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心理效应 打开学生心灵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ao5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内心世界极其丰富,也是多变的,他们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会把心灵的窗口向老师敞开,所以要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教师来说,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要特别注意避免某些心理效应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使教育教学工作有的放矢。
  
  一、避免马太效应,做到客观公正,平等待人,关爱每一位学生
  
  《圣经·新约》第一卷“马太福音”中第十三章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帕特·莫顿指出了类似现象,即荣誉越多的科学家,社会授予他的荣誉就越多;而对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对其做出的成绩人们往往不予承认。他于1973年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综观我们的教育教学,也不同程度受到“马太效应”的影响。老师往往更加偏爱学习好的学生,提问题、表扬等等大多数是给予“尖子生”,而对后进生,则往往置之不理,甚至求全责备,致使其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不可救药”。从表面上看,喜欢优生、讨厌差生是人之常情。但教师所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特殊职业,如果不及时调整这种偏爱心理,就会产生“马太效应”,导致一些教育失误。因此,要做一个受学生尊敬的老师,就必须客观、公正、平等,不偏袒任何一个学生,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力争把“爱”的阳光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表扬先进固然重要,对后进生更要善于寻找、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促使其主动敞开心灵的窗户,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二、注意“齐家尼克”效应,缓解学生紧张情绪
  
  法国心理学家齐家尼克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将一批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同时完成二十项工作。结果,一组顺利完成了任务,而另一组却未完成。试验表明,虽然受训者在接受任务时均呈现出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其紧张情绪逐渐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紧张情绪却持续存在,且呈加剧倾向。后一种现象被称为“齐家尼克”效应。这种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学习负担重,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学习效果就会越来越差。作为老师,必须重视这一效应,采取有效措施,适当缓解学生的学习紧张情绪。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尽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充分认识到:教学的过程应是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避免学生学习中产生“齐家尼克”效应。
  
  三、正确对待教育中的“波纹效应”,掌握教育的主动权
  
  教育实践中,常常会有这种现象:当对某些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或号召力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往往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中造成轩然大波,使气氛骤然紧张,甚至有时会造成老师“压不住堂”的恶劣后果。这种不良的集体心理现象,教育心理学称之为“波纹效应”。实践证明,如果经常出现这种教师与学生的对抗情绪,就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学生之间由于种种微妙的关系,或性情相投,或需要相同,从而形成了一些非正式的小团体。鉴于“波纹效应”,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须做一个有心人,不断发现班级里存在的各种非正式团体,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融入主流班集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大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形成严于律己、奋发向上的健康心理素质,才能营造团结、和谐、协作的集体心理气氛。
  
  四、重视“微笑效应”,提倡“微笑教学”
  
  微笑的表情,能使人感到亲切、温暖并乐意与之接近,而冷酷的面孔却会使人感到不悦、厌恶,使人敬而远之。当前,全国各行各业都在提倡“微笑服务”,而“微笑服务”对于为人师表的教师,则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越轻松自然,大脑皮层细胞就会愈加兴奋活跃。因此“微笑教学”能为教师创造出良好的授课心理,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水平;同时,“微笑教学”可以感染每一个学生,解除其紧张情绪,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以此来加强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活动。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一种艺术,要交流得好,除了注意上述提到的几种效应外,其他如“罗森塔尔效应”“光环效应”“定势效应”等诸多心理现象,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师生情感的交流。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这些心理效应,尽量扩大其正效应,避免其负效应,广泛地接触每一位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教育学生的最佳方法和时机,不断争取教育的成功。
  
  责任编辑 李 贤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