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最大的科学新闻,恐怕非“中微子超光速”事件莫属。有关这一观点的反反复复,无不吸引着科学界的注意力。这一系列惊世骇俗观点的策源地就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本文此番带您前往这所世界级的科学殿堂一探究竟……
美国情景剧《生活大爆炸》(BIG BANG),一度在全球热播。其中一个“理工男”主角叫作谢尔顿,是量子物理领域的年轻学者,也是个地地道道的“宅男”。剧中的他曾一度神往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onseil Européen pour la Recherche Nucléaire,CERN),该机构一度被称作“欧洲核子研究理事会”。
开放、透明和共享精神
实际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并没有《生活大爆炸》中所描述的那样让人难以企及。以谢尔顿的学术成就和专业水准,如果他想去,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每一年,“中心”都会接受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青年学子,在这里进行不同期限的研究、学习或观摩。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正因为其开放、透明和共享精神而越来越为外界所熟知。
笔者利用一个访学意大利的机会经组织机构申请,也获准访问了这一研究中心。
从都灵乘大巴出发,穿过阿尔卑斯山脉,经3小时左右的车程,我来到了紧贴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由于提前做了预约,所以“中心”安排了一名科学家为笔者的这次参观充当导游。事后笔者才了解到:任何公众都可以免费随意参观“中心”对公众开放的部分,并且可以随意录拍,而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的科学家,则有义务以志愿者身份为参观者担任导游。也就是说,即使没有预约,公众也能够获准在此随意参观,只是有无导游就要碰运气了!
罢工成就了真相
当天为笔者担任导游的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长期雇员,他是一名法国工程师,名叫沃森。
参观的第一站是一间类似大型厂房的展示车间,这个车间承担了部分大型设备的安装和维修功能。这里展示的主要是埋在地下100米的27公里长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的主要部件,其中包括多层护套和超导体内芯。更多装置和场景由于无法用实物来展示,所以只能用图片和影像来说明,例如,为保证零下271摄氏度超低温的真空形态,壮观的坑道结构以及复杂环境的工作细节,等等。
面对这些要求近乎苛刻的精密设备,笔者的疑问也不少,比如,供电的稳定性对装置是否会产生影响?咨询沃森,他坦诚回答说这确实是强子对撞机曾经遇到的问题。有一阵子,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运行发生了异常,“中心”的科学家们却一直也找不到症结所在。直到有一天法国铁路工人大罢工,对撞机才运行正常。一些因工人罢工而上班迟到的科学家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在距离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不远处有一座法国火车站,进出该站列车的运行将引起电网负载形成波动,进而影响到了大型强子对撞机的正常工作,有时这种影响甚至是致命的。
免费使用数据
随后参观的是“ATLAS”,也就是对撞机的中央控制室,导游也换成了一名在这里工作的意大利小伙子保罗。
保罗解释说,ATLAS这个名称来自古希腊神话中以肩顶天的巨神阿特拉斯,寓意身负重担。事实也正是如此,ATLAS的确承担了整个LHC系统的数据统计和传输的重任。每年所产生的数据总量相当于十万张DVD光盘的存储量,所以需要将数据发送到七个国家的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分布式管理。
笔者在ATLAS内部看到,许多科学家正在电脑前攫取粒子撞击所产生的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据介绍,抓取碰撞影像的速度可达每秒4000万次,从而在粒子级别上记录任何细微的变化。导游还介绍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开放性在ATLAS体现得更加明显,全球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注册成为其中部分数据的使用者,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就是采用这种方式远程关注这里发出的信息,并将其应用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很多人因此而取得相当可观的成就。
田园里的科研中心
上午参观结束之后,笔者随工作人员来到餐厅。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有机会观赏一下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周边的环境。和笔者印象中森严壁垒的科研机构不同的是,这里是一个几乎全开放的系统,并且风光旖旎——放眼远处可以看到阿尔卑斯山的雪峰,近处可以闻到旁边麦田散发出来的田园气息,从日内瓦湖飘来的清新湿气让人完全感觉不到这是身处世界顶级的科学研究中心,而是置身一座别具一格的欧洲现代庄园之内。
餐厅很大,室内室外可以随意落座,“中心”的所有员工也都在这里用餐,并且与游客同质同价,甚至比日内瓦市内餐饮价格还要便宜一些。午餐不仅材质新鲜,而且品种也很丰富,还有鲜啤酒供应呢!只需10欧元,就可以享受一顿非常丰盛的午餐!
环球“中心”
下午参观的重点是CERN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游客中心。这是一座全木结构的球形建筑,于 2004年落成,当时正值“中心”50周年。
建筑的内部是一个巨大的展厅和演播厅,每天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在其中义务担任主讲,堪称“环球讲坛”。笔者在演讲者名单上看到了北京大学物理学家钱思进的名字,可惜错过了他的演讲。
演播厅除演讲外,还会循环播放介绍CERN的短片,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四种语言供游客选择。担任主讲的每个科学家可根据自己对CERN的理解自由发挥,演讲时间大约45分钟。
更具吸引力的是展厅内部,让人感觉置身外太空——从另一个角度鸟瞰整个宇宙。尤其是介绍宇宙起源的短片,在球形屏幕上播放的时候,梦幻般的光影效果让这种感觉更加逼真。内部装置也以球形为主,地球仪上的触点让你随时可以找到CERN的20个成员国和多个观察员国家及其与CERN关联的历程。可惜,我在这些名单中没能找到中国,而同样是亚洲国家的印度,已经成为它的观察员国家。尽管如此,每年依然有大量的中国科学家或青年学子来此研究或求学。
由于推荐机构的性质,笔者在这里只能逗留一天,所以眼所及、耳所闻、手所触,只能算是九牛一毛。希望下次专程安排一个时间段,在这里多停留一些时间,以便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更多关于宇宙的奥秘。
最后要提一下的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纪念品,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用废弃的超导材料制作的钥匙扣。如果有机会前去参观,记得买一个回来做纪念哦!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CERN的来历
CERN源于法语,完整名称是Conseil Européen pour la Recherche Nucléaire,意即“欧洲核子研究理事会”,于1952年由11个欧洲政府为实验室临时设立的。在临时理事会解散后,新的实验室在1954年9月29日被改名为欧洲核子研究组织(Organisation Européenne pour la Recherche Nucléaire),但原来的这个缩略词仍然被保留着。前任CERN的董事科瓦尔斯基(Lew Kowarski)在任时,CERN的名称正式更改为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但新名字的缩略词OERN却感觉有些突兀。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维尔纳·海森堡认为:“虽然名字是这样,但缩略词仍然可以是CERN。”
美国情景剧《生活大爆炸》(BIG BANG),一度在全球热播。其中一个“理工男”主角叫作谢尔顿,是量子物理领域的年轻学者,也是个地地道道的“宅男”。剧中的他曾一度神往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onseil Européen pour la Recherche Nucléaire,CERN),该机构一度被称作“欧洲核子研究理事会”。
开放、透明和共享精神
实际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并没有《生活大爆炸》中所描述的那样让人难以企及。以谢尔顿的学术成就和专业水准,如果他想去,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每一年,“中心”都会接受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青年学子,在这里进行不同期限的研究、学习或观摩。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正因为其开放、透明和共享精神而越来越为外界所熟知。
笔者利用一个访学意大利的机会经组织机构申请,也获准访问了这一研究中心。
从都灵乘大巴出发,穿过阿尔卑斯山脉,经3小时左右的车程,我来到了紧贴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由于提前做了预约,所以“中心”安排了一名科学家为笔者的这次参观充当导游。事后笔者才了解到:任何公众都可以免费随意参观“中心”对公众开放的部分,并且可以随意录拍,而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的科学家,则有义务以志愿者身份为参观者担任导游。也就是说,即使没有预约,公众也能够获准在此随意参观,只是有无导游就要碰运气了!
罢工成就了真相
当天为笔者担任导游的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长期雇员,他是一名法国工程师,名叫沃森。
参观的第一站是一间类似大型厂房的展示车间,这个车间承担了部分大型设备的安装和维修功能。这里展示的主要是埋在地下100米的27公里长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的主要部件,其中包括多层护套和超导体内芯。更多装置和场景由于无法用实物来展示,所以只能用图片和影像来说明,例如,为保证零下271摄氏度超低温的真空形态,壮观的坑道结构以及复杂环境的工作细节,等等。
面对这些要求近乎苛刻的精密设备,笔者的疑问也不少,比如,供电的稳定性对装置是否会产生影响?咨询沃森,他坦诚回答说这确实是强子对撞机曾经遇到的问题。有一阵子,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运行发生了异常,“中心”的科学家们却一直也找不到症结所在。直到有一天法国铁路工人大罢工,对撞机才运行正常。一些因工人罢工而上班迟到的科学家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在距离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不远处有一座法国火车站,进出该站列车的运行将引起电网负载形成波动,进而影响到了大型强子对撞机的正常工作,有时这种影响甚至是致命的。
免费使用数据
随后参观的是“ATLAS”,也就是对撞机的中央控制室,导游也换成了一名在这里工作的意大利小伙子保罗。
保罗解释说,ATLAS这个名称来自古希腊神话中以肩顶天的巨神阿特拉斯,寓意身负重担。事实也正是如此,ATLAS的确承担了整个LHC系统的数据统计和传输的重任。每年所产生的数据总量相当于十万张DVD光盘的存储量,所以需要将数据发送到七个国家的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分布式管理。
笔者在ATLAS内部看到,许多科学家正在电脑前攫取粒子撞击所产生的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据介绍,抓取碰撞影像的速度可达每秒4000万次,从而在粒子级别上记录任何细微的变化。导游还介绍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开放性在ATLAS体现得更加明显,全球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注册成为其中部分数据的使用者,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就是采用这种方式远程关注这里发出的信息,并将其应用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很多人因此而取得相当可观的成就。
田园里的科研中心
上午参观结束之后,笔者随工作人员来到餐厅。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有机会观赏一下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周边的环境。和笔者印象中森严壁垒的科研机构不同的是,这里是一个几乎全开放的系统,并且风光旖旎——放眼远处可以看到阿尔卑斯山的雪峰,近处可以闻到旁边麦田散发出来的田园气息,从日内瓦湖飘来的清新湿气让人完全感觉不到这是身处世界顶级的科学研究中心,而是置身一座别具一格的欧洲现代庄园之内。
餐厅很大,室内室外可以随意落座,“中心”的所有员工也都在这里用餐,并且与游客同质同价,甚至比日内瓦市内餐饮价格还要便宜一些。午餐不仅材质新鲜,而且品种也很丰富,还有鲜啤酒供应呢!只需10欧元,就可以享受一顿非常丰盛的午餐!
环球“中心”
下午参观的重点是CERN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游客中心。这是一座全木结构的球形建筑,于 2004年落成,当时正值“中心”50周年。
建筑的内部是一个巨大的展厅和演播厅,每天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在其中义务担任主讲,堪称“环球讲坛”。笔者在演讲者名单上看到了北京大学物理学家钱思进的名字,可惜错过了他的演讲。
演播厅除演讲外,还会循环播放介绍CERN的短片,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四种语言供游客选择。担任主讲的每个科学家可根据自己对CERN的理解自由发挥,演讲时间大约45分钟。
更具吸引力的是展厅内部,让人感觉置身外太空——从另一个角度鸟瞰整个宇宙。尤其是介绍宇宙起源的短片,在球形屏幕上播放的时候,梦幻般的光影效果让这种感觉更加逼真。内部装置也以球形为主,地球仪上的触点让你随时可以找到CERN的20个成员国和多个观察员国家及其与CERN关联的历程。可惜,我在这些名单中没能找到中国,而同样是亚洲国家的印度,已经成为它的观察员国家。尽管如此,每年依然有大量的中国科学家或青年学子来此研究或求学。
由于推荐机构的性质,笔者在这里只能逗留一天,所以眼所及、耳所闻、手所触,只能算是九牛一毛。希望下次专程安排一个时间段,在这里多停留一些时间,以便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更多关于宇宙的奥秘。
最后要提一下的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纪念品,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用废弃的超导材料制作的钥匙扣。如果有机会前去参观,记得买一个回来做纪念哦!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CERN的来历
CERN源于法语,完整名称是Conseil Européen pour la Recherche Nucléaire,意即“欧洲核子研究理事会”,于1952年由11个欧洲政府为实验室临时设立的。在临时理事会解散后,新的实验室在1954年9月29日被改名为欧洲核子研究组织(Organisation Européenne pour la Recherche Nucléaire),但原来的这个缩略词仍然被保留着。前任CERN的董事科瓦尔斯基(Lew Kowarski)在任时,CERN的名称正式更改为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但新名字的缩略词OERN却感觉有些突兀。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维尔纳·海森堡认为:“虽然名字是这样,但缩略词仍然可以是C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