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有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我们的学生,天天来学校上课,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求发展,并且是一种持续发展,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熟练、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因而,每一节课教师的脑子里就要想到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一点知识,一些方法,一些启迪,还是一些积累?所以,提倡人文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否定工具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完美。
实践证明,适度的语言文字训练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感的萌发均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一节课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必须明确、适度、集中,既要体现教材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要善于选择、取舍和重组。例《威尼斯的小艇》和《燕子》二文独特的外形描写、《桂林山水》非常富有节奏感的排比句等都应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二、有创新
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用他一生的实践证明了想象力对他的发明创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看来,为人师者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凝练处、空白处、省略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如《小珊迪》一文,小珊迪为诚实与守信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死了,小利比的命运又如何呢?课文没有交代,也无需交代。学生对此却十分关心,我想作者留下空白也许就是希望读者去大胆畅想。再如《小摄影师》一文,高尔基第二次接待小男孩,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在教学中,对于这样的空白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继续续写故事。
2.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更能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我们要充分利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教材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三、捕捉孩子的生活,精选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教师为口语交际课所创设的情境,就可以根椐儿童这一思维特点选择他们的生活情景。比如,小朋友好动、好玩,按现有的生活经济条件,他们几乎每人都有一些玩具,那些玩具往往使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只要老师问一问他们为什么喜欢洋娃娃、金刚人、机器人、汽车、飞机、坦克等玩具,他们就会如数家珍般滔滔不绝。因此,在进行口语课时,我们就请小朋友用礼貌的语言先介绍一下自己最心爱的玩具是什么,再向大家说说这个玩具是怎样玩的、最有趣的是什么。把玩具介绍完后,再向同学们说句感谢或请同学评价、提出建议。这样,孩子们都能乐滋滋地富有童真地展开交流。
四、用心琢磨孩子的好奇心,“包装”情境
孩子的好奇心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认真琢磨孩子的好奇特点,引用到口语交际训练课上,从而有效地激活儿童说话的欲望和表现的欲望。
所谓“包装”情境,就是为了使口语交际训练有效进行,在创设某个情境时,特别是把那些虚设的情境带进课堂时,老师有所选择地拿来(或制作)一些“道具”增添场面氛围,使孩子的兴趣保持一定的持续性,牢记自己在交流或者交际中的角色地位,通过那些“道具”发生作用,把交际的场面包装得形象化,使课堂有真实感。
例如,在进行《介绍动物》的口语交际训练时,制作一些小朋友喜欢的动物头饰,让他们戴上头饰投入角色进行自我介绍,其效果特别好。又如,在进行《接待》这一口语交际训练时,在讲台分别摆上一个保温瓶、一个茶壶和几个茶杯,营造出一点“家”的场面,孩子们在“接待客人”的交际中就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许多教育者研究证明,孩子的语言充满了纯真和稚气,在他们的语言世界里找不到半点虚假,也没有一丝的怯意。在语言交流中,他们是人类最勇敢的群体,只要他们想说,就没有不敢说的话。由此看来,在对低年级进行口语交际过程中,教师不必考虑学生“不敢说”,而是要寻找如何使学生有“想说”的欲望。我们通过参与省级口语交际课题研究和实践,也充分体会到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只要学生产生了想说的欲望,他们的语言就像打开了闸门的溪流源源不断。那么,在进行口语交际课时,如何使学生最容易产生想说的欲望呢?我们做过尝试,确实取得了成功。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我们的学生,天天来学校上课,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求发展,并且是一种持续发展,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熟练、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因而,每一节课教师的脑子里就要想到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一点知识,一些方法,一些启迪,还是一些积累?所以,提倡人文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否定工具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完美。
实践证明,适度的语言文字训练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感的萌发均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一节课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必须明确、适度、集中,既要体现教材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要善于选择、取舍和重组。例《威尼斯的小艇》和《燕子》二文独特的外形描写、《桂林山水》非常富有节奏感的排比句等都应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二、有创新
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用他一生的实践证明了想象力对他的发明创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看来,为人师者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凝练处、空白处、省略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如《小珊迪》一文,小珊迪为诚实与守信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死了,小利比的命运又如何呢?课文没有交代,也无需交代。学生对此却十分关心,我想作者留下空白也许就是希望读者去大胆畅想。再如《小摄影师》一文,高尔基第二次接待小男孩,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在教学中,对于这样的空白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继续续写故事。
2.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更能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我们要充分利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教材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三、捕捉孩子的生活,精选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教师为口语交际课所创设的情境,就可以根椐儿童这一思维特点选择他们的生活情景。比如,小朋友好动、好玩,按现有的生活经济条件,他们几乎每人都有一些玩具,那些玩具往往使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只要老师问一问他们为什么喜欢洋娃娃、金刚人、机器人、汽车、飞机、坦克等玩具,他们就会如数家珍般滔滔不绝。因此,在进行口语课时,我们就请小朋友用礼貌的语言先介绍一下自己最心爱的玩具是什么,再向大家说说这个玩具是怎样玩的、最有趣的是什么。把玩具介绍完后,再向同学们说句感谢或请同学评价、提出建议。这样,孩子们都能乐滋滋地富有童真地展开交流。
四、用心琢磨孩子的好奇心,“包装”情境
孩子的好奇心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认真琢磨孩子的好奇特点,引用到口语交际训练课上,从而有效地激活儿童说话的欲望和表现的欲望。
所谓“包装”情境,就是为了使口语交际训练有效进行,在创设某个情境时,特别是把那些虚设的情境带进课堂时,老师有所选择地拿来(或制作)一些“道具”增添场面氛围,使孩子的兴趣保持一定的持续性,牢记自己在交流或者交际中的角色地位,通过那些“道具”发生作用,把交际的场面包装得形象化,使课堂有真实感。
例如,在进行《介绍动物》的口语交际训练时,制作一些小朋友喜欢的动物头饰,让他们戴上头饰投入角色进行自我介绍,其效果特别好。又如,在进行《接待》这一口语交际训练时,在讲台分别摆上一个保温瓶、一个茶壶和几个茶杯,营造出一点“家”的场面,孩子们在“接待客人”的交际中就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许多教育者研究证明,孩子的语言充满了纯真和稚气,在他们的语言世界里找不到半点虚假,也没有一丝的怯意。在语言交流中,他们是人类最勇敢的群体,只要他们想说,就没有不敢说的话。由此看来,在对低年级进行口语交际过程中,教师不必考虑学生“不敢说”,而是要寻找如何使学生有“想说”的欲望。我们通过参与省级口语交际课题研究和实践,也充分体会到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只要学生产生了想说的欲望,他们的语言就像打开了闸门的溪流源源不断。那么,在进行口语交际课时,如何使学生最容易产生想说的欲望呢?我们做过尝试,确实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