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紫砂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h07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阅袁野最近寄给我的一本他的个人黑紫砂作品专辑,版面之上,大片的留白,一件古朴的闪耀着黝黑深邃光芒的黑紫砂作品如高士般绝俗独立,瞬间,我的心被打动了,我不禁感叹:我看到了宋的美学意境!
  说到黑紫砂,很多紫砂收藏家都一脸茫然:“什么是黑紫砂!都在博物馆的展柜里,没上过手啊!老几辈玩家听说过没用过!”是大咖们无知吗?非也!是黑紫砂真的太稀少、太难得了。黑紫砂是创烧于明代中国宜兴的一种高温窑变黑色紫砂珍稀品种,偶有烧成,即为贡品。后由于烧制技术失传,存世极少,民间自是难得一见,无怪乎连紫砂界的大师们也一脸茫然了。
  若论历代紫砂器收藏,故宫藏品无疑是最具规模和代表性的,遍翻2012年12月故宫出版社出版的《宜兴紫砂图典》全书也仅有寥寥数十件黑紫砂器物,可谓寥若星辰。存世珍品可见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黑紫砂壶及文房用品。书中明确著录材质为黑砂泥的器物仅有一件,为清末邹东帆款蟋蟀罐,其余尚有描述为铁褐色及深栗色,深紫色的数件茗器,从器表呈色和质感来看,应均为黑紫砂的窑变效果。
  为何黑紫砂会如此受皇家喜爱?我以为,色黑是其一,珍稀乃其二。黑色,素来为皇家所喜爱,夏、秦时即为皇家所用之色,汉初亦沿用以示正统。《史记·秦始皇本纪》:“方今水德之时,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皆上黑。”《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三十六《霄游宫》记载:“汉成帝号微行。于太液池旁起霄游宫,以漆为柱,铺黑缔之幕,器服乘舆,皆尚黑色。悦于暗行,憎灯烛之照。宫中之美御,皆服皂衣。”清代皇帝对黑色的喜爱从故宫清宫旧藏中的数件用黑漆地描金的紫砂壶中亦可略窥一二。
  黑,即是玄。“天玄地黄”的思想自远古而始,远古的人们以玄色而神秘叵测的天为崇拜对象,从夏朝开始的黑色崇拜最初是带有宗教和巫术色彩的,是群体性的。孔子的儒家礼制文化继而为黑色注入了等级的象征。老子独尊黑色,倡导素朴之美。他说“五色令人目盲”,“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他认为黑色可生万色。道家思想对中国的文人和士大夫阶层影响至深,唐代王维提出“水墨为上”的画论,纯以墨色作画,不着五色的水墨画开始逐渐现身画坛。宋时禅宗渐盛行,“万物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佛家思想成为了文人高士追求的心灵境界。水墨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宋时到达了极致和巅峰。水墨交融,浓淡有致,以黑计白,以少胜多,意韵深远的水墨画成为了文人画的主要表现手法。宋时斗茶之风尤盛,茶事,本就兴自文人,文人这种审美情绪也延伸到了茶器之上。宋的建盏就是典型的代表,莹润细腻的黑釉之上,曜变之目如星辰闪耀在无垠的夜空,凝神细观,如置身宇宙之浩渺,一时无我。
  作为一个文人画家,袁野的水墨绘画禅意十足,尤其是墨竹,其意境风骨无不直追宋人,却非摹古而独具一格。其人好茶,无茶不欢,早年曾因终日饮茶而满齿茶色。因茶而制器,今日作此黑紫砂,其色黑犹如墨色,乃凤凰浴火涅磐窑变而成,外表素朴极简而内里虚空。执此黑砂壶品清茗,茶满为有,茶空为无,淡泊宁静、悠然致远的心境一如入其画境。我想,这应该是袁野作为一个画家跨界创作烧制黑紫砂的本源所在吧。市面上的紫砂壶多為紫、红、黄色,袁野却皆嫌其流俗而独爱这黑壶。不满足于墨色在笔端的千变万化,又琢磨起烧制黑紫砂壶来。要将一种失传了几百年的紫砂烧制工艺复原,这谈何容易呢?烧窑和挥毫看起来绝对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个中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恐怕也只有这位思维跨界不拘规矩的艺术家的执着和执拗方能成就此业了。
  和历代众多文人画家参与的紫砂壶创作不同的是,袁野并不仅仅是在紫砂壶上题字作画或造型设计。而是将中国的传统美学精神和色彩审美注入紫砂壶,通过独特的泥料配制和烧制工艺复原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创造了一种新的紫砂品类,文人黑紫砂,这就很了不得了!袁野,这位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素养,却不愿因循守旧,从不妥协逐流的艺术家,必定有更多精彩华章值得我期待!
其他文献
摘 要 紫紫砂壶艺经几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系统的中国传统技艺。在这过程中紫砂壶往往被赋予了超越茶器本身的人文内涵,“玉斗提梁壶”就是如此。其以“玉斗”与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两大元素入壶,以独特的艺术语言阐发了二者内里共同蕴含的“飘逸人生天地宽”的主题,升华了“遂脱略世务,放浪山水间”的旷达情怀,是一款兼具艺术形象和人文内涵的紫砂作品。  关键词 玉斗提梁壶;造型与装饰设计;人文寓意  紫砂壶以丰
期刊
摘 要 宜兴紫砂壶制作历史悠久,其创作题材源于人们的信仰、民间传说、动植物名称上的谐音和形象上的暗喻等。只有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自如享受传统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这是紫砂壶文化的真谛。  关键词 八方回头龙壶;紫砂;寓意  历代紫砂艺人都曾尝试把中国的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移植到紫砂壶上。于是紫砂壶成为了集中国书法、绘画、文学、历史、金石、雕刻等诸多元素于一体的陶器工艺品,并因此受到历代各阶层
期刊
作为宜兴紫砂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紫砂陶刻凭借独特的文化积淀与艺术内涵成为紫砂艺人、爱好者、藏家等人群对紫砂的收藏标准之一。历史上,紫砂陶刻的装饰、语言和表现形式拓展了紫砂艺术的创作空间,丰富了紫砂艺术的语言、风格和效果。同時,也为紫砂艺人开启了一个新的领域,不再将创作的视野局限于紫砂壶本身,而更关注紫砂壶身上的“减法”艺术装饰——指的是以陶刻琢去部分紫砂,留下书法、绘画、印章、篆刻等文化艺术痕
期刊
艺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是历史的见证,是生活的载体,是每一位艺术家实实在在的情感写照,是人类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无数种类的艺术诞生、繁荣,丰富了人类的生活。诞生于宜兴的紫砂艺术,就是如此。  对于紫砂壶艺创作而言,悠久而博大的中华文化无疑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古往今来 ,无数制壶艺人博闻强识,在厚重的文化中撷取精华,将其糅入紫砂壶的创作,受到世人的喜爱,文化
期刊
紫砂壶发展至今,造型千姿百态,大致可分为光器、花器、筋纹器。光器素面素心,花器栩栩如生、筋纹器纹理均匀;虽然气质大相径庭,但归根结底不外 “恰如其分”四字。紫砂壶讲求装饰与造型的相得益彰,既不过于花哨繁复亦不简单粗暴,简约中有内涵、修饰中有深意,古色古香又不乏时代气息,這是紫砂壶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它源远流长、在传统艺术之林独领风骚的根本原因。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紫砂壶只能算是后起之秀。当很多传统手
期刊
紫砂文人壶自明代中期初创至今,有五、六百年历史,在整部中国陶瓷艺术史中算是一个短小的篇章。自其伊始,便与茶道相融合,并承载着诗文、绘画、篆刻,尤其是书法艺术的表达。《阳羡茗壶系》里也提到时大彬、陈子畦、沈子澈等人在制壶时都会用竹刀刻下款识,足以证明紫砂壶与书法篆刻之间的关系。  在清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是影响紫砂壶装饰的重要因素。陈鸿寿(曼生)在紫砂器皿造型与装饰上的参与,让壶身铭文在原有的附
期刊
宜兴紫砂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物质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更是精神文化领域的优秀结晶。紫砂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变化无穷的造型和丰富多彩的装饰升华了壶的艺术形象和文化特性,历来就是文人雅士的钟爱之物,也是思想感情的重要载体。说到紫砂壶的艺术风格,更不是凭空而论,它包含了一把壶本身的艺术美感,同时也强调其内在的主旨内涵,以及对文化、思想、情感等的解读,因此,文化是评判一把壶艺
期刊
摘 要 清代诗人汪文柏曾写道: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道尽了当时紫砂壶在文人雅士心中的不凡地位。这“一丸土”为何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是因其不仅融入了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更能如诗词书画般寄托情怀。  关键词 紫砂;筋纹半菊;造型设计;人文寓意;匠人精神  自从明代“供春壶”的出现,紫砂壶便从普通的日用器发展成为工艺美术品。一把好壶不仅需要作者具备精湛的技艺,更需体现出真切的感情与文化底蕴
期刊
摘 要 紫砂器素来以其多变的造型和古拙的气质赢得了历代藏家的青睐,同时其质朴本色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紫砂器的装饰效果。传统的紫砂装饰手法有陶刻、泥绘、贴花、镶嵌等诸般工艺,而紫砂泥绘则是与紫砂作品本身同质同构的装饰手法。紫砂泥绘利用紫砂泥料色彩上的多样性以及泥性的同一性,使装饰与本体浑然一体。这种以“以泥饰泥”的装饰手法在表达作者创作情思的同时,也展现了紫砂材质独特的审美。  关键词 材质美;传统
期刊
自北宋起,宜兴紫砂壶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积淀,至今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在历代工匠的悉心演绎下,五色土变化成神奇的紫砂壶,深受人们的喜爱,不少人对紫砂壶进行收藏。紫砂壶具备斟茶的实用性,同时包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具有丰富的内涵及雅俗共赏的艺术文化价值。紫砂壶创作题材广泛,所观、所想皆可纳入壶中,制壶艺人如果用虔诚的心灵去发现和领悟,便能制作出精美佳品。  传统造型是紫砂成壶的基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