了本校一位老师执教的《正比例的意义》。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教学效果不容乐观,表现在:一是学生对“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概念理解片面,认为同向变化的两种量才是相关联的量,这样的思维定势对后面的反比例的学习极为不利;二是学生对“正比例的意义”的抽象描述不能真正理解,只是死记硬背,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也只是以葫芦画瓢。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钻研教材、解读教材不够深刻,未能切实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导致课堂上素材单一,照本宣科,机械训练。学生未能经历在对比、发现、辨析、归纳中,逐步抽象概念本质的过程,致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模糊,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形式。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具有极强的基础性,教学效果的好与差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鉴于此,本文拟以《正比例的意义》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基于教材,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挖掘丰富的数学素材,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動,去伪存真,提炼概念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有效地建构概念的认知体系。
一、设计对比素材,在比较中明晰概念本质
【教学片段】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
游戏:跟好朋友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比比谁赢的次数多,时间为20秒。如果赢一次得5分,在刚才的比赛中你赢了几次,得多少分?
(生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抢答)
师:为什么他们得的分数不一样?
生:因为他们赢的次数不一样。
(出示:赢的次数变化,得分也随着变化,赢的次数和得分就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出示:这四个材料中的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①64名同学排队做操:
排数: 2 4 8 …
每排人数: 32 16 8 …
②小红浇树时间和浇树棵数:
浇树时间/时: 1 2 3 …
浇树棵数/棵: 18 30 36 …
③王老师用计算机打字:
时间/分: 1 2 3 …
打字数量/个:60 120 180 …
④圆周率和圆的周长:
圆周率: π π π …
圆的周长: π 2π 3π …
交流汇报:
生1:我认为①、②、③中的两种量都是相关联的量,因为排数变化,每排人数也在变化……
生2:是因为排数的变化,每排人数才发生变化的,②、③中也是这样。
师:是呀,都是因为第一种量的变化引起第二种量的变化。
生2:(迫不及待)我发现了①、②、③中的两种量虽然都是相关联的量,但它们变化不一样。①中的排数在增加,但每排人数在减少,而②、③中的两种量都是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增加。
生3:②、③中两种量的变化也有不同,③中王老师每小时打字的个数都是60个,而②中小红每小时浇树的棵数不相同。
生4:④中的圆周率和圆的周长不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圆周率是固定不变的量。
生5:我同意,前面3个材料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都是变化的。
师:你还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出两种量,它们也是相关联的吗?
生6:这几天我正在看一本书,已看页数和还剩页数应该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生7:我的年龄和妈妈的年龄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我的年龄变化,妈妈的年龄也在变化。
……
师:你们现在觉得怎样的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呢?
师相机出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课始,教师采用学生熟悉的“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紧扣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游戏中,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赢的次数变化,得分也随着变化,从而为学生学习“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了有效的思维预热。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促成了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教学中,注重运用比较策略,有利于学生把握区别,深化认识。上述片段中,为了凸显“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概念本质,教师精心选择了4个对比性学习素材,让学生判断每个材料中的两种量是否相关联,学生在比较、反思、举例中逐步发现:相关联的两种量首先是两种变量,它们的变化可以是同向的,也可以是反向的,可以是相除、相乘、相加、相减关系的两种量……学生依托教师提供的对比素材,主动感知,层层剥离,实现认知结构的改组与重建,明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概念本质,即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样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了学生对概念本质的内化,充实饱满,意味深长。
二、巧用教材素材,在类比中建构概念模型
【教学片段】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题: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