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以来,初中语文课堂讨论方式比比皆是,可收效甚微。要开展有效地课堂教学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就必须讨论教学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从而使讨论行之有效,达到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方式;论题;氛围;评价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在这竿大旗之下,初中语文课堂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发展,形式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其中讨论式教学成为了主流。课堂讨论让原本呆板的语文课堂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讨论式教学却成了一种形式,课堂讨论的运用呈现出“轰轰烈烈开场,乱七八糟收场”的态势。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讨论,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互助学习,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了语文教师探究的永恒话题。
1.探究讨论式教学内涵及重要意义。
所谓讨论式教学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所以,在多元互动的有效讨论中激发了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还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精心设置讨论的问题,促使讨论的有效进行。
问题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前提而指向未知领域的命题。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提出某个问题就为人的智能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从而对人的智力产生刺激。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讨论的,简单的大家都知道,过于深奥的又激发不起大多数学生讨论激情。因而,讨论问题的设计就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置讨论问题,以确保讨论的有效性。首先应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重点设置讨论的问题。语文教学要求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切入口,深入浅出地分析课文,围绕重难点设计论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果。
例如学习《杨修之死》,老师可设计问题:杨修的死究竟是因为曹操?还是杨修自己?你是怎么看的?对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这是小说的重点、难点,让同学们讨论的过程,是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搜集资料,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通过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加深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认识,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有同学的观点为:杨修之死归于他自己。 理由是:杨修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有同学的观点为:杨修之死归于曹操。理由是:曹操阴险狡诈,残忍歹毒,虚伪多疑。学生还用小说中的具体事例做为自己观点的支撑。双方有理有据,很有见地。因此针对课文的重难点展开讨论,能激发学生旁征博引,探究主题,提高学习效果。其次是针对课文疑点展开讨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异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发散思维。最后,要针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教学中要掌握学生最关心的话题,最感兴趣的,最喜欢的事物,以此设置问题,激发他们深入思考讨论的欲望。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对于文章结尾处,父亲的朋友已经表示了惭愧,下车来拉他,可“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属于无礼?此文写的是我们日常生活,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这样设计问题,不仅大家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而且还在无形中熏陶了学生为人处事的方式,潜移默化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产生影响。
3.创设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
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展现,学习小组内学生的知识能力存在差异,对问题的认识有深浅程度不一,因此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众口不一”的现象。此时,老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引导者的作用。当讨论离题时,教师应及时加以提醒和纠正,示意他们围绕论题,展开讨论;当少数同学控制讨论时,教师要做好调控工作。在课堂讨论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表现欲强的学生往往会成为主角,几乎控制整个讨论过程,胆小的同学却一言不发。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一方面肯定、赞扬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关注、鼓励其他同学,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同学们获得均衡的学习锻炼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当学生的思维模糊时,教师要注重循序渐进的引导,如“你能为你讲的举一个事例吗?”,“你能换另一种说法吗?”。当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问题的表层时,无法深入时,老师可提出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如“为什么……”“怎样才能……”,这样的师生平等对话,创设了良好地氛围,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思维活跃。
4.有效的总结评价是课堂讨论的升华和延伸。
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注重营造课堂讨论的热烈气氛,注重现场的效应,却有不少老师忽视了讨论后的总结评价这一关键的环节。往往是在学生千家之言后,教师不做总结性的评价,草草收场,美其名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却使得学生在某些问题上是是而非,没有得到系统、准确、完整的答案,使得讨论流于形式,热热闹闹过后,收效甚微,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其实,讨论后教师及时、明确的总结评价是对课堂讨论效果的升华和延伸,是对学生讨论成果的补充和完善,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丰富和升华,态度价值观得以形成和完善。
总之,有效的课堂讨论关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师精心设置问题,讨论才能有较高的质量。有效的讨论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李祥 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特点与实施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曾敬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调查与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胡俊 中学文学鉴赏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方式;论题;氛围;评价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在这竿大旗之下,初中语文课堂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发展,形式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其中讨论式教学成为了主流。课堂讨论让原本呆板的语文课堂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讨论式教学却成了一种形式,课堂讨论的运用呈现出“轰轰烈烈开场,乱七八糟收场”的态势。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讨论,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互助学习,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了语文教师探究的永恒话题。
1.探究讨论式教学内涵及重要意义。
所谓讨论式教学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所以,在多元互动的有效讨论中激发了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还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精心设置讨论的问题,促使讨论的有效进行。
问题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前提而指向未知领域的命题。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提出某个问题就为人的智能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从而对人的智力产生刺激。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讨论的,简单的大家都知道,过于深奥的又激发不起大多数学生讨论激情。因而,讨论问题的设计就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置讨论问题,以确保讨论的有效性。首先应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重点设置讨论的问题。语文教学要求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切入口,深入浅出地分析课文,围绕重难点设计论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果。
例如学习《杨修之死》,老师可设计问题:杨修的死究竟是因为曹操?还是杨修自己?你是怎么看的?对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这是小说的重点、难点,让同学们讨论的过程,是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搜集资料,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通过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加深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认识,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有同学的观点为:杨修之死归于他自己。 理由是:杨修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有同学的观点为:杨修之死归于曹操。理由是:曹操阴险狡诈,残忍歹毒,虚伪多疑。学生还用小说中的具体事例做为自己观点的支撑。双方有理有据,很有见地。因此针对课文的重难点展开讨论,能激发学生旁征博引,探究主题,提高学习效果。其次是针对课文疑点展开讨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异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发散思维。最后,要针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教学中要掌握学生最关心的话题,最感兴趣的,最喜欢的事物,以此设置问题,激发他们深入思考讨论的欲望。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对于文章结尾处,父亲的朋友已经表示了惭愧,下车来拉他,可“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属于无礼?此文写的是我们日常生活,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这样设计问题,不仅大家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而且还在无形中熏陶了学生为人处事的方式,潜移默化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产生影响。
3.创设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
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展现,学习小组内学生的知识能力存在差异,对问题的认识有深浅程度不一,因此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众口不一”的现象。此时,老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引导者的作用。当讨论离题时,教师应及时加以提醒和纠正,示意他们围绕论题,展开讨论;当少数同学控制讨论时,教师要做好调控工作。在课堂讨论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表现欲强的学生往往会成为主角,几乎控制整个讨论过程,胆小的同学却一言不发。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一方面肯定、赞扬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关注、鼓励其他同学,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同学们获得均衡的学习锻炼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当学生的思维模糊时,教师要注重循序渐进的引导,如“你能为你讲的举一个事例吗?”,“你能换另一种说法吗?”。当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问题的表层时,无法深入时,老师可提出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如“为什么……”“怎样才能……”,这样的师生平等对话,创设了良好地氛围,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思维活跃。
4.有效的总结评价是课堂讨论的升华和延伸。
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注重营造课堂讨论的热烈气氛,注重现场的效应,却有不少老师忽视了讨论后的总结评价这一关键的环节。往往是在学生千家之言后,教师不做总结性的评价,草草收场,美其名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却使得学生在某些问题上是是而非,没有得到系统、准确、完整的答案,使得讨论流于形式,热热闹闹过后,收效甚微,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其实,讨论后教师及时、明确的总结评价是对课堂讨论效果的升华和延伸,是对学生讨论成果的补充和完善,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丰富和升华,态度价值观得以形成和完善。
总之,有效的课堂讨论关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师精心设置问题,讨论才能有较高的质量。有效的讨论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李祥 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特点与实施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曾敬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调查与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胡俊 中学文学鉴赏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