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美国面向未来学校项目发布了包括一个核心目标、七大发展内容、五个发展步骤和一个动力保障的面向未来框架,并在分析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优势和挑战的基础上,制定了《成功指南:农村学校个性化学习实施策略》(以下简称《指南》)。文章对美国面向未来框架和《指南》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以管窥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框架与实施策略,并结合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与研究现状,提出对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在政策制定层面,强化育人为本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宗旨;在资源建设层面,完善多方协同创新机制;在教学实践层面,着手构建农村教育信息生态系统。
[关键词] 农村教育信息化; 发展框架; 个性化学习; 农村学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引 言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为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全美教育教学质量,美国教育技术办公室颁布并实施了5个教育技术规划,在利用技术促进学习变革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技术并未像当初设想的那样被有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很少有学校能将在线课程资源有效地融入教学实践以提升教學质量[2]。基于此背景,为了促进教育质量均衡,美国政府愈发重视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于2015年从学理层面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理论框架——面向未来框架(Future Ready Frameworks),并基于此理论框架,于2017年发布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施策略——《成功指南:农村学校个性化学习实施策略》(以下简称《指南》),试图通过技术与教育的无缝对接,促进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力争在农村地区成功实施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学习,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业成功。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正处于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折的关键时期,分析并借鉴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村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和乡村教育振兴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框架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使每个孩子都能从数字化学习中获益,美国学界从学理层面提出,技术赋能的个性化学习是提升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并由面向未来学校项目(Future Ready Schools)开发了以个性化学习为目标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框架——面向未来框架,该框架由一个核心目标、七个发展内容、五个实施步骤和一个动力保障构成,如图1所示。
(一)核心目标:技术赋能的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旨在帮助所有学生发展深度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协作沟通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2]为了有效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农村地区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技术为学生定制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征。
面向未来框架将技术赋能的个性化学习作为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目标,一方面体现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育人宗旨,另一方面也明确了技术服务于教育的价值定位,同时,也指明了整合技术的教学实践应用与创新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表明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从技术融合阶段迈向技术创新阶段的发展动向。
(二)发展内容:七大关键领域
面向未来框架规定了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七个关键领域及其发展目标,这七个领域相互关联、自成一体,共同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这七个关键领域分别是课程、教学与评估,个性化专业发展,经费预算,社区合作,数据隐私,基础设施,时空利用[2]。具体见表1。
(三)发展过程:五个步骤
面向未来框架规定了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五个步骤,分别是建立共同愿景、制定发展计划、实施发展计划、评估实施效果和改进优化完善[11],这五个步骤环环相扣,形成一个不断进化的螺旋上升结构,通过多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持续推进,从根本上变革农村学校教学实践,实施技术赋能的个性化学习,从而实现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目标。
(四)动力保障:数字化合作领导力
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框架指出,农村地区教育领导者的数字化合作领导力是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成功实现的关键性动力保障因素[12]。为了保证教育信息化发展持续顺利推进,学区教育领导人必须设计明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愿景和行动计划,以便在教育系统内形成包括社区成员、教师、学生和家长在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实践共同体。同时,学区教育领导人应寻求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分享知识和经验,通过协作的方式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绩效的提升。
面向未来框架所提出的数字化合作领导力凸显出信息化领导力发展与变革的两个趋势:一是从交易型领导转变为变革型领导;二是从中心式领导转变为分布式领导[13]。这两种转变要求教育领导者必须具备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瞻力、引领力和协作力。
三、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为了帮助农村地区和学校快速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指南》围绕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框架中的七个关键发展领域,从分析农村地区和学校的优势入手,充分考虑其面临的各种挑战,在七个关键发展领域上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为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直接指导。
(一)农村学校的优势
《指南》认为,农村地区在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具有先天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教学方面,农村地区学校的规模通常较小,易于教师回应学生的个别化需求,开展定制式教学;第二,在评估方面,由于农村学校的学生人数较少,数据的采集与跟踪相对容易,对学生的评估更精准具象,更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满足其个性需求的反馈和教学干预;第三,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农村学校教师人数少,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更有利于组建校内教师专业发展小组,其沟通和交流也更深入,有利于开展基于实践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第四,在学习空间创设方面,农村学校根植于社区,生长于天然的自然环境和农村特色文化之中,有利于拓展学习空间,创设自然且真实的学习环境,实现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无缝链接;第五,在数据应用方面,许多农村学校常采用复式教学,教师可以更容易识别跨学科或跨年级的数据趋势,并提供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农村学校面临的挑战
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校,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要快速高效地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面临着重重障碍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也没有足够的技术专家持续地提供技术指导并对设备进行更新与维护,因而在技术上不足以持续支持学生和教师开展全面的个性化学习与专业发展;第二,农村学校的师资较为匮乏,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很难再有精力和时间参与专门的专业发展学习与培训,个性化教学专业技能也就无法得到提升,且农村教师流动率较高,专业发展的效益难以持续,进而导致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难以达成;第三,由于农村学校位置偏远,导致与校外组织之间的协作存在障碍;第四,农村地区学校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数据素养普遍偏低,教育大数据的应用能力不高,无法进行从微观到宏观的基于数据驱动的教育决策,进而影响农村地区学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变革。
(三)发展策略
通过分析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先天优势和当前所面临的挑战,《指南》制定了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施策略,为美国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提供直接指导,具体见表2。
四、启 示
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更是不能相提并论,毫无疑问,美国基于当地农村教育情况所制定的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有其特定指向性,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不能直接照搬照抄,但是,我们可以吸收和借鉴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有益经验。我们认为,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框架和策略对我国当前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有以下三点:
(一)在政策制定层面,进一步强化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明确技术服务于教育的价值定位
为了解决农村教育面临的各种挑战,均衡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中美两国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寻求通过技术来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课程和学习机会,并通过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高质量的数字化学习体验,发展学生的数字技术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成为满足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人”[14]。事实表明,技术支持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快速掌握技能,并有助于学生发展社会能力。但是,当我们沉浸于技术为教学带来的便利时,极有可能将教学的各个要素限定到技术的坐标体系中,产生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技术应用为目的的“教学变革”,而教学系统中的其他要素则成为技术的一个变量或环节[15],进而严重忽略学生作为自然人的特征,最终导致所培养的学生沦为缺乏自由个性的“技术人”,教学系统的变革也只是停留在表面。避免这种危险的出现需要深刻认识技术在教育中的价值定位,深入剖析技术应用与教育目标的关系,并在国家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中有所体现。美国从1996年到2016年共发布了5次国家教育技术规划,其目标从着力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到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再到关注技术改进学习以实现个性化学习。从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的目标变迁轨迹中不难发现,美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恰恰是一个从技术中心转向学习中心的变化过程。美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使美国政府开始重新审视技术变革教学的作用。据此,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框架在强调技术变革教学作用的同时,将学生在技术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作为农村未来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将技术的便利与教育的目标相融合,搭建技术与个体自由发展之间的桥梁,使技术赋能的个性化学习成为技术本质与教育本质的统一体。
我国農村通过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等,使得城市和偏远乡村之间的数字鸿沟已经有所缩小,但是,技术使用不当与互联网带来的数字应用鸿沟在农村地区的教育应用中普遍存在。如何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面临的各项挑战?首先,需要正确认识数字化技术在农村学校教学中的价值定位,确定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方向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用,并在国家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顶层设计中有所体现。我国最新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未来学校2.0:概念框架》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政策文件,已将技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基本原则,这反映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对技术的价值定位的理性回归。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农村地区向来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薄弱地区,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思想观念都严重滞后,因此,为了贯彻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更应强化农村偏远地区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对技术在教育中的价值理念引导,从以技术为中心的观念转向针对每一门学科领域内容的技术深度融合,转向以学习为中心、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观念,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受益。
(二)在软硬件资源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协同创新机制
在教育领域,协同创新是指政府、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基于共同的愿景,打破各个主体之间的藩篱,借助特定的交流平台形成协作,从而实现共同的目标[16]。美国在农村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特别强调多种利益相关主体的参与和合作,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组织机构、企业、社区、家庭、教师参与到农村学校的教学变革中,通过搭建多样化的协作平台实现多元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和沟通,从而实现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一方面,农村学校通过寻求与政府、外部企业及社区之间的相互合作,获取多种途径的项目资金,以支持学校数字化技术设备的配置与持续更新;通过与企业、社区之间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校外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为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资源建设提供更宽广的资金来源和资源供给路径。另一方面,在寻求并鼓励多方利益主体积极参与农村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同时,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还特别强调明晰资源建设主体的权利和职责,建议制定一套清晰明确的规划、投资、采购与建设流程,追求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投资回报比率,尤其强调资源建设与配置在实际教学实践活动中是否真正发挥作用,是否真正改变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业成绩,是否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从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受益。 在过去十多年里,我国采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配比投资模式实施了“农远工程”“校校通”“农村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等一系列项目,极大改善了农村学校的数字化软硬件资源的配置,但这种政府主导、来源单一的外推式投资发展模式有两个弊端:第一,资金来源有限且资源建设过程多为政府主导,这种自上而下所建成的资源适应性不强,灵活性差[17],导致所建成的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建设的投资回报率较低;第二,政府主导的外推式投资模式往往注重“硬环境”的建设,忽视农村学校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导致农村学校的数字化教学应用水平与资源配置严重不匹配,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投资回报比率严重失衡,农村学校的教学变革并未真正发生,学生的学业成绩没有显著提升,学校内生发展效益不明显,导致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后劲不足”[18],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更是无从谈起。从协同创新的视角出发,借鉴美国经验,在未来,途径之一在于,我们可寻求一条多主体共同参与、多方协作的方式推进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投资与建设。当前,我国在部分试点农村教学点采用的UGBS模式即是一种协同创新模式。但是该模式的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19]。我们认为,完善UGBS模式的运行机制,还需要:第一,在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协同主体之间建立共同愿景,明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目标,确保所有协同主体能对共同目标达成一致理解;第二,明确各协同主体的权利和职责,设立契约,确保各方能严格按照契约履行职责,协调运作,相互制约;第三,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完善的评估和监督机制,提升资源建设的组织化、规范化、精准化和效能化[20]。途径之二在于,农村学校可以通过调动内部要素之间的协作实现资源建设的内生式发展。例如:农村学校可以充分调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较高的教师对教学点数字资源进行二次开发,融入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元素,建成适合农村学生的数字化资源和乡土课程资源。
(三)在实践应用层面,农村地区应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发挥农村特色,构建农村教育信息生态系统
教育信息生态是指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由信息人、教育实践和技术化的环境构成的一个自组织、自我进化的系统,信息人与技术化环境之间以教育实践活动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信息资源的传输、交流、反馈和循环,以最优化的价值实现系统而形成的一种均衡化的运动系统,处于均衡状态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拥有最优的人与技术的共生关系和最大的系统价值——也就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21]。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框架以实现农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核心目标,将学生的全面发展置于核心地位,符合农村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价值追求。此外,尽管美国农村地区在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但在制定发展策略时,美国政府和组织特别强调发挥农村地区的先天优势,使学生、教师在农村教育生态环境下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而适应、进化和发展,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农村教育信息生态,而不是直接套用城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功模式。可见,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框架和策略体现了教育信息生态的观点,它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顶层设计出发,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作为贯穿整个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目标和主线,以技术助力的个性化学习实践为纽带,在农村教育环境这一特定场域中设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实现农村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解决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时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从资源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寻求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学实践活动在维持和发展教育信息生态平衡与进化过程中的首要作用,进而导致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各个要素静态地、孤立地独自发展,人的实践活动在信息生态进化过程中的驱动力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高级信息生态更是难以有效形成[16]。另一种倾向是过度关注农村地区的短板和不足,忽视农村地区的优势和长处,在对农村地区教育现状缺乏足够分析的情况下武断地套用城市模式,这对具有特殊性的农村地区来说,常常造成“水土不服”的不适应现象。
从教育信息生态视角出发,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框架与策略对我国有以下两点启示:
第一,从教学实践活动入手解决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构建农村教育信息生态。在我国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大量新技术进入农村教育生态系统,必然会引起各种矛盾和不适应,导致教育生态系统失衡,那么,如何实现从失衡到平衡的螺旋演进和动态进化呢?从教育信息生态的观点出发,我们应通过新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实践创新,即變革教学模式、重构教学要素来调整信息人、技术和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使系统达到新的平衡点,而不是对农村教育信息生态系统中的某些元素进行修修补补。
第二,在创新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实践方面,应立足农村实际,在考虑农村地区的不足与困境的同时,更需要基于农村地区的地方特色与优势,在农村教育信息生态基础之上进行创新,这样的实践创新才是有根基的、有后劲的,才能激活农村学校的潜能,形成农村学校地方特色。例如:在学习环境方面,农村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规模小、人数少的优势,在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上进行重设和改造,充分利用农村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拓展物理学习空间,并基于现有数字化技术资源,如“三通两平台”,变革正式学习,接入非正式学习,实现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无缝链接;在课程内容上,农村学校可以充分发挥与当地农村社区和自然环境联系紧密的特点,打造贴近农村生活实际的特色课程,或者将传统课程内容与农村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设计基于农村实际生产生活的特色项目式课程;在教学活动上,由于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少,常常采用复式教学,教师通常教授多门课程,因此,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开展STEM教学活动或项目式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方式,激活农村学校潜力,凸显农村特色,依托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在特定的农村教育环境中实现农村教育信息生态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徐鹏,刘艳华,王以宁.准备未来学习,重塑技术角色——《2016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解读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8):120-128.
[2] Future Ready Schools. A guidebook for success:stategies for implementing rersonalized learning in rural schools[EB/OL]. [2018-10-28]. http://1gu04j2l2i9n1b0wor2zmgua-wpengine.netdna-ssl.com/wp-content/uploads/2017/04/FRS_Rural-District_Guidebook_0410
2017.pdf.
[3] Future Ready Schools. Future ready frameworks:a systemic approach to implementation[EB/OL].[2018-11-03].https://futureready.org/about-the-effort/framework/.
[4] Future Ready Schools. The future ready frameworks:curriculum,instruction,and assessment[EB/OL].[2018-11-10].https://dashboard.futurereadyschools.org/framework/curriculum-instruction-and-assessment.
[5] Future Ready Schools. The future ready frameworks:professional learning[EB/OL].[2018-11-10].https://dashboard.futurereadyschools.org/framework/professional-learning.
[6] Future Ready Schools. The future ready frameworks:budget and resources[EB/OL].[2018-11-10].https://dashboard.futurereadyschools.org/framework/budget-and-resources.
[7] Future Ready Schools. The future ready frameworks:community partnerships[EB/OL].[2018-11-12].https://dashboard.futureread
yschools.org/framework/community-partnerships.
[8] Future Ready Schools. The future ready frameworks:data and privacy[EB/OL].[2018-11-12].https://dashboard.futurereadyschools.org/framework/data-and-privacy.
[9] Future Ready Schools. The future ready frameworks:technology networks and hardware[EB/OL].[2018-11-15].https://dashboard.futurereadyschools.org/framework/technology-networks-and-hardware.
[10] Future Ready Schools. The future ready frameworks:use of space and time[EB/OL].[2018-11-15].https://dashboard.futurereadyschools
.org/framework/use-of-space-and-time.
[11] Future Ready Schools. Getting started:a 5 step process for creating your future ready action plan[EB/OL].[2018-11-18].https://dashboard.futurereadyschools.org/5steps.
[12] Future Ready Schools. The future ready frameworks:collaborative leadership[EB/OL].[2018-11-19].https://dashboard.futureready
schools.org/framework/empowered-innovative-leadership.
[13] 趙磊磊,梁茜,李玥泓.国外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研究:主题、趋势及启示——基于Web of Science文献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8(10):18-25.
[14] 李政涛.为人的生命成长而设计和发展教育技术——兼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J].电化教育研究,2006(12):3-7.
[15] 胡晓玲,万远新.文化构成论:一种理解教育技术本质的新视角[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1):16-19.
[16] 解月光.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及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7] 王瑛,郑艳敏,贾义敏,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发展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6):3-14.
[18] 黄娅.“数字学校”支持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19] 付卫东,王继新,左明章.信息化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55(5): 146-155.
[20] 任友群,郑旭东,卢蓓蓉.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的内涵、方式、案例及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5):119-125.
[21] 余胜泉,赵兴龙.基于信息生态观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J].中国电化教育,2009(8):33-40.
[关键词] 农村教育信息化; 发展框架; 个性化学习; 农村学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引 言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为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全美教育教学质量,美国教育技术办公室颁布并实施了5个教育技术规划,在利用技术促进学习变革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技术并未像当初设想的那样被有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很少有学校能将在线课程资源有效地融入教学实践以提升教學质量[2]。基于此背景,为了促进教育质量均衡,美国政府愈发重视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于2015年从学理层面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理论框架——面向未来框架(Future Ready Frameworks),并基于此理论框架,于2017年发布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施策略——《成功指南:农村学校个性化学习实施策略》(以下简称《指南》),试图通过技术与教育的无缝对接,促进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力争在农村地区成功实施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学习,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业成功。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正处于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折的关键时期,分析并借鉴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村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和乡村教育振兴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框架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使每个孩子都能从数字化学习中获益,美国学界从学理层面提出,技术赋能的个性化学习是提升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并由面向未来学校项目(Future Ready Schools)开发了以个性化学习为目标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框架——面向未来框架,该框架由一个核心目标、七个发展内容、五个实施步骤和一个动力保障构成,如图1所示。
(一)核心目标:技术赋能的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旨在帮助所有学生发展深度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协作沟通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2]为了有效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农村地区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技术为学生定制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征。
面向未来框架将技术赋能的个性化学习作为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目标,一方面体现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育人宗旨,另一方面也明确了技术服务于教育的价值定位,同时,也指明了整合技术的教学实践应用与创新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表明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从技术融合阶段迈向技术创新阶段的发展动向。
(二)发展内容:七大关键领域
面向未来框架规定了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七个关键领域及其发展目标,这七个领域相互关联、自成一体,共同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这七个关键领域分别是课程、教学与评估,个性化专业发展,经费预算,社区合作,数据隐私,基础设施,时空利用[2]。具体见表1。
(三)发展过程:五个步骤
面向未来框架规定了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五个步骤,分别是建立共同愿景、制定发展计划、实施发展计划、评估实施效果和改进优化完善[11],这五个步骤环环相扣,形成一个不断进化的螺旋上升结构,通过多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持续推进,从根本上变革农村学校教学实践,实施技术赋能的个性化学习,从而实现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目标。
(四)动力保障:数字化合作领导力
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框架指出,农村地区教育领导者的数字化合作领导力是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成功实现的关键性动力保障因素[12]。为了保证教育信息化发展持续顺利推进,学区教育领导人必须设计明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愿景和行动计划,以便在教育系统内形成包括社区成员、教师、学生和家长在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实践共同体。同时,学区教育领导人应寻求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分享知识和经验,通过协作的方式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绩效的提升。
面向未来框架所提出的数字化合作领导力凸显出信息化领导力发展与变革的两个趋势:一是从交易型领导转变为变革型领导;二是从中心式领导转变为分布式领导[13]。这两种转变要求教育领导者必须具备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瞻力、引领力和协作力。
三、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为了帮助农村地区和学校快速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指南》围绕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框架中的七个关键发展领域,从分析农村地区和学校的优势入手,充分考虑其面临的各种挑战,在七个关键发展领域上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为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直接指导。
(一)农村学校的优势
《指南》认为,农村地区在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具有先天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教学方面,农村地区学校的规模通常较小,易于教师回应学生的个别化需求,开展定制式教学;第二,在评估方面,由于农村学校的学生人数较少,数据的采集与跟踪相对容易,对学生的评估更精准具象,更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满足其个性需求的反馈和教学干预;第三,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农村学校教师人数少,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更有利于组建校内教师专业发展小组,其沟通和交流也更深入,有利于开展基于实践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第四,在学习空间创设方面,农村学校根植于社区,生长于天然的自然环境和农村特色文化之中,有利于拓展学习空间,创设自然且真实的学习环境,实现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无缝链接;第五,在数据应用方面,许多农村学校常采用复式教学,教师可以更容易识别跨学科或跨年级的数据趋势,并提供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农村学校面临的挑战
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校,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要快速高效地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面临着重重障碍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也没有足够的技术专家持续地提供技术指导并对设备进行更新与维护,因而在技术上不足以持续支持学生和教师开展全面的个性化学习与专业发展;第二,农村学校的师资较为匮乏,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很难再有精力和时间参与专门的专业发展学习与培训,个性化教学专业技能也就无法得到提升,且农村教师流动率较高,专业发展的效益难以持续,进而导致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难以达成;第三,由于农村学校位置偏远,导致与校外组织之间的协作存在障碍;第四,农村地区学校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数据素养普遍偏低,教育大数据的应用能力不高,无法进行从微观到宏观的基于数据驱动的教育决策,进而影响农村地区学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变革。
(三)发展策略
通过分析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先天优势和当前所面临的挑战,《指南》制定了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施策略,为美国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提供直接指导,具体见表2。
四、启 示
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更是不能相提并论,毫无疑问,美国基于当地农村教育情况所制定的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有其特定指向性,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不能直接照搬照抄,但是,我们可以吸收和借鉴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有益经验。我们认为,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框架和策略对我国当前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有以下三点:
(一)在政策制定层面,进一步强化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明确技术服务于教育的价值定位
为了解决农村教育面临的各种挑战,均衡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中美两国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寻求通过技术来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课程和学习机会,并通过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高质量的数字化学习体验,发展学生的数字技术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成为满足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人”[14]。事实表明,技术支持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快速掌握技能,并有助于学生发展社会能力。但是,当我们沉浸于技术为教学带来的便利时,极有可能将教学的各个要素限定到技术的坐标体系中,产生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技术应用为目的的“教学变革”,而教学系统中的其他要素则成为技术的一个变量或环节[15],进而严重忽略学生作为自然人的特征,最终导致所培养的学生沦为缺乏自由个性的“技术人”,教学系统的变革也只是停留在表面。避免这种危险的出现需要深刻认识技术在教育中的价值定位,深入剖析技术应用与教育目标的关系,并在国家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中有所体现。美国从1996年到2016年共发布了5次国家教育技术规划,其目标从着力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到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再到关注技术改进学习以实现个性化学习。从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的目标变迁轨迹中不难发现,美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恰恰是一个从技术中心转向学习中心的变化过程。美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使美国政府开始重新审视技术变革教学的作用。据此,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框架在强调技术变革教学作用的同时,将学生在技术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作为农村未来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将技术的便利与教育的目标相融合,搭建技术与个体自由发展之间的桥梁,使技术赋能的个性化学习成为技术本质与教育本质的统一体。
我国農村通过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等,使得城市和偏远乡村之间的数字鸿沟已经有所缩小,但是,技术使用不当与互联网带来的数字应用鸿沟在农村地区的教育应用中普遍存在。如何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面临的各项挑战?首先,需要正确认识数字化技术在农村学校教学中的价值定位,确定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方向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用,并在国家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顶层设计中有所体现。我国最新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未来学校2.0:概念框架》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政策文件,已将技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基本原则,这反映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对技术的价值定位的理性回归。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农村地区向来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薄弱地区,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思想观念都严重滞后,因此,为了贯彻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更应强化农村偏远地区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对技术在教育中的价值理念引导,从以技术为中心的观念转向针对每一门学科领域内容的技术深度融合,转向以学习为中心、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观念,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受益。
(二)在软硬件资源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协同创新机制
在教育领域,协同创新是指政府、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基于共同的愿景,打破各个主体之间的藩篱,借助特定的交流平台形成协作,从而实现共同的目标[16]。美国在农村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特别强调多种利益相关主体的参与和合作,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组织机构、企业、社区、家庭、教师参与到农村学校的教学变革中,通过搭建多样化的协作平台实现多元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和沟通,从而实现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一方面,农村学校通过寻求与政府、外部企业及社区之间的相互合作,获取多种途径的项目资金,以支持学校数字化技术设备的配置与持续更新;通过与企业、社区之间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校外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为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资源建设提供更宽广的资金来源和资源供给路径。另一方面,在寻求并鼓励多方利益主体积极参与农村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同时,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还特别强调明晰资源建设主体的权利和职责,建议制定一套清晰明确的规划、投资、采购与建设流程,追求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投资回报比率,尤其强调资源建设与配置在实际教学实践活动中是否真正发挥作用,是否真正改变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业成绩,是否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从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受益。 在过去十多年里,我国采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配比投资模式实施了“农远工程”“校校通”“农村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等一系列项目,极大改善了农村学校的数字化软硬件资源的配置,但这种政府主导、来源单一的外推式投资发展模式有两个弊端:第一,资金来源有限且资源建设过程多为政府主导,这种自上而下所建成的资源适应性不强,灵活性差[17],导致所建成的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建设的投资回报率较低;第二,政府主导的外推式投资模式往往注重“硬环境”的建设,忽视农村学校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导致农村学校的数字化教学应用水平与资源配置严重不匹配,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投资回报比率严重失衡,农村学校的教学变革并未真正发生,学生的学业成绩没有显著提升,学校内生发展效益不明显,导致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后劲不足”[18],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更是无从谈起。从协同创新的视角出发,借鉴美国经验,在未来,途径之一在于,我们可寻求一条多主体共同参与、多方协作的方式推进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投资与建设。当前,我国在部分试点农村教学点采用的UGBS模式即是一种协同创新模式。但是该模式的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19]。我们认为,完善UGBS模式的运行机制,还需要:第一,在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协同主体之间建立共同愿景,明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目标,确保所有协同主体能对共同目标达成一致理解;第二,明确各协同主体的权利和职责,设立契约,确保各方能严格按照契约履行职责,协调运作,相互制约;第三,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完善的评估和监督机制,提升资源建设的组织化、规范化、精准化和效能化[20]。途径之二在于,农村学校可以通过调动内部要素之间的协作实现资源建设的内生式发展。例如:农村学校可以充分调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较高的教师对教学点数字资源进行二次开发,融入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元素,建成适合农村学生的数字化资源和乡土课程资源。
(三)在实践应用层面,农村地区应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发挥农村特色,构建农村教育信息生态系统
教育信息生态是指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由信息人、教育实践和技术化的环境构成的一个自组织、自我进化的系统,信息人与技术化环境之间以教育实践活动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信息资源的传输、交流、反馈和循环,以最优化的价值实现系统而形成的一种均衡化的运动系统,处于均衡状态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拥有最优的人与技术的共生关系和最大的系统价值——也就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21]。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框架以实现农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核心目标,将学生的全面发展置于核心地位,符合农村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价值追求。此外,尽管美国农村地区在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但在制定发展策略时,美国政府和组织特别强调发挥农村地区的先天优势,使学生、教师在农村教育生态环境下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而适应、进化和发展,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农村教育信息生态,而不是直接套用城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功模式。可见,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框架和策略体现了教育信息生态的观点,它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顶层设计出发,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作为贯穿整个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目标和主线,以技术助力的个性化学习实践为纽带,在农村教育环境这一特定场域中设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实现农村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解决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时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从资源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寻求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学实践活动在维持和发展教育信息生态平衡与进化过程中的首要作用,进而导致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各个要素静态地、孤立地独自发展,人的实践活动在信息生态进化过程中的驱动力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高级信息生态更是难以有效形成[16]。另一种倾向是过度关注农村地区的短板和不足,忽视农村地区的优势和长处,在对农村地区教育现状缺乏足够分析的情况下武断地套用城市模式,这对具有特殊性的农村地区来说,常常造成“水土不服”的不适应现象。
从教育信息生态视角出发,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框架与策略对我国有以下两点启示:
第一,从教学实践活动入手解决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构建农村教育信息生态。在我国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大量新技术进入农村教育生态系统,必然会引起各种矛盾和不适应,导致教育生态系统失衡,那么,如何实现从失衡到平衡的螺旋演进和动态进化呢?从教育信息生态的观点出发,我们应通过新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实践创新,即變革教学模式、重构教学要素来调整信息人、技术和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使系统达到新的平衡点,而不是对农村教育信息生态系统中的某些元素进行修修补补。
第二,在创新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实践方面,应立足农村实际,在考虑农村地区的不足与困境的同时,更需要基于农村地区的地方特色与优势,在农村教育信息生态基础之上进行创新,这样的实践创新才是有根基的、有后劲的,才能激活农村学校的潜能,形成农村学校地方特色。例如:在学习环境方面,农村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规模小、人数少的优势,在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上进行重设和改造,充分利用农村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拓展物理学习空间,并基于现有数字化技术资源,如“三通两平台”,变革正式学习,接入非正式学习,实现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无缝链接;在课程内容上,农村学校可以充分发挥与当地农村社区和自然环境联系紧密的特点,打造贴近农村生活实际的特色课程,或者将传统课程内容与农村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设计基于农村实际生产生活的特色项目式课程;在教学活动上,由于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少,常常采用复式教学,教师通常教授多门课程,因此,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开展STEM教学活动或项目式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方式,激活农村学校潜力,凸显农村特色,依托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在特定的农村教育环境中实现农村教育信息生态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徐鹏,刘艳华,王以宁.准备未来学习,重塑技术角色——《2016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解读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8):120-128.
[2] Future Ready Schools. A guidebook for success:stategies for implementing rersonalized learning in rural schools[EB/OL]. [2018-10-28]. http://1gu04j2l2i9n1b0wor2zmgua-wpengine.netdna-ssl.com/wp-content/uploads/2017/04/FRS_Rural-District_Guidebook_0410
2017.pdf.
[3] Future Ready Schools. Future ready frameworks:a systemic approach to implementation[EB/OL].[2018-11-03].https://futureready.org/about-the-effort/framework/.
[4] Future Ready Schools. The future ready frameworks:curriculum,instruction,and assessment[EB/OL].[2018-11-10].https://dashboard.futurereadyschools.org/framework/curriculum-instruction-and-assessment.
[5] Future Ready Schools. The future ready frameworks:professional learning[EB/OL].[2018-11-10].https://dashboard.futurereadyschools.org/framework/professional-learning.
[6] Future Ready Schools. The future ready frameworks:budget and resources[EB/OL].[2018-11-10].https://dashboard.futurereadyschools.org/framework/budget-and-resources.
[7] Future Ready Schools. The future ready frameworks:community partnerships[EB/OL].[2018-11-12].https://dashboard.futureread
yschools.org/framework/community-partnerships.
[8] Future Ready Schools. The future ready frameworks:data and privacy[EB/OL].[2018-11-12].https://dashboard.futurereadyschools.org/framework/data-and-privacy.
[9] Future Ready Schools. The future ready frameworks:technology networks and hardware[EB/OL].[2018-11-15].https://dashboard.futurereadyschools.org/framework/technology-networks-and-hardware.
[10] Future Ready Schools. The future ready frameworks:use of space and time[EB/OL].[2018-11-15].https://dashboard.futurereadyschools
.org/framework/use-of-space-and-time.
[11] Future Ready Schools. Getting started:a 5 step process for creating your future ready action plan[EB/OL].[2018-11-18].https://dashboard.futurereadyschools.org/5steps.
[12] Future Ready Schools. The future ready frameworks:collaborative leadership[EB/OL].[2018-11-19].https://dashboard.futureready
schools.org/framework/empowered-innovative-leadership.
[13] 趙磊磊,梁茜,李玥泓.国外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研究:主题、趋势及启示——基于Web of Science文献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8(10):18-25.
[14] 李政涛.为人的生命成长而设计和发展教育技术——兼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J].电化教育研究,2006(12):3-7.
[15] 胡晓玲,万远新.文化构成论:一种理解教育技术本质的新视角[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1):16-19.
[16] 解月光.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及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7] 王瑛,郑艳敏,贾义敏,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发展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6):3-14.
[18] 黄娅.“数字学校”支持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19] 付卫东,王继新,左明章.信息化助推农村教学点发展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55(5): 146-155.
[20] 任友群,郑旭东,卢蓓蓉.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的内涵、方式、案例及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5):119-125.
[21] 余胜泉,赵兴龙.基于信息生态观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J].中国电化教育,2009(8):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