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基层手术室;风险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10-01
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及工作人员(其他相关人员)探视者可能会产生伤害的潜在危险因素去收集、识别、采取行动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与开展,基层医疗护理工作风险因素越来越大。手术室是基层医院的重要部门,是承担起抢救、手术的场所,它的涉及面广,人员流动大,工作节奏快,同时患者病情复杂,急诊情况发生多,因此基层手术室的风险管理极为需要,应严格风险管理,以提高基层手术室的有序性。
1 手术室的风险内容
基层手术室的风险管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利益和医院各级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手术室的风险内容包括如下内容。①接错患者、开错刀及纱布器械等异物遗留在体腔及跌落物品一时找不着风险。②输错液体、用错药、输错血及遗失标本风险。③电刀灼伤风险。④手术护理记录不详及术中患者意外事件发生风险。⑤手术体位安置不当致压疮神经损伤及坠床风险。⑥切口感染的风险及隐性风险(化学药品灼伤风险)。⑦各级工作人员意外损伤风险。⑧残余麻醉气体、电离辐射、消毒灭菌剂、X射线对人体危害风险。
2 手术室的风险原因分析
由于基层医院护理人员严重缺乏,护理人员素质不够强,术中操作不当致缝针弹出,方向不明,寻找困难,器械完好性疏忽;自动腹撑螺丝短缺或传递前忽略检查导致心中无底;没有严格查对制度,甚至使物品遗留体腔,造成患者痛苦。
药品摆放错误,静脉麻醉药品和大输液标志不清,导致误用,执行口头医嘱有误,责任心欠佳,标本保管不当。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监护技术及生命支持手段的改正;新技术、新设备、新疗法和新术式的广泛开展,医护只关注疗效,不关注并发症,对术中护理问题认识存在盲区。患者体内金属植入物滞留和无法取下的金属义肢、义齿、起搏器,术中使用高频电刀时可致伤痕。
基层医院综合性强、手术多、急诊危重患者来自各年龄段,特别是早产儿和老年人,这类人群体质差,机体功能不全,适应能力差,耐受性低,术中发生意外可能性大,皮肤受损几率大,烦躁不安、神志模糊等患者易发生坠床,止血带压力过高或长时间使用,及由于体位不当导致压疮,约束带过紧,两下肢过度外展,易造成神经受压,衬垫不当影响患者呼吸循环[1]。
仪器设备失灵,输出功率不符,护理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护理书写规范进行护理记录。
手术是以操作为重的医疗,误用或消毒效果未达标的手术器械、敷料或手术室空气未达标,医护人员手指带菌等因素均可引起切口感染。
手术配合中,常用的锐利器械较多,传递频繁极易损伤手术人员的手而造成意外的血液直接接触;术后锐利器械处理不当引起清洁人员的手刺伤。
手术室的空气中存在残余的吸入麻醉药物及低浓度的化学消毒剂。高科技的医疗仪器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中,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准确率,但同时也产生了对人体有寄存器长期蓄积可致癌的电离辐射。各种消毒菌剂在手术室工作中广泛应用,污染手术或一次性物品的初步处理均要使用消毒剂,这些消毒剂或多或少地对人体皮肤黏膜产生损害[2]。术中需要X线摄片对人体的生殖器官及造血器官的功能危害很大。
3 风险管理
3.1 加强手术室护理业务培训 鼓励与支持基层护理人员参加各级护理学历的自学考试,选派业务骨干外出听课学习、学习交流,加强三基训练,提高业务素质,要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职业道德,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手术室护士还应注意术前的交流艺术,亲切、礼貌,给予患者信任,注意保护性语言,消除患者恐惧、紧张等精神伤害,加强对高危患者、高危操作的护理提示和监控,降低手术危险因素。
3.2 提高手术室护士的法律知识 手术护理记录已成为重要的原始资料,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完整的手术护理记录既可反映患者病情变化过程,也可为日后可能发生医疗纠纷提供举证和直接证据,而且归档保管,一旦发生纠纷,可以作为早期的复印资料提供。所以,手术护理记录要齐全、不漏项,字迹清晰。
3.3 加强手术室的一般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清点查对制度及消毒、灭菌制度。①抓好手术人员规范洗手规则,清洁卫生制度、消毒隔离管理,特殊感染严格按照要求处理,接送患者制度、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及考勤、奖惩制度;注意物品效果的终末质量,可以使化学监测的指示带变色为标识,确保达到灭菌效果。②执行四清点、手术室十二查、输血查对和术中医嘱查对制度。打包前器械护士清点器械,术前、关闭体腔前后,洗手巡回护士共同清点纱布、缝针、器械刀等用物,并做好记录。接患者时及手术开始前,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方式、术前四项检查报告、皮试结果、术前用药、备皮、X线片、病历等;输血实行两人核对制度,并实行双签名;术中口头医嘱复诵一遍确认无误方可执行,并及时补写医嘱。③手术室的电器、设备仪器定期检查,确保完好,每个仪器配操作程序卡,操作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制度;术中使用电刀时评估患者是否有金属物品在身,调试电刀输出功率,地线有否等,以免灼伤皮肤。术中切下的标本妥善保管,加强个人责任心,避免标本丢失,烦躁患者用约束带保护,有专人看护。
3.4 正确使用和处理手术用物 手术人员正确、规范地装卸、传递、使用锐利器械,术中集中正确处理锐器,避免将利器遗留在布类物品中;规范手术患者前四项检查,准确了解其传染病毒携带情况,并重点做好此类阳性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防护;对急诊术前无法确定其情况者,一律按照阳性标准处理手术用物。
3.5 手术室工作人员的防护 改善手术室的通风条件,手术间内装有负压抽吸装置,定期抽吸室内的污染气体;术中需X线透视的手术,上台前手术人员必须穿好防护衣,并在手术间的范围内,设置铅屏风。合理适当地安排手术人员,避免短期内大剂量集中接受X线照射,特别是在孕期内护士要妥善安排好工作。接触消毒剂时必须戴上防护手套,勿泼翻,按照要求配制,明确注意事项,尽量将对人体的损害减少到最小。
3.6 建立风险评估表评估存在问题 将手术室存在问题、不安全隐患及时报告并讨论,定期开展安全讨论会和安全护理查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接受风险管理定期与不定期的监察。
参考文献
[1] 陈爱初.新编医院手术室护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32-35.
[2] 魏革,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05-20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10-01
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及工作人员(其他相关人员)探视者可能会产生伤害的潜在危险因素去收集、识别、采取行动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与开展,基层医疗护理工作风险因素越来越大。手术室是基层医院的重要部门,是承担起抢救、手术的场所,它的涉及面广,人员流动大,工作节奏快,同时患者病情复杂,急诊情况发生多,因此基层手术室的风险管理极为需要,应严格风险管理,以提高基层手术室的有序性。
1 手术室的风险内容
基层手术室的风险管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利益和医院各级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手术室的风险内容包括如下内容。①接错患者、开错刀及纱布器械等异物遗留在体腔及跌落物品一时找不着风险。②输错液体、用错药、输错血及遗失标本风险。③电刀灼伤风险。④手术护理记录不详及术中患者意外事件发生风险。⑤手术体位安置不当致压疮神经损伤及坠床风险。⑥切口感染的风险及隐性风险(化学药品灼伤风险)。⑦各级工作人员意外损伤风险。⑧残余麻醉气体、电离辐射、消毒灭菌剂、X射线对人体危害风险。
2 手术室的风险原因分析
由于基层医院护理人员严重缺乏,护理人员素质不够强,术中操作不当致缝针弹出,方向不明,寻找困难,器械完好性疏忽;自动腹撑螺丝短缺或传递前忽略检查导致心中无底;没有严格查对制度,甚至使物品遗留体腔,造成患者痛苦。
药品摆放错误,静脉麻醉药品和大输液标志不清,导致误用,执行口头医嘱有误,责任心欠佳,标本保管不当。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监护技术及生命支持手段的改正;新技术、新设备、新疗法和新术式的广泛开展,医护只关注疗效,不关注并发症,对术中护理问题认识存在盲区。患者体内金属植入物滞留和无法取下的金属义肢、义齿、起搏器,术中使用高频电刀时可致伤痕。
基层医院综合性强、手术多、急诊危重患者来自各年龄段,特别是早产儿和老年人,这类人群体质差,机体功能不全,适应能力差,耐受性低,术中发生意外可能性大,皮肤受损几率大,烦躁不安、神志模糊等患者易发生坠床,止血带压力过高或长时间使用,及由于体位不当导致压疮,约束带过紧,两下肢过度外展,易造成神经受压,衬垫不当影响患者呼吸循环[1]。
仪器设备失灵,输出功率不符,护理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护理书写规范进行护理记录。
手术是以操作为重的医疗,误用或消毒效果未达标的手术器械、敷料或手术室空气未达标,医护人员手指带菌等因素均可引起切口感染。
手术配合中,常用的锐利器械较多,传递频繁极易损伤手术人员的手而造成意外的血液直接接触;术后锐利器械处理不当引起清洁人员的手刺伤。
手术室的空气中存在残余的吸入麻醉药物及低浓度的化学消毒剂。高科技的医疗仪器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中,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准确率,但同时也产生了对人体有寄存器长期蓄积可致癌的电离辐射。各种消毒菌剂在手术室工作中广泛应用,污染手术或一次性物品的初步处理均要使用消毒剂,这些消毒剂或多或少地对人体皮肤黏膜产生损害[2]。术中需要X线摄片对人体的生殖器官及造血器官的功能危害很大。
3 风险管理
3.1 加强手术室护理业务培训 鼓励与支持基层护理人员参加各级护理学历的自学考试,选派业务骨干外出听课学习、学习交流,加强三基训练,提高业务素质,要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职业道德,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手术室护士还应注意术前的交流艺术,亲切、礼貌,给予患者信任,注意保护性语言,消除患者恐惧、紧张等精神伤害,加强对高危患者、高危操作的护理提示和监控,降低手术危险因素。
3.2 提高手术室护士的法律知识 手术护理记录已成为重要的原始资料,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完整的手术护理记录既可反映患者病情变化过程,也可为日后可能发生医疗纠纷提供举证和直接证据,而且归档保管,一旦发生纠纷,可以作为早期的复印资料提供。所以,手术护理记录要齐全、不漏项,字迹清晰。
3.3 加强手术室的一般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清点查对制度及消毒、灭菌制度。①抓好手术人员规范洗手规则,清洁卫生制度、消毒隔离管理,特殊感染严格按照要求处理,接送患者制度、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及考勤、奖惩制度;注意物品效果的终末质量,可以使化学监测的指示带变色为标识,确保达到灭菌效果。②执行四清点、手术室十二查、输血查对和术中医嘱查对制度。打包前器械护士清点器械,术前、关闭体腔前后,洗手巡回护士共同清点纱布、缝针、器械刀等用物,并做好记录。接患者时及手术开始前,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方式、术前四项检查报告、皮试结果、术前用药、备皮、X线片、病历等;输血实行两人核对制度,并实行双签名;术中口头医嘱复诵一遍确认无误方可执行,并及时补写医嘱。③手术室的电器、设备仪器定期检查,确保完好,每个仪器配操作程序卡,操作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制度;术中使用电刀时评估患者是否有金属物品在身,调试电刀输出功率,地线有否等,以免灼伤皮肤。术中切下的标本妥善保管,加强个人责任心,避免标本丢失,烦躁患者用约束带保护,有专人看护。
3.4 正确使用和处理手术用物 手术人员正确、规范地装卸、传递、使用锐利器械,术中集中正确处理锐器,避免将利器遗留在布类物品中;规范手术患者前四项检查,准确了解其传染病毒携带情况,并重点做好此类阳性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防护;对急诊术前无法确定其情况者,一律按照阳性标准处理手术用物。
3.5 手术室工作人员的防护 改善手术室的通风条件,手术间内装有负压抽吸装置,定期抽吸室内的污染气体;术中需X线透视的手术,上台前手术人员必须穿好防护衣,并在手术间的范围内,设置铅屏风。合理适当地安排手术人员,避免短期内大剂量集中接受X线照射,特别是在孕期内护士要妥善安排好工作。接触消毒剂时必须戴上防护手套,勿泼翻,按照要求配制,明确注意事项,尽量将对人体的损害减少到最小。
3.6 建立风险评估表评估存在问题 将手术室存在问题、不安全隐患及时报告并讨论,定期开展安全讨论会和安全护理查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接受风险管理定期与不定期的监察。
参考文献
[1] 陈爱初.新编医院手术室护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32-35.
[2] 魏革,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