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本文浅谈如何运用音乐活动来进行音乐教育,使幼儿去体验音乐,去感知音乐,去表现音乐,从而获得很大的快乐。使幼儿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活动;幼儿
作为艺术领域中的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的全过程中更是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活动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快乐的发展。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依据《纲要》精神,以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从而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幼儿主动学习
以往的音乐教育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不尊重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在设计教育活动、制定教育目标、组织教育过程中,不是以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和学习特点为依据,不考虑幼儿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愿望,而是把他们作为一种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教师的任务就是往这个容器里注入、灌输。没有给孩子思维、想象、理解、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孩子对音乐活动失去了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如何让孩子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现代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先生强调音乐教育要给儿童更多自己体验、自由发表和自由创作的机会,不应追求形式的成绩,反对勉强儿童机械模仿。他指出,在教学中应首先引发儿童对音乐作品反应的内部需要,激起儿童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应是孩子智慧、情感、创造性的体现,但由于以前的教学常常是教师示范在前,幼儿模仿在后,自主性、创造性根本得不到培养和发挥。通过领会《纲要》精神并进行不断的摸索,在实际教学中,我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和提高,让孩子在教育活动中,欣赏、感受、体验在先,创造表现在前。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好模仿。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应运用教师投入表演的方法来感染幼儿,激起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如:在午餐前,给幼儿放小班音乐磁带或幼儿歌曲,他们对这些陌生的歌曲本来并不理解,更谈不上完整的喜欢了。但在老师投入的表演下,他们也会很感兴趣的跟着动起来,那认真的模样很让人感动。例如在中班音乐活动“狼和兔子”中,鼓励幼儿戴上头饰扮演角色,为了让幼儿感知音乐旋律的变化,教师找来节奏缓慢、低沉的适合“老狼”的音乐,“小兔子们”一听到这样的旋律,马上做出害怕的表情,蹲下身来,把头藏起来。而欢快的音乐传来时,“小兔子们”马上高兴地蹦跳起来、边唱边模仿小兔子的动作,随着音乐唱起:“小小兔子跳呀跳呀来到树林里,竖起耳朵仔细听……”孩子们的表演达到了高潮,就连平时不爱活动的孩子也争着要演大灰狼,而且表演得非常形象。这次活动让孩子们获得了充足的快乐体验。这种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既满足了孩子们情感的需要、游戏的需要、创造的需要和做小主人的需要,又使孩子在情感、个性、智力等方面获得了和谐发展。
二、为幼儿创设情境,加深音乐的感染力
幼儿年龄小,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有情境的音乐活动才会具有感染力,才能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更易于被幼儿理解和接受。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带领幼儿走进活动,促进情感的体验,从而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听老师讲故事是小班幼儿最感兴趣的事情。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因势利导将其主要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从小故事中理解音乐活动内容,这样,他们就能够在强烈兴趣的支配下,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教幼儿唱歌曲《小马》时,就将歌曲的内容编成故事导入活动,帮助幼儿很快的理解歌曲要表达的情感,学习起来很投入,幼儿能用不同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歌曲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让形象直观的图画吸引幼儿注意力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贫乏,其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作为教师应该开动脑筋制作一些形象直观的图画、头饰等,幼儿便会很快地被形象直观、精美的图画所吸引,从而增强学习歌曲的兴趣。如:音乐欣赏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我做了一个精美的立体蛋,再把小鸡放在蛋里,以夸张的表情加上敲门的形式,开出一只小鸡。幼儿一下子都被这个有趣的情景给吸引住了,通过看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就了解了歌曲的内容,对唱歌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发的跟着唱了起来。
三、歌唱技巧科学化,歌唱形式多元化
歌唱是音乐活动的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以往的歌唱形式多以单纯地、集体地、教师教唱一句、幼儿学唱一句的形式进行。如今,我们从歌曲的选取到演唱的技巧,形式都进行了改进和尝试。根据幼儿嗓音特点,选择适合幼儿音域范围的歌曲,在演唱时注意教给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发声技巧;音量的高低根据歌曲的情感需要加以控制和处理;在演唱形式上根据歌曲的性质采用了齐唱、领唱、轮唱、二声部合唱等多形式的演唱方法。
四、通过节奏乐的训练,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相互合作的精神
节奏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是构成音乐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在日常生活中,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如,歌谣朗诵、情景拍手、踏脚、走路等肢体动作、舞蹈动作、滑稽动作,并配以合适的语言节奏、节奏游戏和乐器演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在节奏乐教学中,选择了那些音乐形象鲜明、旋律优美、结构工整、节奏分明的歌曲和乐曲作为练习和演奏的曲目。让幼儿通过欣赏歌曲等形式让幼儿先熟悉音乐,掌握了解音乐的性质、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风格、曲式结构,让幼儿对音乐的整体布局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让幼儿了解音乐的节奏乐器,及节奏型的关系(即音乐在什么时候用什么乐器,敲什么节奏型)。这些歌曲幼儿虽然已经唱熟,但配上乐器伴奏,让幼儿产生一种新的感受和体验,增加了幼儿的演唱兴趣。幼儿初步感知了乐器演奏与演唱的关系,体会自由敲打与随音乐较有规律敲打的不同。幼儿倾听琴声,逐步使自己敲打乐器的节拍与歌曲琴声保持一致。
总之,幼儿处在孩童时代,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方面都不成熟,只有通过音乐游戏的方式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这一点,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采取更多、更先进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音乐。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活动;幼儿
作为艺术领域中的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的全过程中更是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活动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快乐的发展。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依据《纲要》精神,以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从而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幼儿主动学习
以往的音乐教育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不尊重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在设计教育活动、制定教育目标、组织教育过程中,不是以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和学习特点为依据,不考虑幼儿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愿望,而是把他们作为一种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教师的任务就是往这个容器里注入、灌输。没有给孩子思维、想象、理解、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孩子对音乐活动失去了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如何让孩子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现代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先生强调音乐教育要给儿童更多自己体验、自由发表和自由创作的机会,不应追求形式的成绩,反对勉强儿童机械模仿。他指出,在教学中应首先引发儿童对音乐作品反应的内部需要,激起儿童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应是孩子智慧、情感、创造性的体现,但由于以前的教学常常是教师示范在前,幼儿模仿在后,自主性、创造性根本得不到培养和发挥。通过领会《纲要》精神并进行不断的摸索,在实际教学中,我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和提高,让孩子在教育活动中,欣赏、感受、体验在先,创造表现在前。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好模仿。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应运用教师投入表演的方法来感染幼儿,激起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如:在午餐前,给幼儿放小班音乐磁带或幼儿歌曲,他们对这些陌生的歌曲本来并不理解,更谈不上完整的喜欢了。但在老师投入的表演下,他们也会很感兴趣的跟着动起来,那认真的模样很让人感动。例如在中班音乐活动“狼和兔子”中,鼓励幼儿戴上头饰扮演角色,为了让幼儿感知音乐旋律的变化,教师找来节奏缓慢、低沉的适合“老狼”的音乐,“小兔子们”一听到这样的旋律,马上做出害怕的表情,蹲下身来,把头藏起来。而欢快的音乐传来时,“小兔子们”马上高兴地蹦跳起来、边唱边模仿小兔子的动作,随着音乐唱起:“小小兔子跳呀跳呀来到树林里,竖起耳朵仔细听……”孩子们的表演达到了高潮,就连平时不爱活动的孩子也争着要演大灰狼,而且表演得非常形象。这次活动让孩子们获得了充足的快乐体验。这种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既满足了孩子们情感的需要、游戏的需要、创造的需要和做小主人的需要,又使孩子在情感、个性、智力等方面获得了和谐发展。
二、为幼儿创设情境,加深音乐的感染力
幼儿年龄小,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有情境的音乐活动才会具有感染力,才能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更易于被幼儿理解和接受。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带领幼儿走进活动,促进情感的体验,从而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听老师讲故事是小班幼儿最感兴趣的事情。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因势利导将其主要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从小故事中理解音乐活动内容,这样,他们就能够在强烈兴趣的支配下,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教幼儿唱歌曲《小马》时,就将歌曲的内容编成故事导入活动,帮助幼儿很快的理解歌曲要表达的情感,学习起来很投入,幼儿能用不同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歌曲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让形象直观的图画吸引幼儿注意力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贫乏,其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作为教师应该开动脑筋制作一些形象直观的图画、头饰等,幼儿便会很快地被形象直观、精美的图画所吸引,从而增强学习歌曲的兴趣。如:音乐欣赏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我做了一个精美的立体蛋,再把小鸡放在蛋里,以夸张的表情加上敲门的形式,开出一只小鸡。幼儿一下子都被这个有趣的情景给吸引住了,通过看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就了解了歌曲的内容,对唱歌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发的跟着唱了起来。
三、歌唱技巧科学化,歌唱形式多元化
歌唱是音乐活动的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以往的歌唱形式多以单纯地、集体地、教师教唱一句、幼儿学唱一句的形式进行。如今,我们从歌曲的选取到演唱的技巧,形式都进行了改进和尝试。根据幼儿嗓音特点,选择适合幼儿音域范围的歌曲,在演唱时注意教给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发声技巧;音量的高低根据歌曲的情感需要加以控制和处理;在演唱形式上根据歌曲的性质采用了齐唱、领唱、轮唱、二声部合唱等多形式的演唱方法。
四、通过节奏乐的训练,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相互合作的精神
节奏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是构成音乐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在日常生活中,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如,歌谣朗诵、情景拍手、踏脚、走路等肢体动作、舞蹈动作、滑稽动作,并配以合适的语言节奏、节奏游戏和乐器演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在节奏乐教学中,选择了那些音乐形象鲜明、旋律优美、结构工整、节奏分明的歌曲和乐曲作为练习和演奏的曲目。让幼儿通过欣赏歌曲等形式让幼儿先熟悉音乐,掌握了解音乐的性质、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风格、曲式结构,让幼儿对音乐的整体布局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让幼儿了解音乐的节奏乐器,及节奏型的关系(即音乐在什么时候用什么乐器,敲什么节奏型)。这些歌曲幼儿虽然已经唱熟,但配上乐器伴奏,让幼儿产生一种新的感受和体验,增加了幼儿的演唱兴趣。幼儿初步感知了乐器演奏与演唱的关系,体会自由敲打与随音乐较有规律敲打的不同。幼儿倾听琴声,逐步使自己敲打乐器的节拍与歌曲琴声保持一致。
总之,幼儿处在孩童时代,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方面都不成熟,只有通过音乐游戏的方式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这一点,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采取更多、更先进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