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提出了对语文教学本位的思考:以“言语生命”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概念。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关注学生的言语实践,这才是回归本位的阅读教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不同于生活中的阅读,在语文课上,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学生言语表现素养、写作素养的手段与过程。
反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的教学,怎样才能使阅读教学指向学生的言语实践和写作?下面结合两个教学片段来谈谈。
一、以关注语言为主体——阅读教学的理性回归
教学片段一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学生初读初悟)
师:我们平时读书主要关注的是内容,也就是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来感受一下这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生:我发现这句话中有很多数字。
师:你有一双慧眼!大家再读这句话,能否读出每个数字背后隐藏的意思?
生1:我从“20多年”读出了谈迁编写《国榷》的时间长、困难大。
生2:我从“6次修改”读出了谈迁精益求精的精神。
生3:我从“50多岁”读出了谈迁编写《国榷》几乎耗费了他毕生的心血。
生4:我从“400多万字”读出了《国榷》真是鸿篇巨制,其中每一个字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师:大家体会得很深刻!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么多数字呢?这些数字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呢?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经过多年的奋斗,几经修改,谈迁终于完成了一部明朝编年史——《国榷》。
师:你们把两句话对比读一读,看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一句话能强烈地表现出谈迁编写《国榷》的艰难、一丝不苟,这鸿篇巨制是他毕生的心血,而第二句话表现的程度没有第一句深。
师:你不仅读懂了数字背后隐藏的意思,更读懂了这些数字在表达上的效果。
师:请大家带着感情读这句话,用心读有生命的数字!
(生再次有感情朗读)
现在都在谈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前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重点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言语实践能力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后者以提高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把课文当做一个例子,这样学生不仅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知道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既接受了语文训练,也掌握了学习方法。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教师在教学时重点不是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上,而是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仔细推敲,这一教学片段实际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生初读谈体会,知道这句话写了什么;第二个层次是关注语言表达形式,学生不仅通过数字对文本内涵体会更深了,而且知道了是怎么写的;第三个层次是学生通过对比,体会运用数字在表达上的效果,也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的教学层层推进,又可谓形意兼得,是阅读教学的理性回归。
二、以指向写作为本位——阅读教学的有效突围
教学片段二
出示: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师:自己读一读,说说哪些语句打动了你,用笔圈出来,还可以写感受。
(生自读后汇报)
师:刚才大家初步谈了对这段话的体会。前面我们说要关注文章的语言,我想细心的同学一定也发现了这段话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生:我发现这段话中有很多四字词语。
学生找,师板书:
四处寻访 搜集考察
一袭破衫 终日奔波
面对孤灯 奋笔疾书
师:这段话运用了很多四字词语,使语言有高度的概括性,虽然文章没有具体详细地写出谈迁重写《国榷》的艰辛,但也为我们的想象留下了空间。请大家读读这些词语,此时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选择其中一个写下来,尽量写具体。
(生写画面)
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谈迁拖着疲惫的身躯出门了。今天,他要经过一段很崎岖的山路去寻访一位老人,外面的风很大,谈迁的衣服又薄又破,他冻得瑟瑟发抖……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应该将静态的文本还原为动态的写作行为过程,从阅读中逆向领悟写作构思的奥秘。从第二个教学片段来看,教师在教学时停留在了第一个层次上,即圈画词句,谈感受,显然并没有把静态的文本还原为动态的写作行为。由于文本采用了概括性的语言,不利于学生感悟谈迁重写《国榷》时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但利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抓住四字词语想象画面,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一环节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样的读写结合切入点关注的是文本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一个读书的方法,那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看看作者是如何去写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从阅读中逆向领悟写作构思的奥秘,也是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以指向写作为本位,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有效“突围”,真正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
反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的教学,怎样才能使阅读教学指向学生的言语实践和写作?下面结合两个教学片段来谈谈。
一、以关注语言为主体——阅读教学的理性回归
教学片段一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学生初读初悟)
师:我们平时读书主要关注的是内容,也就是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来感受一下这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生:我发现这句话中有很多数字。
师:你有一双慧眼!大家再读这句话,能否读出每个数字背后隐藏的意思?
生1:我从“20多年”读出了谈迁编写《国榷》的时间长、困难大。
生2:我从“6次修改”读出了谈迁精益求精的精神。
生3:我从“50多岁”读出了谈迁编写《国榷》几乎耗费了他毕生的心血。
生4:我从“400多万字”读出了《国榷》真是鸿篇巨制,其中每一个字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师:大家体会得很深刻!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么多数字呢?这些数字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呢?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经过多年的奋斗,几经修改,谈迁终于完成了一部明朝编年史——《国榷》。
师:你们把两句话对比读一读,看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一句话能强烈地表现出谈迁编写《国榷》的艰难、一丝不苟,这鸿篇巨制是他毕生的心血,而第二句话表现的程度没有第一句深。
师:你不仅读懂了数字背后隐藏的意思,更读懂了这些数字在表达上的效果。
师:请大家带着感情读这句话,用心读有生命的数字!
(生再次有感情朗读)
现在都在谈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前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重点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言语实践能力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后者以提高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把课文当做一个例子,这样学生不仅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知道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既接受了语文训练,也掌握了学习方法。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教师在教学时重点不是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上,而是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仔细推敲,这一教学片段实际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生初读谈体会,知道这句话写了什么;第二个层次是关注语言表达形式,学生不仅通过数字对文本内涵体会更深了,而且知道了是怎么写的;第三个层次是学生通过对比,体会运用数字在表达上的效果,也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的教学层层推进,又可谓形意兼得,是阅读教学的理性回归。
二、以指向写作为本位——阅读教学的有效突围
教学片段二
出示: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师:自己读一读,说说哪些语句打动了你,用笔圈出来,还可以写感受。
(生自读后汇报)
师:刚才大家初步谈了对这段话的体会。前面我们说要关注文章的语言,我想细心的同学一定也发现了这段话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生:我发现这段话中有很多四字词语。
学生找,师板书:
四处寻访 搜集考察
一袭破衫 终日奔波
面对孤灯 奋笔疾书
师:这段话运用了很多四字词语,使语言有高度的概括性,虽然文章没有具体详细地写出谈迁重写《国榷》的艰辛,但也为我们的想象留下了空间。请大家读读这些词语,此时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选择其中一个写下来,尽量写具体。
(生写画面)
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谈迁拖着疲惫的身躯出门了。今天,他要经过一段很崎岖的山路去寻访一位老人,外面的风很大,谈迁的衣服又薄又破,他冻得瑟瑟发抖……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应该将静态的文本还原为动态的写作行为过程,从阅读中逆向领悟写作构思的奥秘。从第二个教学片段来看,教师在教学时停留在了第一个层次上,即圈画词句,谈感受,显然并没有把静态的文本还原为动态的写作行为。由于文本采用了概括性的语言,不利于学生感悟谈迁重写《国榷》时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但利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抓住四字词语想象画面,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一环节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样的读写结合切入点关注的是文本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一个读书的方法,那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看看作者是如何去写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从阅读中逆向领悟写作构思的奥秘,也是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以指向写作为本位,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有效“突围”,真正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