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中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认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认证制度等方面。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国际化
[作者简介]董晓惠(1969- ),女,辽宁鞍山人,苏州大学研究生部,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江苏 苏州 215006)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032-02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驻外教育处组工作座谈会上,对国家教育国际化工作提出了贯彻“三个一流”的新要求,即“一流的人员,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导师”,同时强调高层次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研合作的统一。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第十次全体委员会议上也强调指出,国家公派留学要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才战略需求的前沿,立足高层次、高质量,加强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和系统集成。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虽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随着国际化交流水平和对外开放战略层次的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在发展过程中显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走出去——留学;请进来——合作办学。
留学现象是展示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获得高度发展的时代,教育国际化在这一时期必然会获得新的发展,形成新的高潮。2006年底,全球有270万学生在国外学习,学生的主要输出国是中国、印度和韩国。而中国出国留学生人数居全世界首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各类出国留学、进修人员近50万人,2004年达11.47万人,2005年达到12.26万人,分布在10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0%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据不完全统计,这些留学生中,读研究生学位的就占了57%左右。
中国留学生这一庞大群体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专业集中。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生物医药、法律、工程技术、语言等热门专业领域,因此,在学业选择与技术学习上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二是学成回国。过去很多人留在国外是因为国际上高层次人才短缺,而中国能够留学国外的又大多是国内的拔尖人才,而近年来,由于国外就业日趋困难,即便是自费留学研究生,学成归国者也较普遍。三是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留学研究生在国外精益求精,掌握了精深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有的人则在外混文凭,甚至还存在买假文凭的现象。
请进来,与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培养研究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教育外事工作向深层次推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贯彻邓小平“教育要面向世界”思想的重要方面和手段。中外合作办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才有较大的发展。1986年成立的南京大学中美中心是我国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当时是作为中美政府间的特殊合作计划安排成立的,其中就包括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之后的十年间,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是由一开始的一般都禁止到后来的不鼓励,再到最后的有限开放。所以,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前,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很少,《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下发后,中外合作办学短期内有了较快发展。国家现有的涉及中外合作办学的规定主要包括《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关于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中学位授予管理的通知》《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这些规定的出台,规范并推动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快速发展。根据教育部的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9月底,我国各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约1000个,中外合作办学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虽然在近十多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和有效的管理,很多方面还在探索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新问题。
1.办学指导思想模糊,培养目标不明确。在历史上,我国长期实行封闭式教育,很少与国际社会交往。最近二十多年来,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开始向国际化迈进,但在培养目标上,教育国际化的意识并不强,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落实不够。这主要表现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中的“八重八轻”,即:重审批,轻管理;重办学项目,轻办学方案;重数量规模,轻质量结构;重部门协商,轻分工负责;重引资,轻合作;重项目引进,轻开放环境营造;重拿来,轻消化吸收;重经验借鉴,轻自主创新。“八重八轻”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
2.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方式呆板。我国研究生教育受传统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较大,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主管部门和教育管理者的思想不够开放,视野不够开阔,制订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已经和国际化的要求严重脱节,不能适应国际化办学的需求。传统的导师讲授学生听讲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更是与拓展性创新思维的培养背道而驰,尤其是难以培养出引领时代潮流的新型复合型研究人才。
3.师资力量薄弱,知识结构滞胀。国内一些合作办学的高校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虽按照教学内容的国际化进行了设置,但师资能力与水平却出现了问题。有的是开了课却没有称职的人能上,勉强能上的却无法在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潜能及创造性上有所作为,还有的是有些教师在早年留学的时候学习过该课程,但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落后。由于教师不能很好地研究新兴学科与前沿学科动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因此,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
4.专业机构建设缓慢,国际质量互认制度不健全。实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专门机构建设力度不够,国家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市场统得过严、管得太多,因此一些相关专业机构缺乏积极性。同时,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有一个过程,有的地方不能很好地落实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政策,个别地方甚至连办学自主权也得不到有效保障。虽然我国已与世界许多国家签订了学历文凭相互承认协议,但是,在与世界各国间的培养质量互认制度上还不尽如人意,这必然会给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健康发展带来限制。
三、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健康发展的应对策略
对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有的学者侧重教育观念,强调教育态度、观念方面的国际化,有的学者侧重教育过程,把教育国际化看成是教育具体形式、组织策略的国际化,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这样理解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即以国际理解的教育理念为基础,以教育资源国际共享为支撑,以国际合作为主要培养方式,以规范的研究生国际质量标准为保障,最终使研究生学位学历证书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同。具体来说,包括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国际化、学生背景的国际化、教育内容的国际化、实习场所的国际化和研究生教育观念的国际化等。因此,笔者认为,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全球发展趋势为参照,以国际规范和标准为尺度,借鉴世界著名大学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不断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国际声誉,增强研究生的全球性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
1.制定符合教育国际化要求的培养目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高速化、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型人才。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鼓励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些都是为了适应教育国际化而制定的。笔者认为,在培养目标上应该明确: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观念和国际意识,树立全球开放的观念;二是培养学生具有国际交往的能力,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风俗和宗教信仰,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法律权威。
2.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面对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的人才需求市场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懂得国际知识、熟悉外国文化、掌握WTO规则、了解国际惯例、具有国际交往能力和良好适应性,是未来社会需求人才的必备素质。我们必须改革研究生教育现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我们的“产品”具有鲜明的个性以及较高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一是要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着眼于国际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趋势,适应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人才需求结构的要求,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强紧缺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要加强对既懂业务又熟悉国际惯例、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熟悉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要精选和更新教材内容,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对于国际通用性较强的学科和专业,可以直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原版教材,在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教育课中,要针对环境问题、和平问题、多元文化问题等具有全球意义的问题有选择地开设课程,把当前的有关国际政治、世界和各国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基本知识引入教材,引入课堂,有条件的高校应开设多种外语,满足我国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交往的需要。三是要改革培养模式,加快教学制度的创新。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改革,强化对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教育,努力提高其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促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现代大学发展的关键在师资,中国加入WTO后,将更多地参与和影响世界,因此,承担着培养国际复合型研究生人才重任的大学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准和国际交往能力。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更加适宜于人才合理、顺畅流动的体制和机制,使更多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展示其才华。另外,要对现有教师进行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这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为适应国际人才市场的竞争,必须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如采取有力措施,培养和吸引高水平教学科研人才,迅速提升师资整体水平;加强中青年骨干研究生导师的选拔与培养;注重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与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之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4.吸收中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提高道德水准和国际化意识。第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必须在改革开放的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切实加强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注意抵制西方腐朽、反动思潮的影响,努力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水准。第二,尽快适应国际潮流。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如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抵挡不了的世界潮流。我们必须主动去迎接它、适应它而不可游离于其外。第三,注重借鉴国外教育思想。注重建立和开发国际教育交流资源,积极引进现行的教育管理方法和新的观念,切实树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想。我们应当看到,我国的高等教育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充分地利用国际化的途径,积极主动地了解世界各国的社会文化,借鉴国外发展高等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知识、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认真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5.建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工作的专门机构。建立具体实施教育国际化的组织机构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美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在美国,除全国性的美国国际教育协会之外,87.5%的四年制大学、学院和75%的两年制学院设有专职官员负责高校的国际化活动;而发展中国家墨西哥也于1993年成立了国际教育协会,常设的组织机构能够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和专门研究,使专业和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师生互换与交流、学分互换与学位等值、校际合作与共同研究等一系列活动具体化、标准化和系统化。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机构也有必要设立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组织,以便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因为这项工作既包含政策性很强的战略思想,又涉及国际教育与合作的具体事项,若没有专门的机构作组织保证,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就难以付诸实践。
6.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认证制度。目前,国际的人才交流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深入,而制约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贸易国家之间学历、资历、专业资格证明或许可证等的互认问题,因此,我国必须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认证制度。应通过贸易国家之间的协议,允许外国研究生教育机构在所在国颁发学位证书或学历证明,各国之间相互承认学位证书或学历证明,或者在开展了研究生教育的学校间,实行联合培养、学分互认等。
[参考文献]
[1]思止.2005:留学探走“创新”路[J].神州学人,2006(1).
[2]陈俊旺,江洪洋,万霞,任刚,等.全球每年有270万留学生中国是最大输出国[N].楚天都市报,2005-11-07.
[3]江波.努力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N].中国教育报,2005-10-10.
[4]栾风池.论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与发展[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5]李素琴,闫效鹏.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
[6]王留栓.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及其中国特色之路[J].上海高教研究,1998(3).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国际化
[作者简介]董晓惠(1969- ),女,辽宁鞍山人,苏州大学研究生部,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江苏 苏州 215006)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032-02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驻外教育处组工作座谈会上,对国家教育国际化工作提出了贯彻“三个一流”的新要求,即“一流的人员,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导师”,同时强调高层次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研合作的统一。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第十次全体委员会议上也强调指出,国家公派留学要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才战略需求的前沿,立足高层次、高质量,加强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和系统集成。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虽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随着国际化交流水平和对外开放战略层次的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在发展过程中显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走出去——留学;请进来——合作办学。
留学现象是展示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获得高度发展的时代,教育国际化在这一时期必然会获得新的发展,形成新的高潮。2006年底,全球有270万学生在国外学习,学生的主要输出国是中国、印度和韩国。而中国出国留学生人数居全世界首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各类出国留学、进修人员近50万人,2004年达11.47万人,2005年达到12.26万人,分布在10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0%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据不完全统计,这些留学生中,读研究生学位的就占了57%左右。
中国留学生这一庞大群体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专业集中。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生物医药、法律、工程技术、语言等热门专业领域,因此,在学业选择与技术学习上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二是学成回国。过去很多人留在国外是因为国际上高层次人才短缺,而中国能够留学国外的又大多是国内的拔尖人才,而近年来,由于国外就业日趋困难,即便是自费留学研究生,学成归国者也较普遍。三是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留学研究生在国外精益求精,掌握了精深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有的人则在外混文凭,甚至还存在买假文凭的现象。
请进来,与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培养研究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教育外事工作向深层次推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贯彻邓小平“教育要面向世界”思想的重要方面和手段。中外合作办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才有较大的发展。1986年成立的南京大学中美中心是我国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当时是作为中美政府间的特殊合作计划安排成立的,其中就包括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之后的十年间,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是由一开始的一般都禁止到后来的不鼓励,再到最后的有限开放。所以,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前,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很少,《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下发后,中外合作办学短期内有了较快发展。国家现有的涉及中外合作办学的规定主要包括《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关于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中学位授予管理的通知》《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这些规定的出台,规范并推动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快速发展。根据教育部的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9月底,我国各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约1000个,中外合作办学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虽然在近十多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和有效的管理,很多方面还在探索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新问题。
1.办学指导思想模糊,培养目标不明确。在历史上,我国长期实行封闭式教育,很少与国际社会交往。最近二十多年来,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开始向国际化迈进,但在培养目标上,教育国际化的意识并不强,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落实不够。这主要表现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中的“八重八轻”,即:重审批,轻管理;重办学项目,轻办学方案;重数量规模,轻质量结构;重部门协商,轻分工负责;重引资,轻合作;重项目引进,轻开放环境营造;重拿来,轻消化吸收;重经验借鉴,轻自主创新。“八重八轻”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
2.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方式呆板。我国研究生教育受传统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较大,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主管部门和教育管理者的思想不够开放,视野不够开阔,制订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已经和国际化的要求严重脱节,不能适应国际化办学的需求。传统的导师讲授学生听讲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更是与拓展性创新思维的培养背道而驰,尤其是难以培养出引领时代潮流的新型复合型研究人才。
3.师资力量薄弱,知识结构滞胀。国内一些合作办学的高校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虽按照教学内容的国际化进行了设置,但师资能力与水平却出现了问题。有的是开了课却没有称职的人能上,勉强能上的却无法在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潜能及创造性上有所作为,还有的是有些教师在早年留学的时候学习过该课程,但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落后。由于教师不能很好地研究新兴学科与前沿学科动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因此,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
4.专业机构建设缓慢,国际质量互认制度不健全。实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专门机构建设力度不够,国家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市场统得过严、管得太多,因此一些相关专业机构缺乏积极性。同时,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有一个过程,有的地方不能很好地落实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政策,个别地方甚至连办学自主权也得不到有效保障。虽然我国已与世界许多国家签订了学历文凭相互承认协议,但是,在与世界各国间的培养质量互认制度上还不尽如人意,这必然会给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健康发展带来限制。
三、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健康发展的应对策略
对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有的学者侧重教育观念,强调教育态度、观念方面的国际化,有的学者侧重教育过程,把教育国际化看成是教育具体形式、组织策略的国际化,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这样理解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即以国际理解的教育理念为基础,以教育资源国际共享为支撑,以国际合作为主要培养方式,以规范的研究生国际质量标准为保障,最终使研究生学位学历证书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同。具体来说,包括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国际化、学生背景的国际化、教育内容的国际化、实习场所的国际化和研究生教育观念的国际化等。因此,笔者认为,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全球发展趋势为参照,以国际规范和标准为尺度,借鉴世界著名大学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不断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国际声誉,增强研究生的全球性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
1.制定符合教育国际化要求的培养目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高速化、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型人才。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鼓励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些都是为了适应教育国际化而制定的。笔者认为,在培养目标上应该明确: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观念和国际意识,树立全球开放的观念;二是培养学生具有国际交往的能力,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风俗和宗教信仰,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法律权威。
2.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面对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的人才需求市场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懂得国际知识、熟悉外国文化、掌握WTO规则、了解国际惯例、具有国际交往能力和良好适应性,是未来社会需求人才的必备素质。我们必须改革研究生教育现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我们的“产品”具有鲜明的个性以及较高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一是要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着眼于国际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趋势,适应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人才需求结构的要求,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强紧缺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要加强对既懂业务又熟悉国际惯例、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熟悉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要精选和更新教材内容,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对于国际通用性较强的学科和专业,可以直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原版教材,在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教育课中,要针对环境问题、和平问题、多元文化问题等具有全球意义的问题有选择地开设课程,把当前的有关国际政治、世界和各国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基本知识引入教材,引入课堂,有条件的高校应开设多种外语,满足我国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交往的需要。三是要改革培养模式,加快教学制度的创新。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改革,强化对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教育,努力提高其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促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现代大学发展的关键在师资,中国加入WTO后,将更多地参与和影响世界,因此,承担着培养国际复合型研究生人才重任的大学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准和国际交往能力。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更加适宜于人才合理、顺畅流动的体制和机制,使更多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展示其才华。另外,要对现有教师进行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这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为适应国际人才市场的竞争,必须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如采取有力措施,培养和吸引高水平教学科研人才,迅速提升师资整体水平;加强中青年骨干研究生导师的选拔与培养;注重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与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之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4.吸收中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提高道德水准和国际化意识。第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必须在改革开放的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切实加强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注意抵制西方腐朽、反动思潮的影响,努力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水准。第二,尽快适应国际潮流。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如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抵挡不了的世界潮流。我们必须主动去迎接它、适应它而不可游离于其外。第三,注重借鉴国外教育思想。注重建立和开发国际教育交流资源,积极引进现行的教育管理方法和新的观念,切实树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想。我们应当看到,我国的高等教育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充分地利用国际化的途径,积极主动地了解世界各国的社会文化,借鉴国外发展高等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知识、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认真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5.建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工作的专门机构。建立具体实施教育国际化的组织机构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美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在美国,除全国性的美国国际教育协会之外,87.5%的四年制大学、学院和75%的两年制学院设有专职官员负责高校的国际化活动;而发展中国家墨西哥也于1993年成立了国际教育协会,常设的组织机构能够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和专门研究,使专业和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师生互换与交流、学分互换与学位等值、校际合作与共同研究等一系列活动具体化、标准化和系统化。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机构也有必要设立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组织,以便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因为这项工作既包含政策性很强的战略思想,又涉及国际教育与合作的具体事项,若没有专门的机构作组织保证,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就难以付诸实践。
6.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认证制度。目前,国际的人才交流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深入,而制约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贸易国家之间学历、资历、专业资格证明或许可证等的互认问题,因此,我国必须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认证制度。应通过贸易国家之间的协议,允许外国研究生教育机构在所在国颁发学位证书或学历证明,各国之间相互承认学位证书或学历证明,或者在开展了研究生教育的学校间,实行联合培养、学分互认等。
[参考文献]
[1]思止.2005:留学探走“创新”路[J].神州学人,2006(1).
[2]陈俊旺,江洪洋,万霞,任刚,等.全球每年有270万留学生中国是最大输出国[N].楚天都市报,2005-11-07.
[3]江波.努力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N].中国教育报,2005-10-10.
[4]栾风池.论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与发展[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5]李素琴,闫效鹏.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
[6]王留栓.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及其中国特色之路[J].上海高教研究,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