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第二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专题论坛在上海召开,中外许多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上香港的某教授做了“理想与现实”的主题演讲,他强调说:“第一条原则:现实居于首位,理想位居其后。第二条原则:我们必须与日常行动的经验主义分离开来,超越盲目的经验主义。”会议主持人在总结发言时说:“没有不能做实证的研究项目;如果不能实证,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实证方法;要做研究,不能凭想象。”
教育诚然是一门科学。既谓科学,当然离不开实证。实证,意味着重复实验及数据分析。教育研究重视实证,从现实的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某理论的教条出发,可避免想当然的轻率,可免于游谈无根的套话。然而,教育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它的对象是人,这就决定着教育研究不能局限于科学的实证。教育是真善美的统一,伦理之善不是“科学”所能涵盖的,艺术之求美更不能“实证”。
教育是有别于自然“科学”的另一种文化,也是有别于“知识”的另一种智慧。教育以守护人类思想高地、涵养道德情操、反思社会生活及批判性创造为宗旨;它所追求的不是以“理论”智慧为基础、以“真”为指向的知识体系,而是以锻造健全社会、维护人类的自由与尊严为自身的最高目标;它引导人们创造更为美好的世界。
教育是关乎灵魂的事业,教育必然伴随着理想而超越于现实。维柯以诗性智慧来反抗知性逻辑,强调诗性智慧的原始性和整体性。他认为诗歌和艺术的力量可以有效地保障世界的差异性、微妙性和丰富性。但同时又认为知性科学对于诗性智慧的排斥和挤压已是无可挽回,我们已找不回荷马——艺术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可复返。科技的力量,正在使世界更趋于统一性和平面化。
对于源于近代科学的数学化和实验化所导致的人的缺席及人性的丧失,胡塞尔评价说:“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这种独特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单向度的实证科学排斥了“人生有无意义”的价值追问,因而,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在当今社会显得弥足珍贵。
语文是最有人文色彩、最具人文精神内涵的学科,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语文是文史哲的统一,这是一种培养人性、培育人格的学问。它通过文学教育,培养个体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历史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教养;通过哲学教育,培养学生批判和反思的能力。语文是距离科学实证最为遥远的人文学科。在西方文化的语境里,尼采指望通过重建神话来抵抗科学技术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压迫,海德格尔倡导“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在他们看来,保卫人文艺术就是保卫人类的生存和生命本身。
语文的核心是语言。人类最初的语言是诗歌,是艺术。但语言成为人类的交际工具以后,语言的原初本质受到了扭曲和异化。在日常语言的运用中,为了使他人能够听懂,语言的“说”就必须遵循公众的规范和逻辑,因而,它说出来的已不再是个体对“存在”的独特感悟,而是群体对存在物的普遍认识。于是语言的功能已不复是“思”,而变成了“用”,其原有的诗意便随之消退。
无论是教育作为一种艺术,还是语文教学特有的美育功能,它们都意味着不能拘泥于逻辑与实证。语言必须超越一般规范,才能回归“思”的本质,才能达到其“诗”的境界;真理必须经过不断地“去蔽”,才能不断“澄明”。语文教学不仅要遵循语法的规则,更要品悟特定语境中语用的艺术。语言艺术常常是跳跃的、非逻辑的。文学语言必须恢复语言在基本意义上的“独创性”,语文教学研究必须有丰富的联想与想象、隐喻和象征,语文教师也需要把教学中的独特感受用个性化的艺术方式“表达出来”。
教育诚然是一门科学。既谓科学,当然离不开实证。实证,意味着重复实验及数据分析。教育研究重视实证,从现实的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某理论的教条出发,可避免想当然的轻率,可免于游谈无根的套话。然而,教育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它的对象是人,这就决定着教育研究不能局限于科学的实证。教育是真善美的统一,伦理之善不是“科学”所能涵盖的,艺术之求美更不能“实证”。
教育是有别于自然“科学”的另一种文化,也是有别于“知识”的另一种智慧。教育以守护人类思想高地、涵养道德情操、反思社会生活及批判性创造为宗旨;它所追求的不是以“理论”智慧为基础、以“真”为指向的知识体系,而是以锻造健全社会、维护人类的自由与尊严为自身的最高目标;它引导人们创造更为美好的世界。
教育是关乎灵魂的事业,教育必然伴随着理想而超越于现实。维柯以诗性智慧来反抗知性逻辑,强调诗性智慧的原始性和整体性。他认为诗歌和艺术的力量可以有效地保障世界的差异性、微妙性和丰富性。但同时又认为知性科学对于诗性智慧的排斥和挤压已是无可挽回,我们已找不回荷马——艺术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可复返。科技的力量,正在使世界更趋于统一性和平面化。
对于源于近代科学的数学化和实验化所导致的人的缺席及人性的丧失,胡塞尔评价说:“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这种独特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单向度的实证科学排斥了“人生有无意义”的价值追问,因而,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在当今社会显得弥足珍贵。
语文是最有人文色彩、最具人文精神内涵的学科,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语文是文史哲的统一,这是一种培养人性、培育人格的学问。它通过文学教育,培养个体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历史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教养;通过哲学教育,培养学生批判和反思的能力。语文是距离科学实证最为遥远的人文学科。在西方文化的语境里,尼采指望通过重建神话来抵抗科学技术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压迫,海德格尔倡导“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在他们看来,保卫人文艺术就是保卫人类的生存和生命本身。
语文的核心是语言。人类最初的语言是诗歌,是艺术。但语言成为人类的交际工具以后,语言的原初本质受到了扭曲和异化。在日常语言的运用中,为了使他人能够听懂,语言的“说”就必须遵循公众的规范和逻辑,因而,它说出来的已不再是个体对“存在”的独特感悟,而是群体对存在物的普遍认识。于是语言的功能已不复是“思”,而变成了“用”,其原有的诗意便随之消退。
无论是教育作为一种艺术,还是语文教学特有的美育功能,它们都意味着不能拘泥于逻辑与实证。语言必须超越一般规范,才能回归“思”的本质,才能达到其“诗”的境界;真理必须经过不断地“去蔽”,才能不断“澄明”。语文教学不仅要遵循语法的规则,更要品悟特定语境中语用的艺术。语言艺术常常是跳跃的、非逻辑的。文学语言必须恢复语言在基本意义上的“独创性”,语文教学研究必须有丰富的联想与想象、隐喻和象征,语文教师也需要把教学中的独特感受用个性化的艺术方式“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