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西部生态城,立足当地良好的资源禀赋,集中精力做好生态的加法、
市场的加法、文化的加法与社会和谐的加法,建设生态文明高地。
于苏州西部生态城而言,每一道加法题都不是简单的融合,靠的是创新思维
青山连绵成片,万顷太湖碧波浩渺,置身于花海仙境,宛如世外桃源……这里是苏州西部生态城,有人说,这是“苏州最后一片净土”。
2011年苏州西部生态城正式挂牌成立。作为苏州市唯一以“生态”命名、全面致力于生态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区域,灵韵素雅的苏绣文化在这里起源,真山真水书写的生态传奇在这里上演。
6月24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一行来到苏州高新区调研农村经济工作。
韩俊表示,今天再次到苏州高新区调研,一路看下来,从湖滨景观休憩步道到房车露营基地、杵山生态公园再到西京湾农场,发现之前很多准备实施的项目已经从方案变成了现实。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手笔很大,西部的生态建设水平总体很高。我们在全国各地调研了很多地方,能达到高新区太湖沿线这样高水平的地方不多,总的可以用“精致、洋气、大气”来概括。
站在新盛茶园的露台上,遥望太湖。烟雨中,这里是水天一色,美不胜收。
“太湖的取水口就在前面。”顺着孙正超指向的远方,有一座水塔近在眼前。“太湖是苏州的母亲河”“守住生态红线”,这些口号在这里是现实。
孙正超供职于苏州西部生态城发展有限公司。他正在用脚步丈量着这座新城的变化。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然而,划定生态红线,并不意味着停滞落后、拒绝发展,而是为了涵养生态资源,增强发展后劲,实现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构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并进的生态文明高地。
这也考验着政府的智慧。
“我们要用实践去探索,在距离工业文明与城市文明高度发达的苏州主城区仅数十公里的地方,如何丰富生态文明的内涵,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地。”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宋长宝透露,这些年,西部生态城认真做好“四道”加法题。
2009年启动以来,苏州西部生态城做生态的加法,优化生态空间,保护生态资源,创新生态制度;做市场的加法,探索适合生态保护区发展的休闲度假产业和现代农业,保护性利用生态资源;做文化的加法,实现镇湖刺绣文化、太湖水文化、江南农耕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完美结合;做社会和谐的加法,创新拆迁安置制度设计,让当地百姓共享发展红利,创下动迁2000余户“零上访”的纪录。
如何做好这四道加法题,对于苏州西部生态城来说,是要求、是鞭策,更是考验、是挑战。
为集中精力抓好生态建设这一重心,苏州高新区对生态城不进行GDP和财政收入考核,主要考核生态和民生建设等方面。在西部生态城内部,“为了激发基层保护生态的积极性,着重增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安全生产、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生态文明指标的考核权重。”西部生态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赵树生说。
2015年,西部生态城获批成为苏州首家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跻身江苏省仅有的四家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行列,是苏州乃至江苏的生态高地。
夕阳西下,行走在太湖栈道上,此时的苏州西部生态城,一幅绝美的“山水绣”跃然“锦”上。
作为苏绣的故里,镇湖自古以来“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习针巧”。而今,这里仍拥有8000绣娘,累计拥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及名人19名、区级以上非遗传承人26名。
采访绣娘姚惠芬的时候,这位大师级绣娘和记者们聊的不是家族的传承故事,更多的是知识产权的保护,苏绣的创新。姚惠芬说,近年来,镇湖绣娘一方面自己探索原创素材,一方面在镇湖街道和镇湖刺绣协会的帮助下与本土书画家对接,大大降低了出现版权纠纷的风险。
创新是最好的传承。但继承与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姚建萍用了近三十个春夏秋冬顿悟。2015年苏绣艺术大师姚建萍的作品《丝绸之路——满载而归》被全国顶级艺术展馆——中国美术馆正式收藏,这是中国刺绣界的第一次,也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第一次。
推进刺绣艺术创新升级,苏州西部生态城可谓是不遗余力。至2015年,镇湖已连续举办八届中国刺绣艺术文化节。当年,镇湖绣品年产值已达14.6亿元。目前,镇湖正在着力推动以质量认证中心、价格发布中心、技术创新和研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对外交流中心构成的“五大中心”建设,和国内外知名专家、院校和行业精英一道,共同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以此拔高刺绣产业的层次。
“生态和文化是互利共生的,没有文化的生态就没有灵魂,没有生态的文化就缺乏生命力。”这是苏州西部生态城的共识。
未来,西部生态城还计划建设一批文化主题特色小镇,如汇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造非遗小镇;以生态低碳为主题,打造绿色生态小镇等。这些赋以文化内涵的小镇,无疑会成为苏州和太湖地区的新“文化名片”。
于苏州西部生态城而言,每一道加法题都不是简单的融合,靠的是创新思维。如何做好社会和谐这道“加法”题,是摆在政府面前最重要的课题。
划定生态红线,建设生态城,需要调整原本不合理的生产生活布局,建设更加生态环保的生产格局和生活方式。随之就会产生拆迁工作。而拆迁工作往往又容易产生矛盾纠纷,考验地方执政者的执政水平。值得一提的是,两年来,西部生态城建设动迁两千多户,没有发生一起因拆迁不公平进京、赴宁上访事件。
“车前有湖,车后有山,车外是绵绵细雨。”此时的景致是刘明祥所向往的诗和远方。
刘明祥是一名医生,忙碌的工作让他难免压抑,旅行成为他排解坏情绪的出口。自嘲另类的他买一辆房车,去远方成为他对生活的另一种追求。
苏州西部生态城已建成的太湖一号房车露营公园实现了刘明祥的愿望。在湖边人很少,生活很慢。
刘明祥也是苏州西部生态城的目标人群。这里的景点带给大家的是生活体验。
“如果说苏州是上海的后花园,那么西部生态城就是苏州的后花园。我们不会走规模化道路,我们的定位应该是面向长三角地区、小规模的家庭。”宋长宝坦言,注重生活体验的休闲度假应该是精致的,理应也是有品质的。
25公里西太湖岸线更是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蕴涵着湿地环境、滨湖生态、吴地文化等优质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苏州西部生态城已建成的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新盛茶园、杵山生态公园、太湖房车露营基地、西京湾农场,和正在建设的大小贡山岛、裸心泊等,就像是太湖沿岸的一颗颗珍珠,散发着“太湖美”的独特魅力。
“其实,苏州西部生态城到处都可以是景点。”宋长宝称,在保护自然山水、居民生活原真性的基础上,西部生态城从一开始就是作为景区来打造与经营,真正把游客当成市民,让他们愿意来,留得下。
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苏州西部生态城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探索,也正是中国旅游业从“景点旅游”转向“全域旅游”的一个新典范。
市场的加法、文化的加法与社会和谐的加法,建设生态文明高地。
于苏州西部生态城而言,每一道加法题都不是简单的融合,靠的是创新思维
青山连绵成片,万顷太湖碧波浩渺,置身于花海仙境,宛如世外桃源……这里是苏州西部生态城,有人说,这是“苏州最后一片净土”。
2011年苏州西部生态城正式挂牌成立。作为苏州市唯一以“生态”命名、全面致力于生态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区域,灵韵素雅的苏绣文化在这里起源,真山真水书写的生态传奇在这里上演。
“四道加法”绘新图
6月24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一行来到苏州高新区调研农村经济工作。
韩俊表示,今天再次到苏州高新区调研,一路看下来,从湖滨景观休憩步道到房车露营基地、杵山生态公园再到西京湾农场,发现之前很多准备实施的项目已经从方案变成了现实。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手笔很大,西部的生态建设水平总体很高。我们在全国各地调研了很多地方,能达到高新区太湖沿线这样高水平的地方不多,总的可以用“精致、洋气、大气”来概括。
站在新盛茶园的露台上,遥望太湖。烟雨中,这里是水天一色,美不胜收。
“太湖的取水口就在前面。”顺着孙正超指向的远方,有一座水塔近在眼前。“太湖是苏州的母亲河”“守住生态红线”,这些口号在这里是现实。
孙正超供职于苏州西部生态城发展有限公司。他正在用脚步丈量着这座新城的变化。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然而,划定生态红线,并不意味着停滞落后、拒绝发展,而是为了涵养生态资源,增强发展后劲,实现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构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并进的生态文明高地。
这也考验着政府的智慧。
“我们要用实践去探索,在距离工业文明与城市文明高度发达的苏州主城区仅数十公里的地方,如何丰富生态文明的内涵,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地。”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宋长宝透露,这些年,西部生态城认真做好“四道”加法题。
2009年启动以来,苏州西部生态城做生态的加法,优化生态空间,保护生态资源,创新生态制度;做市场的加法,探索适合生态保护区发展的休闲度假产业和现代农业,保护性利用生态资源;做文化的加法,实现镇湖刺绣文化、太湖水文化、江南农耕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完美结合;做社会和谐的加法,创新拆迁安置制度设计,让当地百姓共享发展红利,创下动迁2000余户“零上访”的纪录。
如何做好这四道加法题,对于苏州西部生态城来说,是要求、是鞭策,更是考验、是挑战。
为集中精力抓好生态建设这一重心,苏州高新区对生态城不进行GDP和财政收入考核,主要考核生态和民生建设等方面。在西部生态城内部,“为了激发基层保护生态的积极性,着重增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安全生产、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生态文明指标的考核权重。”西部生态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赵树生说。
2015年,西部生态城获批成为苏州首家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跻身江苏省仅有的四家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行列,是苏州乃至江苏的生态高地。
“变中求进”绣新篇
夕阳西下,行走在太湖栈道上,此时的苏州西部生态城,一幅绝美的“山水绣”跃然“锦”上。
作为苏绣的故里,镇湖自古以来“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习针巧”。而今,这里仍拥有8000绣娘,累计拥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及名人19名、区级以上非遗传承人26名。
采访绣娘姚惠芬的时候,这位大师级绣娘和记者们聊的不是家族的传承故事,更多的是知识产权的保护,苏绣的创新。姚惠芬说,近年来,镇湖绣娘一方面自己探索原创素材,一方面在镇湖街道和镇湖刺绣协会的帮助下与本土书画家对接,大大降低了出现版权纠纷的风险。
创新是最好的传承。但继承与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姚建萍用了近三十个春夏秋冬顿悟。2015年苏绣艺术大师姚建萍的作品《丝绸之路——满载而归》被全国顶级艺术展馆——中国美术馆正式收藏,这是中国刺绣界的第一次,也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第一次。
推进刺绣艺术创新升级,苏州西部生态城可谓是不遗余力。至2015年,镇湖已连续举办八届中国刺绣艺术文化节。当年,镇湖绣品年产值已达14.6亿元。目前,镇湖正在着力推动以质量认证中心、价格发布中心、技术创新和研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对外交流中心构成的“五大中心”建设,和国内外知名专家、院校和行业精英一道,共同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以此拔高刺绣产业的层次。
“生态和文化是互利共生的,没有文化的生态就没有灵魂,没有生态的文化就缺乏生命力。”这是苏州西部生态城的共识。
未来,西部生态城还计划建设一批文化主题特色小镇,如汇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造非遗小镇;以生态低碳为主题,打造绿色生态小镇等。这些赋以文化内涵的小镇,无疑会成为苏州和太湖地区的新“文化名片”。
于苏州西部生态城而言,每一道加法题都不是简单的融合,靠的是创新思维。如何做好社会和谐这道“加法”题,是摆在政府面前最重要的课题。
划定生态红线,建设生态城,需要调整原本不合理的生产生活布局,建设更加生态环保的生产格局和生活方式。随之就会产生拆迁工作。而拆迁工作往往又容易产生矛盾纠纷,考验地方执政者的执政水平。值得一提的是,两年来,西部生态城建设动迁两千多户,没有发生一起因拆迁不公平进京、赴宁上访事件。
“全域旅游”探新路
“车前有湖,车后有山,车外是绵绵细雨。”此时的景致是刘明祥所向往的诗和远方。
刘明祥是一名医生,忙碌的工作让他难免压抑,旅行成为他排解坏情绪的出口。自嘲另类的他买一辆房车,去远方成为他对生活的另一种追求。
苏州西部生态城已建成的太湖一号房车露营公园实现了刘明祥的愿望。在湖边人很少,生活很慢。
刘明祥也是苏州西部生态城的目标人群。这里的景点带给大家的是生活体验。
“如果说苏州是上海的后花园,那么西部生态城就是苏州的后花园。我们不会走规模化道路,我们的定位应该是面向长三角地区、小规模的家庭。”宋长宝坦言,注重生活体验的休闲度假应该是精致的,理应也是有品质的。
25公里西太湖岸线更是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蕴涵着湿地环境、滨湖生态、吴地文化等优质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苏州西部生态城已建成的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新盛茶园、杵山生态公园、太湖房车露营基地、西京湾农场,和正在建设的大小贡山岛、裸心泊等,就像是太湖沿岸的一颗颗珍珠,散发着“太湖美”的独特魅力。
“其实,苏州西部生态城到处都可以是景点。”宋长宝称,在保护自然山水、居民生活原真性的基础上,西部生态城从一开始就是作为景区来打造与经营,真正把游客当成市民,让他们愿意来,留得下。
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苏州西部生态城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探索,也正是中国旅游业从“景点旅游”转向“全域旅游”的一个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