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21
对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
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有活动,但无激情;有思维但无智慧;有探索但无创新;有回答但无质疑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教师认识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轻松愉快的良好学习心理氛围中,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学会知识,同时,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发挥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让学生当探索者,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小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学过长方形面积后,教师出了一道练习题:用一根40米长的绳子在草地上围出一个长方形,怎样围占地面积最大?让学生运用假设的方法,通过填表观察,展开讨论、交流,从表中发现规律:长与宽的米数越接近,所围成的图形面积越大。学生总结规律后教师指出: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发现了周长相同的长方形面积的变化规律。今天这种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基本上和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相同。这就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操作验证--探索规律。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当成探索过程,当成研究活动,不再是课堂学习的重复和机械训练。使学生明白,任何知识都是通过人们的艰苦努力发现和探索得到的。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心理满足,并能感到自己是个研究者、发现者、探险家,体会到探索发现规律的无比快乐。
二、为学生创设情景,提供学生探究机会
教师的作用完全应为学生自主探索的材料准备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设法创设种种数学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自己的思维,形成学生跃跃欲试的态势,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的形成,使学生逐步树立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确立学习是一个快乐的过程。这样学生才会肯思维,才会敢思维。
又如在用多媒体教学"24小时计时法"时,先引导学生观看龟兔赛跑的录象,第一次兔子中途睡觉输了,兔子不服气地说:"明天5是进行第二次比赛",结果早晨5时兔子缺席。到了下午5时它才一蹦一跳地来参加比赛,可因早晨缺席又输了。激发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异同比较的求知欲。
通过创设数学情景的教学,把课本中现成的结论转变为学生探究的课题,促使探究活动主题化静态知识动态化;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探索新知的兴趣,从创设的数学情景中尝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
三 使学生学会探究,促进学生体验成功
课堂教学过程应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过程。小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也有得到老师和同学赞扬的心理愿望。教师以赞扬和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对学生的一种鞭策和促进。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1 )在合作交流中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互动,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见解,通过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吸收。
如三年级《观察物体》,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在老师示范后让学生同桌交流,生生互动:同桌合作,一个同学发指令,一个搭积木,适当的提出来要求,如指令(1)竖放三个,在下面正方体的左侧放一个(2)把最上面的正方体放在前面(3)把左边的正方体放到右侧。说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看到什么样的图形。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渗透了辩证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操作活动中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在探究的过程中应让学生面对问题探寻个性化的方法,强调过程性探究,在经历和体验中理解探究性学习。
如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关于"平均分"的理解,把6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可先告诉学生,要让两只小猴得到的桃同样多,这就是平均分,接着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每一份同样多呢?用学具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并交流想法。
这样,引导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鼓励他们动手实践、操作、交流和探索,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表象,发展思维,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使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经历、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
(3)在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中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告诉我们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如:当学生围绕着问题正热烈讨论时,教师不可因教学计划而中断他们的学习过程;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时,要给小组中的每位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有了充足的时间,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氛围,给他们一个探究的空间。
总之,让学生充满乐趣,勇于探究,敢于实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同时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从而可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
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有活动,但无激情;有思维但无智慧;有探索但无创新;有回答但无质疑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教师认识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轻松愉快的良好学习心理氛围中,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学会知识,同时,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发挥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让学生当探索者,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小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学过长方形面积后,教师出了一道练习题:用一根40米长的绳子在草地上围出一个长方形,怎样围占地面积最大?让学生运用假设的方法,通过填表观察,展开讨论、交流,从表中发现规律:长与宽的米数越接近,所围成的图形面积越大。学生总结规律后教师指出: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发现了周长相同的长方形面积的变化规律。今天这种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基本上和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相同。这就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操作验证--探索规律。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当成探索过程,当成研究活动,不再是课堂学习的重复和机械训练。使学生明白,任何知识都是通过人们的艰苦努力发现和探索得到的。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心理满足,并能感到自己是个研究者、发现者、探险家,体会到探索发现规律的无比快乐。
二、为学生创设情景,提供学生探究机会
教师的作用完全应为学生自主探索的材料准备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设法创设种种数学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自己的思维,形成学生跃跃欲试的态势,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的形成,使学生逐步树立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确立学习是一个快乐的过程。这样学生才会肯思维,才会敢思维。
又如在用多媒体教学"24小时计时法"时,先引导学生观看龟兔赛跑的录象,第一次兔子中途睡觉输了,兔子不服气地说:"明天5是进行第二次比赛",结果早晨5时兔子缺席。到了下午5时它才一蹦一跳地来参加比赛,可因早晨缺席又输了。激发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异同比较的求知欲。
通过创设数学情景的教学,把课本中现成的结论转变为学生探究的课题,促使探究活动主题化静态知识动态化;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探索新知的兴趣,从创设的数学情景中尝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
三 使学生学会探究,促进学生体验成功
课堂教学过程应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过程。小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也有得到老师和同学赞扬的心理愿望。教师以赞扬和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对学生的一种鞭策和促进。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1 )在合作交流中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互动,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见解,通过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吸收。
如三年级《观察物体》,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在老师示范后让学生同桌交流,生生互动:同桌合作,一个同学发指令,一个搭积木,适当的提出来要求,如指令(1)竖放三个,在下面正方体的左侧放一个(2)把最上面的正方体放在前面(3)把左边的正方体放到右侧。说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看到什么样的图形。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渗透了辩证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操作活动中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在探究的过程中应让学生面对问题探寻个性化的方法,强调过程性探究,在经历和体验中理解探究性学习。
如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关于"平均分"的理解,把6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可先告诉学生,要让两只小猴得到的桃同样多,这就是平均分,接着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每一份同样多呢?用学具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并交流想法。
这样,引导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鼓励他们动手实践、操作、交流和探索,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表象,发展思维,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使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经历、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
(3)在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中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告诉我们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如:当学生围绕着问题正热烈讨论时,教师不可因教学计划而中断他们的学习过程;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时,要给小组中的每位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有了充足的时间,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氛围,给他们一个探究的空间。
总之,让学生充满乐趣,勇于探究,敢于实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同时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从而可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