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诗使人聪慧,读诗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洞彻。准确鉴赏好古典诗词,对中学生来讲好比欣赏一首首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曲子,倾听古人心灵歌唱和古人心律的跃动。因此,学会鉴赏不仅能够提高文学品味和审美能力,并且也是高考中快速答题,取得高分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笔者认为,高考诗歌鉴赏题应从以下四个步骤入手:
一、巧借诗题,把握内容
大部分古曲诗词,诗题本身往往包含诗作的主要内容,如2006年全国高考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2008年重庆高考题《卜算子·送孟浩然之浙东》,一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诗了。古代诗词内容大致可以分咏物抒怀、托物言志、咏怀古迹、感时伤怀、边塞征战、读禅说理、闲适隐逸、悼亡游仙、赠友送别等等。每类诗作其题目与主题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准确把握诗作类型,有助于快速定位文章的主旨,如杨万里的《三江小渡》、王闿运的《晓上空泠峡》,一看标题,即事感怀。安徽高考题《小孤山》,陶渊明《移居》属典型山水田园诗。
二、细读注释,把握时代背景
命题者为了适度降低诗作的理解难度,常常会在诗作之后附上少量的注释,如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从注释交代看可以推知应属远游思亲之作。而2008年江西高考卷《初入淮河四绝句》,安徽《小孤山》都有明显的注释,交代了写作背景和诗人的心境,这对理解主旨就非常有参考价值了。另外,明晰作者、知人论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只要是知名作者,他的主要创作风格我们是了解的,像李白的清新飘逸、王维的含蓄生动、范仲俺的苍凉悲壮、李商隐的细腻感人、苏轼的雄健豪放、李清照的婉约凄切、辛弃疾的报国忧愤等等,都有助我们把握诗作的内容。
三、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句
诗歌的关键词句,往往是诗歌的“诗眼所在”,最能表达和体现诗人的情感。所以要学会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句,这样才能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首先,从最能显现情感的字眼入手。如李益的《汴河曲》中,诗句后两句“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中一个“愁”字,勾起读者想象,因何而愁?何种忧愁?那种荒凉、寂寞、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便油然而生。再如杜甫的《蜀相》三四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其中的“自”有一种不依人意志为转移的事实,一个“空”字,至今多少梦想的破灭,其中的荒凉与寂寞感极为强烈。其次,从冷暖色彩,议论抒情入手。诗词中的色彩选用往往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密切联系。暖色往往给人欢乐愉快,冷色给人冰凉,一般是凄凉悲哀的。如宋祁的《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两句写尽了一派盎然春意,蓬勃生机,流露词人享用大好春光情趣,而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中的一“清”一“白”,给人凄清,最适合表愁苦的悲情。最后,诗言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很多时候在词句中有明显的表露,抓住了这样的语句,就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柳永《西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直抒胸臆,点出主旨。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隐居生活的愿望明白显露。李珣的《南乡子》“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一句,思乡之情,思潮奔涌。
四、疏理意象,体悟意境
首先,疏理古曲诗词常见意象,有助于准确理解诗作内容,如:月亮是思乡代名词,北雁南飞寓思乡怀亲之情,菊花象征坚贞高洁,柳多喻别离,遵多指爱恋思念,梧桐多为凄伤悲凉,燕子双飞反衬离人孤寂。其次,“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一首诗词,诗人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采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创造一种意境,然后表达诗人感情,这才是文章主旨所在,诗歌的意境所在。意境的营造,要求诗人做到意与境偕,心与物共,情思与景物浑然一体,才能够调动读者的情感,引起联想性精神活动。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作者着力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静谧美好的农村生活场景,勾勒出恬淡闲适的意境。再如苏轼《题林西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以登山所见所悟,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朴素的哲理。当然,体味意境的关键在于读者的艺术共鸣。读者必须在心中对诗人在诗歌中的呼唤有所回应,诗人在诗歌中所要说的、所表达的,应该引起读者的强烈的认同和共鸣,这样,他才能体会得到诗歌的意境美。可以说,艺术共鸣是读者进入意境的唯一一把钥匙。因此,教师应想法设立特定情境,比如通过看图片、听音乐、朗诵诗词、讲历史故事、观看影视片断、展示实物、参观古迹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心灵共鸣。
上述四点既是诗词鉴赏的四种基本方式,又是诗词鉴赏展开的四个阶段,在实际鉴赏过程当中,这四个方面虽然存在着彼此交织共同展开的情况,但对于中学生来说,先认真通读全诗以求明了诗意,再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进而串解诗句并仔细分析字词,最后统一综合来看全诗的风格及意境,四者依次展开逐步深入,也不失为一种鉴赏古典诗词的有效办法。
一、巧借诗题,把握内容
大部分古曲诗词,诗题本身往往包含诗作的主要内容,如2006年全国高考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2008年重庆高考题《卜算子·送孟浩然之浙东》,一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诗了。古代诗词内容大致可以分咏物抒怀、托物言志、咏怀古迹、感时伤怀、边塞征战、读禅说理、闲适隐逸、悼亡游仙、赠友送别等等。每类诗作其题目与主题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准确把握诗作类型,有助于快速定位文章的主旨,如杨万里的《三江小渡》、王闿运的《晓上空泠峡》,一看标题,即事感怀。安徽高考题《小孤山》,陶渊明《移居》属典型山水田园诗。
二、细读注释,把握时代背景
命题者为了适度降低诗作的理解难度,常常会在诗作之后附上少量的注释,如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从注释交代看可以推知应属远游思亲之作。而2008年江西高考卷《初入淮河四绝句》,安徽《小孤山》都有明显的注释,交代了写作背景和诗人的心境,这对理解主旨就非常有参考价值了。另外,明晰作者、知人论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只要是知名作者,他的主要创作风格我们是了解的,像李白的清新飘逸、王维的含蓄生动、范仲俺的苍凉悲壮、李商隐的细腻感人、苏轼的雄健豪放、李清照的婉约凄切、辛弃疾的报国忧愤等等,都有助我们把握诗作的内容。
三、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句
诗歌的关键词句,往往是诗歌的“诗眼所在”,最能表达和体现诗人的情感。所以要学会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句,这样才能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首先,从最能显现情感的字眼入手。如李益的《汴河曲》中,诗句后两句“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中一个“愁”字,勾起读者想象,因何而愁?何种忧愁?那种荒凉、寂寞、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便油然而生。再如杜甫的《蜀相》三四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其中的“自”有一种不依人意志为转移的事实,一个“空”字,至今多少梦想的破灭,其中的荒凉与寂寞感极为强烈。其次,从冷暖色彩,议论抒情入手。诗词中的色彩选用往往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密切联系。暖色往往给人欢乐愉快,冷色给人冰凉,一般是凄凉悲哀的。如宋祁的《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两句写尽了一派盎然春意,蓬勃生机,流露词人享用大好春光情趣,而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中的一“清”一“白”,给人凄清,最适合表愁苦的悲情。最后,诗言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很多时候在词句中有明显的表露,抓住了这样的语句,就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柳永《西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直抒胸臆,点出主旨。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隐居生活的愿望明白显露。李珣的《南乡子》“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一句,思乡之情,思潮奔涌。
四、疏理意象,体悟意境
首先,疏理古曲诗词常见意象,有助于准确理解诗作内容,如:月亮是思乡代名词,北雁南飞寓思乡怀亲之情,菊花象征坚贞高洁,柳多喻别离,遵多指爱恋思念,梧桐多为凄伤悲凉,燕子双飞反衬离人孤寂。其次,“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一首诗词,诗人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采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创造一种意境,然后表达诗人感情,这才是文章主旨所在,诗歌的意境所在。意境的营造,要求诗人做到意与境偕,心与物共,情思与景物浑然一体,才能够调动读者的情感,引起联想性精神活动。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作者着力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静谧美好的农村生活场景,勾勒出恬淡闲适的意境。再如苏轼《题林西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以登山所见所悟,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朴素的哲理。当然,体味意境的关键在于读者的艺术共鸣。读者必须在心中对诗人在诗歌中的呼唤有所回应,诗人在诗歌中所要说的、所表达的,应该引起读者的强烈的认同和共鸣,这样,他才能体会得到诗歌的意境美。可以说,艺术共鸣是读者进入意境的唯一一把钥匙。因此,教师应想法设立特定情境,比如通过看图片、听音乐、朗诵诗词、讲历史故事、观看影视片断、展示实物、参观古迹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心灵共鸣。
上述四点既是诗词鉴赏的四种基本方式,又是诗词鉴赏展开的四个阶段,在实际鉴赏过程当中,这四个方面虽然存在着彼此交织共同展开的情况,但对于中学生来说,先认真通读全诗以求明了诗意,再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进而串解诗句并仔细分析字词,最后统一综合来看全诗的风格及意境,四者依次展开逐步深入,也不失为一种鉴赏古典诗词的有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