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周注射人参皂甙Rg1对大鼠视神经钳夹损伤影响的临床病理观察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bm__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应用人参皂甙Rg1球周注射对视神经夹伤大鼠组织病理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12只(24只眼),右眼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正常对照组,左眼行视神经夹伤作为损伤对照组.B组12只(24只眼),双眼均行视神经夹伤,右眼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作为治疗对照组,左眼球周注射人参皂甙Rg1(每只眼2 mg/0.1 ml),1次/d,共21 d,作为实验组.用手术显微镜观察各组眼部临床症状学病程变化,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特异性标记物转录因子Brn-3a标记RGCs,分别于造模成功后3、7、14、28 d进行视网膜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各组之间差异.结果 (1)视神经钳夹伤3~7 d,损伤组、生理盐水组RGCs单层排列结构消失,组织细胞排列疏松、增厚;实验组视网膜水肿较以上两组程度减轻.(2) 3~28 d各时间点RGCs进行性丢失,细胞数目逐渐减少,晚期阶段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CL)可见空泡化改变;实验组也可见上述改变,但程度较损伤与生理盐水对照组轻.(3)损伤组与生理盐水组RGCs存活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RGCs存活数量显著高于同时期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球周注射人参皂甙Rg1在视神经损伤的病理条件下能够维持眼部与视网膜组织的正常形态结构,提高钳夹伤后RGCs的存活率,减少手术损伤并发症.提示本方法对视神经钳夹伤大鼠的治疗作用安全、有效,有可能用于临床上视神经损伤疾病的治疗。

其他文献
由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和中国医师协会共同主办的“全国眼底病及葡萄膜炎诊断与治疗高级研修班”定于2012年8月2日至7日在哈尔滨召开。会后授予I类继教学分。本期高研班邀请全国著名眼底病及葡萄膜炎专家做专题讲座:(1)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专题讲座包括视网膜脱离、糖尿病、
期刊
目的 探讨99Tcm-生长抑素类似物眼眶显像在球周注射奥曲肽或曲氨萘德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临床活动度评分(CAS)标准和99Tcm-生长抑素类似物眼眶显像确定TAO临床活动性.将处于炎症活动期(CAS≥3分且99Tcm-生长抑素类似物眼眶显像呈阳性)TAO患者(71例)分为两组:奥曲肽治疗组21例,曲氨萘德治疗组50例;并选取正常志愿者(12名)作为对照组
患儿,男,8.5岁,G1P1,足月顺产,无吸氧史,无家族遗传史,父母非近亲结婚.该母亲20岁时生产,怀孕1个月时,曾有感冒发热,在医生建议下服用感冒颗粒,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出生后不久即发现有眼外斜.2岁时于当地医院眼科就诊,诊断为外斜视,建议手术,考虑年龄较小未行手术.平时读书成绩不佳.此次检查身高1.25 m.眼部检查:右眼UCVA黑矇,左眼0.25;散瞳验光右眼无改善;左眼1.0(-1.50
期刊
患者男,64岁.右眼胀痛伴同侧偏头痛、恶心,呕吐半个月,于2009年4月入院.19年前患者曾行左侧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切除术,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渐进性视力下降,不伴有其他不适,半年前出现视物不见,均未诊治。
期刊
目的 总结分析上海市长宁区2010-2013年白内障手术情况和手术患者的特点,为今后的防盲治盲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方法 数据分析.从上海市眼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获取长宁区于2010-2013年通过系统上报的白内障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医疗机构白内障手术量和手术类型,采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0至2013年间,共有36 854例患者接受白内障手术;60岁以上的白内障
目的 通过测定并比较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青光眼患者房水中的TNF-α的含量,并探讨其在硅油眼继发青光眼中的发病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切人点.方法 选取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青光眼及术后无眼压升高、行硅油取出或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单纯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所有病例行手术时抽取未稀释的房水约0.1~0.2 ml,-70℃深低温
目的 系统评价光动力学疗法联合雷珠单抗对比雷珠单抗单独治疗湿性AM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Meta分析.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荷兰医学文摘、循证医学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共纳入6篇随机对照试验,共626眼,其中单纯注药组323眼,联合治疗组303眼.遵循Cochrane Handbook 5.0质量评价原则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然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
交感性眼炎是一眼发生眼球穿通伤或内眼手术后引起的双眼非坏死性肉芽肿性葡萄膜炎.可隐匿发病也可急性发病.交感性眼炎临床表现多变,病情易于反复恶化,并可能致盲.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羊脂状角膜后沉着物,脉络膜渗出及Dalen-Fuchs结节.组织学上表现为弥漫性或肉芽肿性葡萄膜炎症反应.目前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多认为是激发眼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交感眼发病。
患者女,68岁.半月前因感冒出现鼻塞流涕伴有右眼球胀痛及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失眠;测眼压:右眼23 mm Hg,左眼21 mm Hg.给予降眼压,抗感冒等药物治疗,5天后双眼视物重影,右眼球运动不灵活,再给予止痛药物及针灸治疗,眼痛、头痛略有缓解,但重影逐渐加重,于2010年4月18日来我院就诊。
期刊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代谢异常造成的眼部严重并发症,为目前发达国家重要致盲性眼病之一.近年来,在国内也有逐年增多趋势,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是DR最显著的并发症,是造成视力损害和丧失的重要原因.目前的治疗手段包括激光光凝、手术及药物,其中激光光凝是最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且随着激光设备普及和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