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混凝土结构是工业民用建筑、交通基础建设中最常用的形式,在施工过程中,常常由于施工原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控制不利等原因,出现各种不同种类的裂缝,严重影响到结构的使用安全。本文结合施工实际,论述了裂缝的种类,对混凝土结构施工中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原材料控制、浇筑工艺控制、养护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裂缝的发生,以保证结构的耐久性和使用功能。
关键词:混凝土 施工 裂缝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2(c)-0070-02
目前,我国工业民用建设及交通基础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混凝土结构得了普遍应用。但是,由于混凝土是一种非均质性材料,施工中因为工艺控制不利,经常会出现各种不同形式的裂缝,裂缝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有时甚至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安全。裂缝是摆在工程技术人员面前,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特点及其危害
混凝土结构内出现的裂缝按照深度的不同,分为贯穿裂缝、深层裂缝及表面裂缝三种。贯穿裂缝是由混凝土表面裂缝发展为深层裂缝,最终形成贯穿裂缝。它切断了结构的断面,破坏了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其危害是比较严重的;而深层裂缝部分地切断了结构断面,也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表面裂缝一般较浅,危害性较小,但也会因裂缝的外因而继续发展,从而形成深层裂缝或贯通裂缝而造成较大的危害。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危害主要有:(1)影响建筑结构物的功能。有防渗要求的结构物会因渗水而影响使用。由于水的渗透会增大处理费用,提高了施工成本。(2)降低了结构物的承载性能。由于裂缝的存在,使结构物的强度、刚度均不同程度地降低,影响结构物的承载性能。(3)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使结构物过早破坏,降低了使用寿命。一方面,由于裂缝的存在,在水的作用下,构件内的钢筋易受到锈蚀;另一方面在渗水浸润的作用下,结构物会产生“碱-集料反应”,导致混凝土膨胀开裂与破坏,使混凝土的强度降低,进而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使构件不能达到设计预期使用寿命。
2 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结构裂缝形成的原因
施工中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种:沉淀裂缝、塑性收缩裂缝、温度裂缝、干缩裂缝。
2.1 沉淀裂缝
混凝土在浇筑、振动捣实和抹面以后仍有一个沉淀密实的过程,此时,内部水化热开始产生,出现泌水现象,部分较大骨料下沉。在此期间塑性混凝土局部受到约束,这种约束作用导致在约束部位产生孔隙或裂缝。例如在钢筋上方产生沿着钢筋方向的裂缝,在钢筋下方产生孔隙。尤其在钢筋直径较粗,砼坍落度过大和保护层变薄时更容易发生裂缝。另外捣实不足,抹面不到位也会使沉淀裂缝增加。
2.2 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裂缝通常发生在新浇筑的混凝土表面。当施工环境在湿度低、温度高和风的作用下,混凝土表面水分迅速损失时,就会产生塑性收缩裂缝。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混凝土终凝以前发生,且在养护开始以前。
当新浇筑的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速度大于泌水补给速度时,混凝土表面产生收缩,表面变得干稠凝固,塑性混凝土内产生拉应力,导致混凝土表面生成浅短的不规则裂缝。
2.3 温度裂缝
温度是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的水泥水化热是引起裂缝的重要因素。新浇筑的大体积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水化热,混凝土内部温度急剧升高。由于混凝土导热不良,散热较小,形成内部热量积聚。使内部温度大大高于表面温度。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是水化热的绝热温度、浇筑温度和结构物的散热温度等各种温度的叠加,而温度应力则是由内外温差变形造成的,温度愈大,温度应力也愈大。在内外温差的作用下,使混凝土结构内部积聚热量而膨胀,产生压应力;而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当表面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升温阶段的混凝土表面裂缝较小。随着水泥水化反应的结束及混凝土的不断散热,混凝土由升温阶段过渡到降温阶段。降温阶段的混凝土内部热量散失缓慢,温度远高于表面温度,如果混凝土外表温度降温过快,会在表面产生温缩裂缝,甚至发展成贯穿裂缝,对结构的抗渗性、整体性、耐久性乃至承载力十分不利。
2.4 干缩裂缝
混凝土中约20%的水分是水泥硬化所必需的,而约80%的水分要蒸发,多余水分的蒸发会引起混凝土体积的收缩,即混凝土收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内部水蒸发引起的。湿度的改变引起体积变化是混凝土的一种性质,水泥石损失水分引起干缩,如果收缩时没有约束,混凝土内外不会产生裂缝,在收缩的同时如果存在约束会引起拉应力,拉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裂缝能够在较小的应力作用下扩展延伸。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混凝土的差异收缩就会引起拉应力,在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下,表面混凝土的较大收缩引起了裂缝,随着时间的推移,裂缝向着混凝土内部伸展。
以上这4种原因,有时单独存在,有时相互叠加,造成混凝土构件不同类型、不同深度的裂缝,影响着结构的使用功能与寿命。
3 混凝土結构裂缝的施工控制
为避免和防止混凝土的裂缝,在施工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加以控制。
3.1 优化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精选原材料
(1)宜选用低水化热和凝结时间长的水泥品种。大体积混凝土宜选用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量。
(2)采用连续级配,强度高,表面洁净的粗集料。必要时,应对集料进行充分的水洗,去掉石料中的粉尘、泥土,以增强骨料与水泥的粘结力。
(3)掺加高效减水剂,增加和易性,降低水灰比,减少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以减少混凝土的沉淀裂缝和收缩裂缝。对于较大体积的混凝土结构应掺入粉煤灰,用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减少混凝土硬结过程中的内热膨胀。 (4)对有抗裂要求,收缩比较大的构件,掺加5%~8%(水泥剂量)的微膨胀剂,制成补偿收缩混凝土。使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产生微量膨胀,以抵销混凝土的收缩。
3.2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控制好混凝土的分层、分块浇筑及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大体积混凝土构件要确定好分层、分块浇筑顺序。同时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冬季最低不低于5℃)。夏季施工时,应对集料进行遮阳覆盖,降低原材料温度,采取冷水拌合混凝土。浇筑时选择夜间低温或阴天时施工。夏季入模温度不宜高于28℃。通过以上措施,使水泥水比热延缓发生,避免叠加产生峰值,降低内部膨胀,外部收缩引起的裂缝。
(2)对浇筑后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采取“内降外保”的原则。对混凝土内部采取设置冷却水管通循环水冷却,对混凝土外部采取覆盖蓄热或蓄水保温等措施。使其内部最高温度不大于75℃,内外温差不大于25℃,以避免混凝土内热膨胀与温差引起的裂缝。
(3)加强振捣,改善混凝土内部的密实性。对表层容易出现收缩裂缝的混凝土构件,除了加强振捣外,还要在混凝土终凝前,对表层进行二次捣振,以充分消除混凝土因塑性收缩、泌水引起的表层疏松和裂缝,以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抗裂性能。
(4)加强养护,延缓构件拆模时间。混凝土施工完毕,应及时覆盖保温保湿养生。在蒸发量较大的季节浇筑时,当蒸发面较大,水泥初凝时,应向混凝土表面喷洒雾状水养护,以减少混凝土的干缩、收缩裂缝。正常养护时,应确保混凝土处于完全覆盖潮湿状态。拆除模板时,应尽量延迟,以消除构件中内外温差,防止因构件内水化热尚未散失,构件温度尚未降低到合适温度就拆模,造成混凝土构件表面温度降低过快,受到“冷击”而产生裂缝。尤其在冬季施工更要加强注意。
4 结语
混凝土是建筑构件中的主要受力承载部分,它的施工完美与否直接关系到结构的使用功能和寿命。而裂缝是导致构件使用功能和寿命降低的重要原因。为减少、降低裂缝的危害,施工中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技术标准进行施工,以提高结构物的安全性、耐久性,保障功能无损,最大化的提高其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JTG/TF 50-2011,公路橋涵施工技术规范实施手册[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 刘秉京.混凝土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3] 冯浩,朱清江.混凝土外加剂工程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混凝土 施工 裂缝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2(c)-0070-02
目前,我国工业民用建设及交通基础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混凝土结构得了普遍应用。但是,由于混凝土是一种非均质性材料,施工中因为工艺控制不利,经常会出现各种不同形式的裂缝,裂缝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有时甚至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安全。裂缝是摆在工程技术人员面前,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特点及其危害
混凝土结构内出现的裂缝按照深度的不同,分为贯穿裂缝、深层裂缝及表面裂缝三种。贯穿裂缝是由混凝土表面裂缝发展为深层裂缝,最终形成贯穿裂缝。它切断了结构的断面,破坏了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其危害是比较严重的;而深层裂缝部分地切断了结构断面,也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表面裂缝一般较浅,危害性较小,但也会因裂缝的外因而继续发展,从而形成深层裂缝或贯通裂缝而造成较大的危害。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危害主要有:(1)影响建筑结构物的功能。有防渗要求的结构物会因渗水而影响使用。由于水的渗透会增大处理费用,提高了施工成本。(2)降低了结构物的承载性能。由于裂缝的存在,使结构物的强度、刚度均不同程度地降低,影响结构物的承载性能。(3)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使结构物过早破坏,降低了使用寿命。一方面,由于裂缝的存在,在水的作用下,构件内的钢筋易受到锈蚀;另一方面在渗水浸润的作用下,结构物会产生“碱-集料反应”,导致混凝土膨胀开裂与破坏,使混凝土的强度降低,进而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使构件不能达到设计预期使用寿命。
2 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结构裂缝形成的原因
施工中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种:沉淀裂缝、塑性收缩裂缝、温度裂缝、干缩裂缝。
2.1 沉淀裂缝
混凝土在浇筑、振动捣实和抹面以后仍有一个沉淀密实的过程,此时,内部水化热开始产生,出现泌水现象,部分较大骨料下沉。在此期间塑性混凝土局部受到约束,这种约束作用导致在约束部位产生孔隙或裂缝。例如在钢筋上方产生沿着钢筋方向的裂缝,在钢筋下方产生孔隙。尤其在钢筋直径较粗,砼坍落度过大和保护层变薄时更容易发生裂缝。另外捣实不足,抹面不到位也会使沉淀裂缝增加。
2.2 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裂缝通常发生在新浇筑的混凝土表面。当施工环境在湿度低、温度高和风的作用下,混凝土表面水分迅速损失时,就会产生塑性收缩裂缝。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混凝土终凝以前发生,且在养护开始以前。
当新浇筑的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速度大于泌水补给速度时,混凝土表面产生收缩,表面变得干稠凝固,塑性混凝土内产生拉应力,导致混凝土表面生成浅短的不规则裂缝。
2.3 温度裂缝
温度是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的水泥水化热是引起裂缝的重要因素。新浇筑的大体积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水化热,混凝土内部温度急剧升高。由于混凝土导热不良,散热较小,形成内部热量积聚。使内部温度大大高于表面温度。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是水化热的绝热温度、浇筑温度和结构物的散热温度等各种温度的叠加,而温度应力则是由内外温差变形造成的,温度愈大,温度应力也愈大。在内外温差的作用下,使混凝土结构内部积聚热量而膨胀,产生压应力;而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当表面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升温阶段的混凝土表面裂缝较小。随着水泥水化反应的结束及混凝土的不断散热,混凝土由升温阶段过渡到降温阶段。降温阶段的混凝土内部热量散失缓慢,温度远高于表面温度,如果混凝土外表温度降温过快,会在表面产生温缩裂缝,甚至发展成贯穿裂缝,对结构的抗渗性、整体性、耐久性乃至承载力十分不利。
2.4 干缩裂缝
混凝土中约20%的水分是水泥硬化所必需的,而约80%的水分要蒸发,多余水分的蒸发会引起混凝土体积的收缩,即混凝土收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内部水蒸发引起的。湿度的改变引起体积变化是混凝土的一种性质,水泥石损失水分引起干缩,如果收缩时没有约束,混凝土内外不会产生裂缝,在收缩的同时如果存在约束会引起拉应力,拉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裂缝能够在较小的应力作用下扩展延伸。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混凝土的差异收缩就会引起拉应力,在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下,表面混凝土的较大收缩引起了裂缝,随着时间的推移,裂缝向着混凝土内部伸展。
以上这4种原因,有时单独存在,有时相互叠加,造成混凝土构件不同类型、不同深度的裂缝,影响着结构的使用功能与寿命。
3 混凝土結构裂缝的施工控制
为避免和防止混凝土的裂缝,在施工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加以控制。
3.1 优化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精选原材料
(1)宜选用低水化热和凝结时间长的水泥品种。大体积混凝土宜选用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量。
(2)采用连续级配,强度高,表面洁净的粗集料。必要时,应对集料进行充分的水洗,去掉石料中的粉尘、泥土,以增强骨料与水泥的粘结力。
(3)掺加高效减水剂,增加和易性,降低水灰比,减少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以减少混凝土的沉淀裂缝和收缩裂缝。对于较大体积的混凝土结构应掺入粉煤灰,用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减少混凝土硬结过程中的内热膨胀。 (4)对有抗裂要求,收缩比较大的构件,掺加5%~8%(水泥剂量)的微膨胀剂,制成补偿收缩混凝土。使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产生微量膨胀,以抵销混凝土的收缩。
3.2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控制好混凝土的分层、分块浇筑及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大体积混凝土构件要确定好分层、分块浇筑顺序。同时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冬季最低不低于5℃)。夏季施工时,应对集料进行遮阳覆盖,降低原材料温度,采取冷水拌合混凝土。浇筑时选择夜间低温或阴天时施工。夏季入模温度不宜高于28℃。通过以上措施,使水泥水比热延缓发生,避免叠加产生峰值,降低内部膨胀,外部收缩引起的裂缝。
(2)对浇筑后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采取“内降外保”的原则。对混凝土内部采取设置冷却水管通循环水冷却,对混凝土外部采取覆盖蓄热或蓄水保温等措施。使其内部最高温度不大于75℃,内外温差不大于25℃,以避免混凝土内热膨胀与温差引起的裂缝。
(3)加强振捣,改善混凝土内部的密实性。对表层容易出现收缩裂缝的混凝土构件,除了加强振捣外,还要在混凝土终凝前,对表层进行二次捣振,以充分消除混凝土因塑性收缩、泌水引起的表层疏松和裂缝,以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抗裂性能。
(4)加强养护,延缓构件拆模时间。混凝土施工完毕,应及时覆盖保温保湿养生。在蒸发量较大的季节浇筑时,当蒸发面较大,水泥初凝时,应向混凝土表面喷洒雾状水养护,以减少混凝土的干缩、收缩裂缝。正常养护时,应确保混凝土处于完全覆盖潮湿状态。拆除模板时,应尽量延迟,以消除构件中内外温差,防止因构件内水化热尚未散失,构件温度尚未降低到合适温度就拆模,造成混凝土构件表面温度降低过快,受到“冷击”而产生裂缝。尤其在冬季施工更要加强注意。
4 结语
混凝土是建筑构件中的主要受力承载部分,它的施工完美与否直接关系到结构的使用功能和寿命。而裂缝是导致构件使用功能和寿命降低的重要原因。为减少、降低裂缝的危害,施工中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技术标准进行施工,以提高结构物的安全性、耐久性,保障功能无损,最大化的提高其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JTG/TF 50-2011,公路橋涵施工技术规范实施手册[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 刘秉京.混凝土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3] 冯浩,朱清江.混凝土外加剂工程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