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暑假即将结束之时接到孙尚楼校长的电话,通知在10月18日拟举行市级公开课,结合我们地理组省级课题“高中地理实验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上一节实验公开课。当时很犹豫,到10月18号,会上到哪里呢?能不能上我最喜欢上的地球运动了呢?大约该进入第二章内容了吧?还有,实验课是怎么上呢?实验要怎么呈现呢?当堂做实验吗?会做出实验效果吗?如果做不成怎么办?还有,做哪个实验呢?从来上课都从容的我真是很犯愁,心想,等等看吧,请教其他老师看看有没有高招再说。第一、二周教研活动,孙校长在活动结束之后很关心地问了我们的准备情况并给我们提了一些建议,其他老师也都提了一些看法。按照先前定下的课题,我开始准备“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相关实验。实验的设想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遵循孙校长的指导原则,是要用身边可用的器材,简单的生活用品来做相关实验,简易可行,注重学生的锻炼和能力的培养。准备工作花了不少的时间。先是从实验室借来烧杯和温度计,先尝试在办公室里做。在有阳光的日子,我是边上课边做实验,结果观察不及时,没有能得到理想的实验数据。由此也启发了我,开始设想是否可以拍一段视频把实验的过程呈现。反复思量之后,决定在阳光最足的中午时间做实验并拍摄实验过程。我从高一17班(18号是周四,17班刚好有课)挑选了2位男同学,2位女同学,约定中午12:30在淮西楼前做实验。我从家里带来数码相机,雨伞和保鲜膜。一个是大气的削弱作用的模拟实验,一个是大气的保温作用的模拟实验。第一次实验是在地面上做的,结果受地面影响而升温太快。孙校长和各位老师看过之后也觉得很随意,不够严谨。在孙校长的指导下,一周之后的某个晴朗的日子,我们实验及拍摄工作重新开始。
一、实验过程。
学生实验活动一:
实验目的:模拟大气的削弱作用。
实验器材:玻璃瓶2个,雨伞1把,温度计2支。
实验步骤与要求:
(1)把温度计分别放在两个玻璃瓶中,记录温度(此刻,温度应该相同)
(2)把其中一个玻璃瓶用伞遮住阳光,另一个暴露在阳光下。
(3)等待20至30分钟后,分别测试两个瓶子的温度。
实验记录:17班同学
实验前 实验后
伞下玻璃瓶的温度 32?С 32 ?С
无伞玻璃瓶的温度 32?С 36?С
结论:伞的存在,相当于大气,大气在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前,起到了一定的削弱作用。
学生实验活动二:
实验目的:模拟(微型)温室效应
实验器材:玻璃瓶2个,保鲜膜1张,温度计2支。
实验步骤与要求:
(1)把温度计分别放在两个玻璃瓶中,记录温度(此刻温度应
该相同)。
(2)把其中一个玻璃瓶用保鲜膜覆盖,温度计透过小孔放入玻璃瓶中;另一个温度计放入敞口玻璃瓶中,一起直接暴露在阳光下。
(3)等待20至30分钟后,分别测试两个瓶子的温度。
实验记录:17班同学
实验前 实验后
敞口玻璃瓶的温度 30?С 34?С
覆盖保鲜膜玻璃瓶的温度 30?С 40?С
结论:本次实验模拟的是微型温室,保鲜膜相当于大气,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起吸收作用,使绝大部分热量保存下来。
经过这次实验过程,我深深体会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也琢磨出一些方法。
二、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 是突破课堂教学难点的重要手段
由于地理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往往要求同学们在短短的40分钟,在小小的一间教室里去想象和理解,有些地理现象用多媒体根本就难以表达。而实验弥补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解决一些教学难点。
达·芬奇有句名言,“实验是知识的源泉,智慧是实验的产物。”对于一些在传统教学中难以突破的难点和重点,或许一个合适的实验就可以很好的解决。
(二)实验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
是什么力量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我不由得想起了培根的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一个恰当的实验,给予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呈现出知识的细节,学生会非常乐意去学习。
(三) 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学会反思
实验毕竟是实验,只是模拟现实的某种状态,与实际情况是有反差的,因此,实验获得的信息并不能真正体现实际,而只是说明了相关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比较,发现问题,反复思考弄明白之后,对问题的理解会获得很大的提高。
地理模拟实验本身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加之地理现象的影响因素一般较复杂,我们的实验只可能体现其中一个或几个因素,不全面那是肯定的。反复的调整实验使学生充分的质疑和反思!
三.地理实验的设计原则
(一) 课堂实验的可操作性。
许多地理过程、原理和规律并不能通过实验的方法加以认识,因而应该选择那些能够通过实验模拟、验证和探究的知识内容进行实验。实验过程要简单易行。
(二)运用身边可用的材料
在实验中,如果能选取身边最简易的材料来进行实验,实验成本会大大降低。也便于长期的实验探究。据说有获奖的实验耗费万元才完成,这种实验是不能够被推广的。
(三)实验过程要精短
一堂课也就40分钟, 实验只是辅助手段,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所以,在实验的设计上,要求精短。
本次两个实验都是模拟实验,其实是不能真正代表大气在受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但是通过实验,说明了问题,学生通过实验看到现象有所变化,在实验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动手操作的能力有所提升,这可能也是实验的意义所在吧!
一、实验过程。
学生实验活动一:
实验目的:模拟大气的削弱作用。
实验器材:玻璃瓶2个,雨伞1把,温度计2支。
实验步骤与要求:
(1)把温度计分别放在两个玻璃瓶中,记录温度(此刻,温度应该相同)
(2)把其中一个玻璃瓶用伞遮住阳光,另一个暴露在阳光下。
(3)等待20至30分钟后,分别测试两个瓶子的温度。
实验记录:17班同学
实验前 实验后
伞下玻璃瓶的温度 32?С 32 ?С
无伞玻璃瓶的温度 32?С 36?С
结论:伞的存在,相当于大气,大气在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前,起到了一定的削弱作用。
学生实验活动二:
实验目的:模拟(微型)温室效应
实验器材:玻璃瓶2个,保鲜膜1张,温度计2支。
实验步骤与要求:
(1)把温度计分别放在两个玻璃瓶中,记录温度(此刻温度应
该相同)。
(2)把其中一个玻璃瓶用保鲜膜覆盖,温度计透过小孔放入玻璃瓶中;另一个温度计放入敞口玻璃瓶中,一起直接暴露在阳光下。
(3)等待20至30分钟后,分别测试两个瓶子的温度。
实验记录:17班同学
实验前 实验后
敞口玻璃瓶的温度 30?С 34?С
覆盖保鲜膜玻璃瓶的温度 30?С 40?С
结论:本次实验模拟的是微型温室,保鲜膜相当于大气,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起吸收作用,使绝大部分热量保存下来。
经过这次实验过程,我深深体会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也琢磨出一些方法。
二、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 是突破课堂教学难点的重要手段
由于地理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往往要求同学们在短短的40分钟,在小小的一间教室里去想象和理解,有些地理现象用多媒体根本就难以表达。而实验弥补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解决一些教学难点。
达·芬奇有句名言,“实验是知识的源泉,智慧是实验的产物。”对于一些在传统教学中难以突破的难点和重点,或许一个合适的实验就可以很好的解决。
(二)实验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
是什么力量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我不由得想起了培根的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一个恰当的实验,给予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呈现出知识的细节,学生会非常乐意去学习。
(三) 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学会反思
实验毕竟是实验,只是模拟现实的某种状态,与实际情况是有反差的,因此,实验获得的信息并不能真正体现实际,而只是说明了相关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比较,发现问题,反复思考弄明白之后,对问题的理解会获得很大的提高。
地理模拟实验本身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加之地理现象的影响因素一般较复杂,我们的实验只可能体现其中一个或几个因素,不全面那是肯定的。反复的调整实验使学生充分的质疑和反思!
三.地理实验的设计原则
(一) 课堂实验的可操作性。
许多地理过程、原理和规律并不能通过实验的方法加以认识,因而应该选择那些能够通过实验模拟、验证和探究的知识内容进行实验。实验过程要简单易行。
(二)运用身边可用的材料
在实验中,如果能选取身边最简易的材料来进行实验,实验成本会大大降低。也便于长期的实验探究。据说有获奖的实验耗费万元才完成,这种实验是不能够被推广的。
(三)实验过程要精短
一堂课也就40分钟, 实验只是辅助手段,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所以,在实验的设计上,要求精短。
本次两个实验都是模拟实验,其实是不能真正代表大气在受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但是通过实验,说明了问题,学生通过实验看到现象有所变化,在实验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动手操作的能力有所提升,这可能也是实验的意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