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课改以来,我们学校的老师都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语文教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尽管在新课程的理念上,教师能够接受,但是由于很多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具体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上,还是有许多的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一、要积极倡导学生多读文学作品,而不是为了考试去记。新课程标准要求七年级到九年级这三年课外阅读总量要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要求阅读两到三部名著。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的时候能够从中汲取知识,很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就因为这样,新语文课程标准才大力提倡多读书的。但是我们学校的老师为了应付考试,总是把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归纳好,或者介绍故事大概,让学生背。这虽然能够提升学生的成绩,但是忽略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自己的感受以及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的教育作用,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二、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多关心学生,少关心自己和其他的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中的核心理念。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我们学校的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都能够明显的表达了全面关心学生的愿望。但是在课堂现场实施的时候,仍然会不自觉的关注其他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过分关注自己,导致了教师在课堂上的紧张和压力。比如一个老师在上《谁是最可爱的人》内容的时候,要求学生简要的概括第二件事和所表现的精神,学生读过之后进入讨论,课堂气氛很活跃。这个时候就明显的看出老师的慌张,怕听课人说课堂太乱,就匆匆的结束了学生的讨论。其实教师在看到这情景,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看看学生在做什么,学习进行的怎么样了,他们需要什么,而不是担心自己对课堂的掌控如何。②过分的关心教学课堂时间。在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任务是一定的,时间也是一定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出现了特殊情况,时间就很可能不够用。这就导致以下的问题:a课堂进程前松后紧。b不让学生说下去、问问题。教师不要怕一节课教学任务不能够按时完成而显得课堂不完美,其实遗憾不也是一种美吗?倘若没有曹雪芹家道衰落的遗憾,那又怎么能有《红楼梦》的问世呢?更何况课堂的教学是一切为了学生。
三、注重课文的整体教学,但不能忽视品读课文,品味语言教学。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要划分段落,然后再逐段逐句的进行讲解。在新课改当中当然要遭到批判的。如今教师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了,只重视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却忽略了对学生的语言教学。如有个老师在教《月迹》时是这样设计的:(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2)概括月亮踪迹的转换场景。(3)我和小伙伴为什么去追月亮?(4)本文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课堂上,教师只范读课文一遍,其它时间都是围绕这几个问题讨论,学生根本就没有细读书,只是机械的找答案。大家都知道语文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促进的,只有合理、正确的安排这四种能力的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够得到提高。学生只有通过认真的读,才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才会有自己的情感。其实《月迹》中语言很美,很多的遣词造句都有独到之处,比如把“月亮”比作“印章”等等。学生学会品味文章语言的技巧,对于理解课文是非常有好处的。如果学生上课不读,下课教师再不要求读,这样的语文教学怎么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呢?
四、语文课堂应该开放而有活力,但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不能只注重花样。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生活,面向未来,应该拓展语文学习以及应用的领域。但是一切的教学活动都需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进行,在教学目标中教师要把三个维度整合好,即要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不能任意强调某个方面而忽略了其它方面。因为这三个方面是相互渗透的,融为一体。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就处理不好。如有个老师在教《松鼠》时,把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对松鼠的观察以及讨论如何保护野生动物上。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课堂的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为了避免在课堂上出现冷清的场面,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如游戏,表演,画画,唱歌等,疆调了学生积极性的活动。结果一节课教学下来,气氛是十分的活跃了,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学习状态,听课者也感到很轻松。但是严虽曦影响了三个维度的全面实施,影响了语文教学总目标的实现。所以我认为语文课有语文课的特点,千万不要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历史课、环保课、音乐课,舞蹈课等,这样会主次不分的。
实践和反思是提升自我、实现创造的过程。新课改过程中就不是要求做一个“反思型”教师吗?我想经过对工作的反思,一定能提高工作水平,创造新经验,为培养一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要积极倡导学生多读文学作品,而不是为了考试去记。新课程标准要求七年级到九年级这三年课外阅读总量要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要求阅读两到三部名著。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的时候能够从中汲取知识,很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就因为这样,新语文课程标准才大力提倡多读书的。但是我们学校的老师为了应付考试,总是把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归纳好,或者介绍故事大概,让学生背。这虽然能够提升学生的成绩,但是忽略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自己的感受以及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的教育作用,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二、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多关心学生,少关心自己和其他的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中的核心理念。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我们学校的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都能够明显的表达了全面关心学生的愿望。但是在课堂现场实施的时候,仍然会不自觉的关注其他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过分关注自己,导致了教师在课堂上的紧张和压力。比如一个老师在上《谁是最可爱的人》内容的时候,要求学生简要的概括第二件事和所表现的精神,学生读过之后进入讨论,课堂气氛很活跃。这个时候就明显的看出老师的慌张,怕听课人说课堂太乱,就匆匆的结束了学生的讨论。其实教师在看到这情景,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看看学生在做什么,学习进行的怎么样了,他们需要什么,而不是担心自己对课堂的掌控如何。②过分的关心教学课堂时间。在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任务是一定的,时间也是一定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出现了特殊情况,时间就很可能不够用。这就导致以下的问题:a课堂进程前松后紧。b不让学生说下去、问问题。教师不要怕一节课教学任务不能够按时完成而显得课堂不完美,其实遗憾不也是一种美吗?倘若没有曹雪芹家道衰落的遗憾,那又怎么能有《红楼梦》的问世呢?更何况课堂的教学是一切为了学生。
三、注重课文的整体教学,但不能忽视品读课文,品味语言教学。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要划分段落,然后再逐段逐句的进行讲解。在新课改当中当然要遭到批判的。如今教师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了,只重视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却忽略了对学生的语言教学。如有个老师在教《月迹》时是这样设计的:(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2)概括月亮踪迹的转换场景。(3)我和小伙伴为什么去追月亮?(4)本文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课堂上,教师只范读课文一遍,其它时间都是围绕这几个问题讨论,学生根本就没有细读书,只是机械的找答案。大家都知道语文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促进的,只有合理、正确的安排这四种能力的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够得到提高。学生只有通过认真的读,才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才会有自己的情感。其实《月迹》中语言很美,很多的遣词造句都有独到之处,比如把“月亮”比作“印章”等等。学生学会品味文章语言的技巧,对于理解课文是非常有好处的。如果学生上课不读,下课教师再不要求读,这样的语文教学怎么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呢?
四、语文课堂应该开放而有活力,但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不能只注重花样。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生活,面向未来,应该拓展语文学习以及应用的领域。但是一切的教学活动都需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进行,在教学目标中教师要把三个维度整合好,即要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不能任意强调某个方面而忽略了其它方面。因为这三个方面是相互渗透的,融为一体。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就处理不好。如有个老师在教《松鼠》时,把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对松鼠的观察以及讨论如何保护野生动物上。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课堂的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为了避免在课堂上出现冷清的场面,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如游戏,表演,画画,唱歌等,疆调了学生积极性的活动。结果一节课教学下来,气氛是十分的活跃了,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学习状态,听课者也感到很轻松。但是严虽曦影响了三个维度的全面实施,影响了语文教学总目标的实现。所以我认为语文课有语文课的特点,千万不要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历史课、环保课、音乐课,舞蹈课等,这样会主次不分的。
实践和反思是提升自我、实现创造的过程。新课改过程中就不是要求做一个“反思型”教师吗?我想经过对工作的反思,一定能提高工作水平,创造新经验,为培养一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