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的高职教育担负着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输送合格生产一线劳动者的重任。优秀产业大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院的声誉,同时更是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的大事。双师型教师队伍更有利于学生技术技能的学习。因此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既有理论知识,又懂实际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又是亮点所在。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分类号】G715.1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既属于高等教育,又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它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千千万万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更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线产业大军。 在中国目前教育体制中,培养高标准产业大军的使命自然就落在高职院校肩上。要培养出合格的一线产业大军,需要既懂“教育”艺术, 又懂“职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成了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又是亮点, 也是张显高职教育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冶金专科学校王义澄老师在《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中介绍了上海冶金专科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一些具体做法经验,在这篇文章中王老師第一次提出“双师型”教師的概念。
1995年原国家教育工作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型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中第一次官方在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1997年原国家教育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在会上指出:师资工作“以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为重点”。为下一步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对“双师型”教师在内涵上作了一定的阐述。指出“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可见,当时教育部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界定是“双证书”。
2004年4月12日教育部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3)近五年主持或者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至此,教育部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界定更详细,除了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之外,对于另一“师”的要求更宽泛,更实际,不再仅仅要求技术职称,可以是一线的实际工作经历,或者有技术成果。
二.新形势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分析
1.从世界各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全局看: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德国之所以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成为受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是因为其优良的制造业。金融危机后各国都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英国提出了“高价值制造业战略”,法国提出了“新工业法国”。各个国家都把制造业的振兴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而支撑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千千万万在生产一线实际操作的产业工人, 对这些产业工人的培养考验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2从我国目前的经济战略政策看:
李克强总理指出: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 分三步走,到建国一百年时,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制造强国。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建立一支高效优良,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懂专业实际操作,知晓生产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
1.“双师型教师”素质不高,数量不足。由于教书育人责任心强,工作量大,社会地位低,使得很多优秀人才不愿意从事教育工作,很多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一线工作实践的“双师型”人才不愿走上教师岗位。
2.各种不合理制度的限制,使得师资来源渠道单一。很多高职院校的招聘过分强调高学历,教师大多来自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没有机会进入生产实践中,缺乏企业技能实践经验。
3.企业不愿配合,产教结合不紧。因为要考虑企业效益,和产品质量,关键技术和关键岗位不放心教师来做。
4.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不明显,现行的职称评审中对高职院校的教师和普通高校的教师没有区别对待,对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仍然偏重于学术科研论文,而对技能考核没有要求,导致老师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培训主动性不高。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路
1.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制度。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 些发达国家的做法来建立完善我国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例如,德国职业院校理论课教师的职前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学教育阶段的理论学习。获得大学入学资格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在与所学专业相同行业的企业至少实习一年,进入大学以后经过4年严格的理论学习后,经过考试,才能进入各州所设的教育研究班和职业学校进行为期两年的教学实习。
2.改革我国僵死的高校人事体制,取消高校人事制度中的“编制”制度,让人才不仅能进能出,而且愿进愿出。现在的体制是一朝进入“编制”内一生稳定无忧。这样使得很多在“编制”内混久了的教师,即使自己知识陈旧,也缺乏社会实践也懒得培训更新。 因此改革人事制度,吸引各行各业优秀专业人才成为“双师型”教师,投身高等职业教育事业。
3.制定并实施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办法,对于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制定不同的职称评聘制度。对于职业院校老师来说,大力推广职业院校专兼职教师各个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以公平公开公正的大赛成绩作为职业院校从业教师职称晋级评审的重要依据,不能偏重于论文课题等研究性工作。
4.制定更具体、更严格的“双师型”教师任职资格标准, 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进入门槛,建立规范的任职资格评审机制。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获得博士学位,且有在企业至少5年的专业实践。丹麦职业技术学校对职教师资的基本要求是,完成了第三级职业教育、具备专业技能并拥有5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
参考文献:
1.齐晓鸿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8 (4)
2.李梦卿 张碧竹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回顾与思考 教育与职业 2012 (6)
3.陶书中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1)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分类号】G715.1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既属于高等教育,又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它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千千万万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更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线产业大军。 在中国目前教育体制中,培养高标准产业大军的使命自然就落在高职院校肩上。要培养出合格的一线产业大军,需要既懂“教育”艺术, 又懂“职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成了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又是亮点, 也是张显高职教育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冶金专科学校王义澄老师在《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中介绍了上海冶金专科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一些具体做法经验,在这篇文章中王老師第一次提出“双师型”教師的概念。
1995年原国家教育工作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型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中第一次官方在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1997年原国家教育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在会上指出:师资工作“以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为重点”。为下一步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对“双师型”教师在内涵上作了一定的阐述。指出“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可见,当时教育部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界定是“双证书”。
2004年4月12日教育部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3)近五年主持或者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至此,教育部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界定更详细,除了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之外,对于另一“师”的要求更宽泛,更实际,不再仅仅要求技术职称,可以是一线的实际工作经历,或者有技术成果。
二.新形势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分析
1.从世界各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全局看: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德国之所以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成为受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是因为其优良的制造业。金融危机后各国都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英国提出了“高价值制造业战略”,法国提出了“新工业法国”。各个国家都把制造业的振兴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而支撑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千千万万在生产一线实际操作的产业工人, 对这些产业工人的培养考验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2从我国目前的经济战略政策看:
李克强总理指出: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 分三步走,到建国一百年时,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制造强国。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建立一支高效优良,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懂专业实际操作,知晓生产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
1.“双师型教师”素质不高,数量不足。由于教书育人责任心强,工作量大,社会地位低,使得很多优秀人才不愿意从事教育工作,很多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一线工作实践的“双师型”人才不愿走上教师岗位。
2.各种不合理制度的限制,使得师资来源渠道单一。很多高职院校的招聘过分强调高学历,教师大多来自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没有机会进入生产实践中,缺乏企业技能实践经验。
3.企业不愿配合,产教结合不紧。因为要考虑企业效益,和产品质量,关键技术和关键岗位不放心教师来做。
4.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不明显,现行的职称评审中对高职院校的教师和普通高校的教师没有区别对待,对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仍然偏重于学术科研论文,而对技能考核没有要求,导致老师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培训主动性不高。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路
1.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制度。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 些发达国家的做法来建立完善我国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例如,德国职业院校理论课教师的职前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学教育阶段的理论学习。获得大学入学资格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在与所学专业相同行业的企业至少实习一年,进入大学以后经过4年严格的理论学习后,经过考试,才能进入各州所设的教育研究班和职业学校进行为期两年的教学实习。
2.改革我国僵死的高校人事体制,取消高校人事制度中的“编制”制度,让人才不仅能进能出,而且愿进愿出。现在的体制是一朝进入“编制”内一生稳定无忧。这样使得很多在“编制”内混久了的教师,即使自己知识陈旧,也缺乏社会实践也懒得培训更新。 因此改革人事制度,吸引各行各业优秀专业人才成为“双师型”教师,投身高等职业教育事业。
3.制定并实施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办法,对于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制定不同的职称评聘制度。对于职业院校老师来说,大力推广职业院校专兼职教师各个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以公平公开公正的大赛成绩作为职业院校从业教师职称晋级评审的重要依据,不能偏重于论文课题等研究性工作。
4.制定更具体、更严格的“双师型”教师任职资格标准, 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进入门槛,建立规范的任职资格评审机制。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获得博士学位,且有在企业至少5年的专业实践。丹麦职业技术学校对职教师资的基本要求是,完成了第三级职业教育、具备专业技能并拥有5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
参考文献:
1.齐晓鸿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8 (4)
2.李梦卿 张碧竹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回顾与思考 教育与职业 2012 (6)
3.陶书中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