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择业的逆向思维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n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由2003年的212万人到2004年280万人,由2005年的338万再到2006年的413万人,四年中毕业人数增加近一倍,平均每年递增达25%,这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无疑是极具压力和挑战的。因此,客观分析就业形势,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的当务之急,那么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让他们少走弯路,选择一份能够发挥自己才干的工作呢?“反弹琵琶”逆向的择业思维,不失为一条有效的择业途径。
  
  一、莫怕“人往低处走”
  
  古往今来,“人往高处走”已成为激励人们奋发进取,成就事业的一种客观事实。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往高处走”也不失为人们求职择业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按照这一常规,对求职择业者来说,如果能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实现“人往高处走”的愿望再好不过,但现实并非如此。在高处供职,风险大,压力大,是不允许有半点的闪失,一旦在高处发挥不出来作用,或者是被淘汰下来,还不如在低处默默无闻的做点儿踏踏实实的事业充实,以免耽误了大好时光。辩证地看,高处与低处是相对而言的。因此,作为一名理智的求职择业者就要具备“人往低处走”的精神。选择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发挥才干,甘愿根植“低处”锻炼成长,从拼搏的低处走向高处,又何尝不可呢!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已由精英时代进入到大众化的阶段,从整体意义上讲这有利于提高人们受教育比例,提高人们的素质,但以个人意义上说,无疑是充满了竞争与挑战。最近几年,我国每年都有一大批优秀的有志之士纷纷奔往西藏、新疆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形成了一股“人往低处走”的择业热。从表面看,这些人往低处走的举动令人难以理解。其实不然,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们对实现人生价值观念的转变,“人往低处走”正可以充分实现人生价值。求职择业者勇往“低处走”的具体行动也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
  
  二、先就业,后择业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实行毕业分配,虽然许多人前途无忧,但我们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那就是对于毕业生自身来说不一定有用武之地,发展空间狭窄,个人发展前途受到阻碍;而从整体来讲,国家各个工作岗位的人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效率较低,使国家的各项发展都受到很大影响。过去,学生分配采用“一次分配定终生”,很少有二次选择的机会,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满了竞争和挑战,市场导向的就业制度为大学生提供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当前我国的就业理念已由传统的毕业分配转向今天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职业选择也由一成不变性转向多变灵活性。
  每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经历,我们都无法去验证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是对是错,也不会知道究竟走哪条路究竟才是合适,所以更多的经历才是我们寻求到自身价值的方法之一。对于每一个求职者来说,从理想到现实都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就业,后择业。每一次的工作,都会积累宝贵的经验,这对于再次择业及今后成功铺垫下一块牢固的基石。在当时不被看好的工作和单位,也并非是不可以改变的。
  因此,从实际出发,面对现实,不挑三拣四,把握容易寻找的就业机会,待时机成熟再来个“鲤鱼跳龙门”,这样的骑驴找马总比“心比天高”的消极坐等要明智的多。
  
  三、创业——就业的高级形式
  
  创业,对于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来讲,意味着更多的艰难与阻力。对于这个群体来讲,他们没有太多丰富的经验,没有密而结实的人际关系网,没有雄厚的资本和金钱。然而,这些都不是阻碍毕业生创业的最大理由,他们也许是最具创业实力的群体。十几年的教育,使大学毕业生们极具有理性的思维,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与其给别人打工还不如给自己当老板,创业是就业的一种高级形式,只有极具勇气、胆识和智慧的人才会走这一条路并取得成功。
  因此,虽然面对的阻力很大,可是创业作为自己一生的职业,用自己一生的智慧和思维去经营,相信一定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创业的思维者不仅解决了自己就业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社会的问题,创业的人越多,就越能够给其他人提供就业的机会。近年来,国家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就无疑给大学生莫大的支持。
  
  四、跳槽是一种自我展示
  
  按传统思想观念,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就意味着一辈子拥有了“铁饭碗”,而今且不说这样的工作岗位少而又少,面对市场经济的多元化,“铁饭碗”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跳槽”追求的是生活的变化,在变化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当今世界,勇于跳槽的人确实需要勇气,需要具有特殊的能力。在关键时机,离开没有前途的公司,这样能够避免由于公司破产裁员导致的失业,这是积极主动的变换工作。或者对更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职位,不要瞻前顾后,不要误以为跳槽意味着对过去的否定和结束,要把它看作一个新的起点,积极处理好新旧职场的各种关系,提炼出积极有用的东西,有利于今后的发展。对于薪水高、待遇好的公司,许多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一旦幸运之神垂青于你,送来了良好的机遇,又何乐而不为。况且这样一个待遇好的公司能吸收你,也是经过千挑万选,证明了你是出色的。
  
  五、近水楼台“别”得月
  
  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毕业生就业总爱托关系,找熟人,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亲戚朋友,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其实,这样的方式并不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享受着家长为其安排好的工作,没有任何找工作的经历,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不能不说是人生一大遗憾。凭着关系找到了工作,如果那个岗位不适合自己,事事都做拙手,工作业绩自然不会突出,即使你做得非常出色,也避免不了同事的等级观念,经常笼罩在这种氛围下,心情和工作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去寻找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作未免不是上策。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革命进程,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蓬勃发展。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保障。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以往是不同的。2005年4月,第一届中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上,与会者一致认为,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专业人才、信息技术的应用人才、信息化管理人才、信息化普及教育人才是信息化社会最急需的四种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为了适应信息管理研究的发展的需要,适应
期刊
一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必要性    在多媒体教学中,明确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在多媒体教学中也是如此。曾经有人说过,如果当今世界有计算机不能取代的职业,毫无疑问教师就是其中之一。多媒体不管其技术发展到如何高级的地步,也无法取代人类的富含情感的优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宗旨和职能,决定了其目的不同于一般学科教学中的专业知识传授和素质能力培养,而是重在育人
期刊
一 “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本文中简称为“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要求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
期刊
创新能力是人人具备的一种心理品质,它蕴藏在我们心底,需要我们不断地发掘。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决定着我国科技发展的未来。因此,实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但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而且也是我们从事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电子类专业的特点和我校现有的条件,我们抽出了建立校内创新教育基地的设想,其目的就是为我校电子类大学生提供一个创新实践的平台。
期刊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同时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传统遗传学实验教学中“依葫芦画瓢”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主”的前提下,培养他们的科学思考、勇于创新与独立探究的综合素质才是当今遗传学实验教学的目标所在。然而,挖掘与激发学生
期刊
教师队伍建设一向被视为学校建设的关键因素,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学校办学实力和教学水平的根本决定因素。教师绩效评价作为人才引进、教师岗位聘任、教师年度考评等各个环节中重要的依据和手段,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导、监督和激励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教师绩效评价工作,对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教师绩效评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
期刊
教育券理论是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于1955年在其《经济学和公共利益》一文中首次提出。弗里德曼提出的教育券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在美国一些地方进行试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一些州市正式实施,迄今已有三个州和一个城市推行了教育券政策。[1]教育券在美国的实践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其经验和做法已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如哥伦比亚、智
期刊
一、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简介    20世纪初,在美国大学里,由于由院外人士组成的董事会(或理事会)掌握着学校的财经大权,所以学校董事会在管理学校方面享有很大权利。有文献记载,当时“侵害学术自由的消息甚至成为全国报纸的头条新闻。”“当教师在信仰和政治观点上与董事会不一致时,就极容易出现自由发表意见的学者频频遭解雇的事件。”尽管教授是大学的学术精英,但他们的职业安全也难免屡遭威胁。  190
期刊
当前,教育理论脱离、分离甚至背离教育实践,低水平重复教育研究工作,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问题。乏力无味、抽象空洞的教育理论随处可见,新理论所抨击的种种现象,所揭露的种种不合理的教育现实依然存在,教育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教育与实践如此关联,除却理论与实践本身固有的特性外,更多的是由于教育理论的研究范式和研究对象的偏离,以及研究中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差异所引起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
期刊
不可否认,自由永远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超越有限和必然,走向无限和自由的历史。作为一位时刻忧虑着人类命运的哲学家,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也成为了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和精髓,在马克思看来,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成为了马克思哲学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本文试图以马克思对自由及其实现条件的探索为主线,勾勒出马克思自由理论的逻辑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