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垄断文化下亲身体验的缺乏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一书向我们揭示了技术垄断阶段各种“软”技术的欺骗作用,挞伐所谓的社会“科学”,谴责唯科学主义,它辨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的异同。它为传统符号的耗竭扼腕痛惜,呼吁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去拼死抵抗技术垄断,并坚决反对文化向技术投降。
  【关键词】技术垄断 体验 媒介生态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是尼尔·波斯曼媒介批评的三部曲之一,其余两部是《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至死》。对技术发展弊端的批判是一以贯之的主题,在《技术垄断》这本书里更是达到了论述的高潮。
  尼尔·波斯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2003年10月波斯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斯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以及对媒介文化深刻的洞察。
  波斯曼是媒介环境学的第二代精神领袖,媒介环境学这个术语的首创者是麦克卢汉,但正式使用者是波斯曼。波斯曼戏称自己是“麦克卢汉的孩子”,却又“不是很听话的孩子”。他继承了麦克卢汉的很多核心思想,他们都认为“媒介”应该是广泛的,“媒介是人的延伸”,“人的一切人工制品,包括语言、法律、思想、假设、工具、衣服、电脑等,都是人体的延伸。”因而人类几乎所有的发明创造,都可以算作媒介的范畴。同样,本书中的“技术”也是一种泛技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等同于“媒介”。然而波斯曼之所以称自己为“不是很听话的孩子”,因为不同于麦氏对新媒介热情的赞颂和拥抱,他却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充满了悲观的担忧和警惕。
  书中,波斯曼对技术垄断从多个角度做了简明的界定:“任何技术都能够代替我们思考问题,这就是技术垄断的基本原理之一……所谓技术垄断论就是一切形式的文化生活都臣服于技艺和技术的统治”。“技术垄断是文化的‘艾滋病’,我戏用这个词来表达‘抗信息缺损综合症’。”①波斯曼用技术和媒介的演化来划分人类历史。他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统治文化阶段和技术垄断文化阶段;人类文化大约也分为相应的三种类型,即工具使用文化类型、技术统治文化类型和技术垄断文化类型。他认为,技术和人类文化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但是他死死地盯着技术的阴暗面,警惕技术对人造成的伤害。
  一、医疗技术垄断中亲身体验的缺乏
  通过阅读笔者深深地体会到,随着人类文化发展的不断推移,技术的发展却造成了人类亲身体验的缺乏,人类与自然界被各种机器隔离开来。在第六章,机器意识形态:医疗技术垄断中,作者运用许多事例和数据表明,技术垄断条件下,医疗设备越来越好,医术却不一定提高,医患关系不一定和谐,医疗事故不一定减少。原因就在于,现如今,医患双方都过分迷信技术设备,医生的倾听和经验的判断、患者的主诉、似乎都不再重要了。医疗实践已经转入了完全依赖机器生成信息的阶段,患者也进入了这样的阶段,如果医生没有用尽一切可能的技术资源包括药物,患者没有得到一切诊疗手段,患者就不放心,医生就容易受到无能的指控。所有疾病的治疗只剩下一种方法——技术方法,医疗能力取决于用于治病的机器的数量和种类。
  如此,人类已经陷入了技术垄断的怪圈,这种现象的发生,应该归根于人类对自身定位的偏差和对技术能力的夸大。人类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技术发明和应用的最初目的是完善人类的生活,它应该是人类创造更多更好文化的辅助工具。而现如今,对于技术的过分依赖,使人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任何事物如果可以通过技术途径获得或者解决,人类就不会选择亲身体验。可是,大多数人并未清楚地意识到,在盲目追求结果的同时,我们忽略了亲身体验过程的重要性。技术应该被人类利用,而不是人类被技术控制。
  二、电脑技术垄断中亲身体验的缺乏
  再如,第七章机器意识形态:电脑技术垄断中提到,在技术垄断条件下,对机器人的迷信愈演愈烈,这个演变过程的三部曲是:人在某些方面像机器——人几乎就是机器——人就是机器。文中介绍了电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不难发现电脑的“普适性”确实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导致人类“言必称电脑”、“迷信人工智能”的电脑崇拜。计算机看似是技术垄断论中近乎完美的机器,难道它的“思考”功能真的胜过人类的思维能力?笔者想说,人的智能是得天独厚的,是具有生物性根基的,人类的精神生活是任何机器都无法取代的,机器能够在某些有限的方面模拟人的精神世界,但绝不可能复制人的精神世界。机器不可能感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不可能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只能靠人类的亲身体验来获取,这就是人工智能完成不了的任务。
  人类往往容易把造成某一结局的责任从自己身上迁移到一个抽象的媒介身上,例如:银行出纳员说无法告诉客户户头上的余额,是因为电脑出了故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等于放弃了对技术的控制权,我们会去追求误导人的目标甚至是非人性的目标,仅仅因为电脑可以完成这样的目标,或者说我们幻想电脑可以完成这样的目标。
  面对计算机,人类失去了判断力和主体性的信心。人们用机械的威力取代了人类关照全局的能力。我们不能盲目地认为技术革新就等于人类进步,而应该认真思考:不用电脑的情况下能够做什么,并时刻提醒自己,在使用电脑的时候可能会失去什么。
  三、隐形技术影响下亲身体验的缺失
  在第八章隐形的技术中,波斯曼更进一步指出很多软性技术也潜移默化地减少着我们对客观世界的亲身体验,影响着我们对现实的感知。比如语言、统计学就是隐形的技术的代表,尤其是后者的滥用带来对数字的盲目崇拜。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智商测试、性格测试、民意调查、成绩排名等等一系列看似客观的技艺,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数字取代了定义,程序取代了思考,而这背后则是将一切暧昧不明的现实数量化和操作化的渴望。以电视为例,“好”节目的定义为单纯的高收视,“差”节目就是收视率低的节目,而全然不顾节目的内容、形式、内涵、品味、社会意义等诸多重要元素,收视率被当做筹码来吸引投资者进而出售节目的广告时间,怎样才能衡量其广告时间的价值呢?观众评价是抽象的、不具体的,此时收视率冷冰的客观数字决定了一个节目的生死存亡。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不需要顾及传统、审美标准、主题的真实性、品味的高雅,甚至不需要考虑观众是否容易看懂,只要找到一个搏出位的噱头来吸引更多人的收看,这就是成功的表现。可是,盲目追求高收视率的结果,导致电视媒介自身职能的缺失,电视新闻媒体应该亲历社会事务,重视对民众认知的体验,切实感知民众的真实感受与意识取向。亲身体验的缺乏,将媒体从业人员禁锢在自己的幻想世界当中,凭空编造的节目就算吸引再多人的聚焦,对整个社会也是毫无益处反有其害的。
  四、文化终究不会向技术投降
  我们的生活中充斥了太多的伪科学和唯科学主义,科学已不仅仅是一种研究的方法,还成为组织社会的工具。在这样的一种逻辑下,技术垄断已经取代了人们传统的信仰和价值观,人们重新确立自己安身立命的理由,以及重新确立自身的生命意义、心灵安宁和道德满足。人们在“科学”的标签下,形成一种科学无所不能的幻觉,陷入了技术的深度和整体的控制。波斯曼并不是危言耸听,人们更多地享受到技术带来益处的时候,已经忽略了它尚存的弊处,这种忽略在某种程度上会让文化、传统、道德关爱、人文情怀遭受到致命的影响。
  不少人认为技术的进步就等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波斯曼告诉我们人类依然处于艰难的困境之中。我们生活在一个娱乐化的世界,利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媒介,我们虽然暂时满足了视觉和心理上的需求,但却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亲身体验的机会。我们越来越多地受到了技术的限制和牵绊,毫无防备地沦为了技术的奴隶。面对技术的迅猛发展,无法分辨技术可以为我们提供哪些服务,也就无法阻止技术被利用来破坏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必须要对技术是否最终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作出评判;同时也要思考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会失去一些比方便、快捷更为重要的东西,从而不被技术的力量所牵制。
  不可否认,现代科技的发展确实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工作、学习、交通、购物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因科技的创新发生着空前的变化。但是这并不代表人类世界只要有技术的扶持就可以正常运转,技术不可以完全代替人类文化。波斯曼的技术垄断观带有技术悲观主义色彩,这种对技术的批判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它提醒我们不能只是盲目、乐观地关注技术的发展,而应树立一种全新的文化价值观,文化与科技同步前进,使文化引导科技发展,科技扶持文化进步。如果人类始终保持文化的传承、思想的独立,技术就不可能垄断文化,文化也绝不会向技术投降。□
  参考文献
  ①尼尔·波斯曼 著,何道宽 译:《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學院传播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要】经济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经济活动或经济工作事实的报道,历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作为地市党报,在日常报道中,重视经济新闻报道不仅能够吸引广大读者的眼球,更能提升党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本文结合近两年《淮北日报·经济周刊》在经济报道方面的一些做法,就地市党报如何做强经济新闻报道作一探讨。  【关键词】地市党报经济新闻传播力影响力  —、做强经济新闻报道的探索实践  2013年3月
【摘要】第四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博会)在安徽合肥举行,安徽省各媒体在之前的筹备阶段都进行了大量的相关报道。本文以《新安晚报》为个案,对中博会前期筹备阶段的报道进行分析,试图阐述都市类报纸在中博会前期报道中呈现出的媒介议程,借以考察传媒组织在议程设置方面的特点、潜在的社会影响,期望能给都市类媒体在面对重大活动策划时找到一些参考。  【关键词】议程设置 舆论引导 形象构建    一、安徽形
【摘要】近年来,微博凭借其及时、快捷、低门槛等特点成为网络传播的新宠,无论草根大众还是精英阶层都可以平等置身其中表现自己的关注点,表达对于某些问题的观点。正因为这样,微博成为两会征集民意的重要工具,也成为媒体争相开辟的沃土。在经过了之前的“小试牛刀”之后,今年通过微博关注和报道两会的景况有增无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效应。  【关键词】微博 问政两会 规模效应  自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
【摘 要】一部《来自星星的你》不仅创下了超高的收视率,更引发了新一波狂热的“韩流”现象。一个仅有5000万人口的国家,何以制作出席卷整个东南亚的电视剧?本文以热播剧《来自星星的你》为例,试图分析其大热的原因。  【关键词】韩剧 《来自星星的你》 热播  2013年的冬天,人们不再感叹“瑞雪兆丰年”,而是期盼着初雪的日子,思考着去哪里吃“炸鸡加啤酒”;如果你不知道“都教授”、“二千”、“瞬间移动”,
【摘 要】目前女性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行业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她们活跃在新闻的第一线,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关注着这个国家的人和事。在许许多多优秀的女记者中,柴静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位,她身上强烈的女性特质以及因此导致的诸多争议,是我们研究女性新闻工作者优势与困境的范本。  【关键词】柴静 女记者 新闻采访 细节 感性  “女人是天生的信息傳播者。”尽管在新闻实践中女性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劣势,但女性亲
【摘 要】在信息多元化、人人自媒体的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凝聚人心的导向作用变得尤为重要。本文认为在新形势下,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受到了巨大挑战,但如能坚持公信、透明和真正实现公众话语权这三个基本要素,就一定能赢得民心,使公众信服,切实加强导向作用。  【关键词】公信力 新闻透明度 公众话语权  如今的社会是信息多元化的互联网时代,海量般的各类信息鱼龙混杂,而敌对势力趁机加强从思想领域的渗透,妄
【摘 要】近年来,随着监督报道的增多,新闻媒体被官司缠身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在众多新闻法规案例中,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案件非常普遍。本文以农夫山泉诉《京华时报》案为例,依据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对案例进行分析,为媒体进行监督报道时避免新闻官司给予启示。  【关键词】新闻法规 名誉权 “标准门”事件  一、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始末  2013年3月8日,消费者李女士投诉称,其公司购买的多瓶未开封农夫山泉3
【摘要】央视资深评论员白岩松沉淀十年的发力之作《幸福了吗》自2010年9月7日上市以来,一路领跑图书销售市场,多次在当当网和卓越网的销量排行榜上位居榜首,引发销售热潮。本文结合《幸福了吗》的营销策略分析4C理论在图书整合营销中的运用。  【关键词】图书营销整合营销4C理论《幸福了吗》  《幸福了吗》一书中,白岩松用他惯有的犀利文笔和审视的目光,回顾了自己十年来在CCTV、名利场的起伏,发表了自己对
【摘要】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中,受众从被动的信息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的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信息的来源渠道被拓宽,信息传播的内容海量化、方式多样化。然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传播的参与者表现出道德观念淡薄、伦理失范现象普遍等问题。本文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和“姚贝娜事件”报道为例,分析新媒体环境给新闻伦理实践带来的威胁与困惑,并就其对策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伦理客观性新闻价值透明性原则
【摘要】作为新闻生产的主体,记者在向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新闻报道出现了诸多有悖于社会责任原则的问题。本文从社会责任论角度出发,以“姚贝娜事件”为例,剖析了记者在新闻采访中有悖社会责任的行为,并探讨其原因,以期引起新闻记者对此问题的关注,规范新闻采访行为。  【关键词】社会责任记者姚贝娜事件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