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潮”

来源 :三农中国·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do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而农业作为基础产业,除了在体制上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外,几乎没有多大改变,农村那一亩三分地无法完全吸纳众多农村劳动力。于是绝大部分青壮年农民兄弟开始大规模、跨地区外出打工。这种潮汐般涌动的潮流被称之为“民工潮”,并逐渐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重大社会现象。
  据《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总数大约2亿人,其中40岁以下的占84%,男性占66.3%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6%,平均年龄为28.6岁。他们大都从事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工作,其中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的仅占13.7%。工资收入普遍较低,每月收入在8013元以下的占72.1%。从以上数据中可以推算出,全国外出务工的农民连同留守在家的妇女、儿童、老人,保守估计也有6亿之多,几近全国人口的一半。这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兄弟大都属于农村中受过教育,而且有一定活动能力的青壮年人群,留在农村的大都是缺乏生产发展能力的妇女、儿童和老人,但是,就是这些农村的青壮年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也只能以超负荷、低保障,获取可怜得低收益。由此可见,用“农村处处是空巢,城市夜夜有人寒”这一句话来形容当前农村和农民工的现状一点儿也不为过。对此笔者不禁想问:为什么在中央连续多年一号文件,出台如此之多的惠农政策,如此重视“三农”问题,这么多农民兄弟为什么还是“心不稳、情不安,背景离乡、飘在城市”呢?的确,这6亿农民兄弟的安居乐业问题很令人担忧,也很值得国人深思!
  
  产生“民工潮”的原因
  
  “民工潮”的涌动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联产承包责任制成功推行后,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得以解决,同时也获得了务农之外的自由支配时间,使其外出打工成为可能;二是农村自联产承包之后经济发展模式几乎没有改变,农业效益一直很低,而改革开放后沿海及城市区域发展较快,劳动力的需求旺盛,虽然给付的工资很低,但是相对于农村几乎贫瘠的收入还是高出许多,这直接推动了“民工潮”的形成。三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都是围绕工业经济发展转,“重工轻农”的现象不言而喻,就算是这几年中央是年年以一号文件重视“三农”问题,支农、扶农政策举不胜举,可地方政府处于政治绩效考核的需要,工业上下足功夫,农业上轻轻应付,众多的普通农民几乎无以关注,一年到头的“三农”工作总是“报告写满,年年空谈”。当然,这更多还是政治绩效考核惹的祸。
  
  “民工潮”带来的问题
  
  1、农村人才大量流失,农村经济发展无以为继。从《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看出,外出打工的都是农村青壮年,都是一些属于头脑比较灵活,有一定创业精神的农民兄弟,他们都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乡土人才,农村中的精英分子。更令人担忧的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兄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一出来就把目标定位在掩饰农村背景、争做城里人的理想“高地”上,这意味着农村人才的彻底流失,农村发展失去了根本动力!事实证明,随着农民兄弟外出打工,农村优秀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村资金通过各种途径大量外流,农业农村不断“失血”,农业、农村对各项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科技等的吸纳能力弱化甚至丧失,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动力,而越是如此,农民就更加需要外出打一些苦涩的零工维持生活,这种恶性循环正在加剧。
  2、留守儿童和随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的教育和心理问题,将严重影响农村下一代健康成长,从而对今后农村经济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当前,农民工的子女要么是留守在家,接受单亲教育或隔代教育,要么就是随着父母在各地漂流。这两种孩子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实际上长期生活在父亲缺位或双亲缺位的家庭中,在缺少父母关爱和监护的情况下,他们完全暴露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从而造成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在随其自然的社会化过程严重扭曲。这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无疑是雪上加霜。而随着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也不见得能有多好,他们因为父母经济收入有限,大多居住在棚屋等条件简陋的地方,生活在城里人的冷漠甚至是歧视的眼光之下,经受相差悬殊的物质环境刺激,接受候鸟式的学校教育。长此以往,一些孩子就慢慢地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埋下仇视他人、仇恨社会的种子。部分健康成长的孩子哪怕学有所成,也都会因无法接受农村现行社会经济环境而不愿回乡创业;那些怀着自卑心理和仇恨社会的孩子如果没能及时予以挽救,那在将来某个不确定的时间,极有可能把这种仇恨思想转化成危害社会的实际行动。
  3、农民工是城市财富的同时也成了城市的负担。这20多年的现实证明,进城的民工的确为城市发展做出了诸如“万喜良”般的巨大贡献。但是,在国有企业改制,大量工人下岗的大环境下,民工的大量无组织涌入城市与城市产业工人大量下岗再就业构成强烈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劳动力过度贬值,导致几近“扭曲”的农民工劳动分配不公平现象成为普遍现象,并持续至今,导致农民工跳楼讨薪、追薪杀人等恶性事件频频爆发,城市社会治安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顽症。同时,民工心理救援、法律救助等问题的不断出现,给城市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搞得农村总像松弛的棉,城市却像绷紧的弦。
  
  解决民工潮的建议
  
  发展农村,安固农心是解决民工潮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民背井离乡其根本是缺乏产业发展技术、缺乏生产发展资金、缺乏政府有效引导、缺乏适应小农生产的合作组织。
  1、培养农村技术人才,奠定农村经济发展基础。首先是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大量培养掌握一项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民,变普通农民为掌握农业发展技术的农村产业工人,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通过培训,培养能在农村和城市实现双向就业的农民,同时组建农村劳动力合作组织,提高这部分外出务工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农村确实富余的农民转变为城市产业工人,实现农村发展和城市建设双赢;第三是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以返乡大学生的蝴蝶效应,引领农村经济发展。
  2、大力推广合作经济发展,开拓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子。纵观欧美或东亚农村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知道:“农民要发展,必须搞合作,农村要发展,必须搞联合”。因此,结合我国小农社会的实际,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广泛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强化合作经济组织的供销合作和资金互助功能,发挥供销的基础脉络作用和金融的核心动力作用。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初步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问题;通过组建股份合作制农场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再联合,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计划化、农村物流现代化生产经营,以规模生产提高农业产业集聚优势,以计划生产规避农业生产市场风险,以现代物流调节农产供应时间规避农产品“井喷”风险,从而有效实现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3、有效实施乡镇综合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切实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目前政府扶持“三农”文件很多,呼声很高,落实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涉农部门太多,政府条块割据由来已久,有效的支农政策和资源经部门分割后很难形成合力,甚至从某种角度上说,这种部门割据的现实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因此,我国应该加快乡镇体制改革步伐,切实整合涉农资源。通过发行“三农扶持凭证”等方式,把目前政府部门拥有的各项涉农资源捆绑委托给第三方组织,利用市场化的、不确定的第三方组织的社会中介身份服务于“三农”。这样即降低了乡镇政府运行成本,减轻农民负担,也能使政府支农资金和资源形成合力,发挥财政资金和政府资源的杠杆撬动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最终实现农民发家致富,安居乐业的目的。这是农村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青年一代,其关系着国家的未来。近年来,农民工群体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主力军,如何更好解决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当前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阐述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认识和研究状况,探讨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认识和教育面临的问题,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生存现状以及造就我国高素质劳动后备军入手,并对改善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问题
期刊
摘 要:三门峡地处河南省西部,是杜仲资源的原產地,也是河南省杜仲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尤其是灵宝杜仲,更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本文就三门峡市杜仲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为三门峡市杜仲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杜仲;三门峡;特色产业;对策  杜仲,又名胶木、思仲、思仙、丝绵皮等,是我国重要的材用、药用、胶用及绿化用优良树种。三门峡地处河南省西部,是杜仲资源的原产地,也是河
期刊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作为乡村文化的一部分,在地区文化与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非遗摆手舞的传承与保护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乡村文化振兴是我国基于主要矛
期刊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立政之本则存乎农”。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再次将“三
期刊
摘 要: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新时代文明实践,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战略之举。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还存在认同感低、自信不足、人才流失、机制不健全等困境,还需要不断总结成功经验进行改革创新。  关键词:文明实践;乡村;文化振兴  一、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和不足  (一)文化认同感低,
期刊
摘 要:在经济贸易及电子商务发展形势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农产品贸易电商实践模式的运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与策略,全面优化提升农产品贸易电商实践效果,备受业内关注。基于此,本文以经贸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为例,介绍了农产品贸易电商实践模式的重要性,分析了农产品贸易电商实践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严格规范实习基地管理等多个角度与方面,探讨了农产品贸易电商实践模式研究。
期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与创新实践的历史见证。河南的非遗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中原地方特色。保护好、传承好非遗对发扬中原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省非遗保护传承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成立了省、市级非遗保护中心,2014年1月1日起实施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
期刊
摘 要:新文科赋予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的内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三环五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混合使用线上线下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践教学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五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转化为设计导向,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和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策略、教学效果的分析,探讨三环五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应用与完善。结果显示,该混合式
期刊
摘 要: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民对粮食需求的增加,粮食需求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发展所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从目前国内的农作物生产结构、耕地数量与面积的整体情况看,社会发展对于粮食的需求还存在供应上的问题。本文从现阶段农作物栽培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技术应用角度与农作物栽培的高产途径分析,旨在通过相关研究成果提升当前农作物的整体栽培质量与产量。  关键词:农作物;栽培;高产;农业技术  粮食
期刊
新华网的一项专题调查显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高居受关注程度的榜首。网民们都期望政府主导新一轮医改,切实改变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  “国务院已经组织力量抓紧制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努力解决好广大群众关心的看病就医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  “这表明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箭在弦上。”全国政协委员王正荣说,这位医卫工作者长期关注着中国的医疗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