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与吴文藻:交际花与书呆子的爱情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rgae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5年12月12日,冰心在孤寂的宿舍中无心看书,便披上大衣,打算到人多的图书馆去。
  不料,在楼外的雪地上,竟看到了满地的“相思”。
  后来,冰心在图书馆也没能读成书,却写成了一首诗,名曰《相思》:
  躲开相思,
  披上裘儿
  走出灯明人静的屋子。
  小径里明月相窥,
  枯枝———
  在雪地上
  又纵横的写遍了相思。
  寥寥数行,却满是深情。这是以写母爱、童心而著称的“世纪老人”冰心,屈指可数的爱情诗。
  可是,这首诗除了冰心当时的导师L夫人外,却再无其他人看过。当然,也包括这首诗的主人公——吴文藻。
  此时,两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才刚刚成为情侣,他们不知道的是:开始是你,最终是你,此后余生都是你。
  两人携手相伴,共度了半个多世纪,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却平平淡淡地甜到心坎里去了。
  1.意外相识,天赐良缘
  1923年,23岁的冰心从燕京大学毕业了,随着汽笛的一声长鸣,她离开家人只身前往美国求学。
  同年,22岁的吴文藻以极优异的成绩从清华毕业,并获得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
  互不相识的两人,在去往美国的“约克逊”号游轮上第一次相遇了。
  因受朋友之托,冰心本意是想找同学的弟弟过来照顾一二,谁知却误打误撞地找到了吴文藻。
  找错了人,冰心也不好意思直接让吴文藻回去。于是,两人倚着栏杆,看海谈天,从诗词歌赋谈到了人生哲学。
  此时的冰心已小有名气,诗集《繁星》和小说集《超人》都已经出版,船上的同窗大多过来称赞一声“久仰”。吴文藻却不像其他人一样,恭维客套地夸赞冰心,反而耿直地说:“你如果不趁在国外的时间,多看一些课外的书,那么这次到美国就算是白来了!”
  这话深深地刺痛了冰心,但吴文藻的学识渊博、见解不凡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船上的两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下船后,冰心收到了很多热情的来信,信中纷纷表达了好感。但是,唯独一个人与众不同,只礼貌性地寄来了一张明信片,这个人就是吴文藻。
  冰心也是一个很有性格的人,她反其道而行之,给寄信的人回复了应酬式的明信片,却给寄明信片的人认真地写了一封回信。不好说,这是不是吴文藻独出心裁的策略,总之他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从此,冰心和吴文藻开始了鸿雁传书,每看到有趣的书,吴文藻都迫不及待地寄给冰心,与她分享。
  就这样,两个风华正茂的留学生在异国他乡成为了知己和恋人。
  2.學术伉俪,并肩前行
  1926年,冰心完成了在美国的学业,回国到燕京大学任教,吴文藻则继续留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社会学博士。
  不久后,学成回国的吴文藻也“妇唱夫随”,来到了燕京大学教学。
  1929年6月,冰心和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举行了婚礼。婚礼十分简单,但他们备加珍惜。婚后的冰心一边教学一边创作,吴文藻也心满意足地过起了“书呆子”的生活。他们一起参加“平绥沿线旅游团”,尽情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两人畅谈文学和梦想,好不快活。他们一起访问游学,去了德国的柏林、苏联的莫斯科、法国的巴黎,笔耕不辍,步履不停,每一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收获。
  冰心在文章中写道:“恋爱不应该只感性地注意到‘才’和‘貌’,而应该理智地注意到双方的‘志同道合’,然后是‘情投意合’。”而冰心和吴文藻就是对“情投意合”的好“搭档”。他们不止有生活中的合拍,更有学术上的惺惺相惜。两人并肩前行,琴瑟和鸣。
  3.你的痴傻,亦是可爱
  吴文藻在学术上孜孜不倦,生活中的他却过于“痴傻”。
  一日,冰心正在赏花,赏得高兴,一时兴起,把正在研究学术的吴文藻也叫了出去。吴文藻虽然人已经站在丁香树前了,但心还在屋子里呢。他目光茫然,应付式的问了句“这是什么花”。冰心看出了他的心不在焉,故意逗他说“这是香丁”。吴文藻根本没过脑子,只无意识地重复了句“哦,原来是香丁啊”。此话一出,现场的人全都捧腹大笑。
  吴文藻的“痴傻”闹了很多笑话,而让吴文藻“傻姑爷”的形象深入人心,还要靠“马”和“羽毛纱”的故事。
  有一次,夫妻俩一起回城看望老丈人,冰心让吴文藻给孩子买“萨其马”,给老丈人买一件双丝葛的夹袍面子。可孩子只会说“马”,“双丝葛的夹袍面子”这个词又太过复杂,到了店里,这两样东西的名字,吴文藻都说不出来。幸好店员和谢家熟识,特意打电话来问:“你要一丈多的羽毛纱干啥子呦?”傻姑爷这才没把“羽毛纱”带回家。老丈人听说后,也大笑着调侃冰心:“这傻姑爷可不是我替你挑的。”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我在你面前可以是谁。冰心面前的吴文藻有着最纯粹的书生痴气,而吴文藻面前的冰心有着最单纯的放肆可爱。
  抗战后,清华校长梅贻琦曾到冰心家里做客,冰心便将这股“怨气”撒到了清华身上,冰心写宝塔诗给梅校长:
  马
  香丁
  羽毛纱
  样样都差
  傻姑爷到家
  说起真是笑话
  教育原来在清华
  梅贻琦校长笑着在后面加了两句:
  冰心女士眼力不佳
  书呆子怎配得交际花
  千挑万选选中了书呆子,冰心女士也只能“自认倒霉”喽。
  4.江阴吴文藻,长乐谢婉莹
  战乱时期,生活艰苦,夫妻二人更是聚少离多。对此,冰心却没有丝毫怨言。她认真地在呈贡一中兼职授课,课余时间,便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家庭上。
  冰心说:“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一人一世一双人,既有“志同道合”,又有“情投意合”,想必已是满足了吧。
  1985年9月24日,吴文藻逝世,享年84岁。
  1999年2月28日,冰心逝世,享年99岁。
  两人骨灰合葬,骨灰盒上写着:“江阴吴文藻,长乐谢婉莹”。
  生同眠,死同穴,生生世世都要在一起。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才是最动人的情话。
  责编:何建娇
其他文献
My name is Gong Yingzi. I am a girl. I am tall and thin with two big eyes and a small mouth. I am a student in the primary department of Haimen Experimental School. I am in Class1, Grade 3. I like sin
期刊
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成功举办  9月18日,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落下帷幕。在这场为期5天、全球疫情下首个线上线下结合举办的国际大型书展上,国内外出版机构线上线下共聚一堂,有力推动了全球图书版权贸易合作,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与文明共鉴。  本届图博会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朋友圈”进一步扩大,共有105个国家和地区约2200家展商参展。其中,线下实体参展约1600家,占71%;国内展商来
期刊
One, two, three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Once I caught a fish al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Then I let it go again.    一、二、三    一、二、三、四、五,  我把活鱼捕。  六、七、八、九、十,  放它回水池。    祝你圣诞快乐    祝你圣
期刊
千百年来,“积财千万,无过读书”是中国传统家庭恪守的信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成为历代传颂的读书佳话。华夏文明正是在这种读书之风的影响下才得以一脉相传至今,成为世界文明史上从未断裂的完整文明,可以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面临着广大劳动人民“不识字、不会读”的困难,继而又遇到了广大青年劳动者
期刊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乐观”的出版界认为,出版业因其独特性可免“身陷囹圄”,至少到1996年,出版业飞速增长已持续40年。可是,1997年拐点出现,“出版不况”(出版业不景气)以迅雷之势席卷全业,出版社、批发商、“取次”、零售商无一幸免。1996年至2019年,作为出版“大端”的漫画杂志连续23年呈现负增长之窘态,2019年电子漫画更是首次超过纸质漫画的销售额。日本实体书店199
期刊
美国第二任总统、《独立宣言》起草者之一约翰·亚当斯曾说过:“如果有必要,我可以与任何人就工作问题礼貌而得体地谈话。但与他们相处的时候,我从未感到过愉快。”为什么他不能从与人交流中获得快乐?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与他不善沟通而对方又不善言辞有关。我的意思是,写作说到底是一个“怎么说”的问题。它通过练习“怎么说”,来检验你“说什么”。如此先有感受力,后談表达力。感受力来自阅读、观察和
期刊
交流汇  青春如虹,当青春遇上诗歌,“00后”大学生诗人李解,以其磅礴的想象力、丰富的创作力,赓续荣光,绽放新意。  书香致远,头角峥嵘  他有先锋诗人的禀赋  李解出身诗书世家,父亲是写作多年的业余诗人,爷爷是位德高望重的乡村小学校长。得益于良好家庭环境熏陶,以中国古典诗词开蒙,又接受了大量新体诗的阅读,小小年纪就写出“电流穿过人群/系紧静悄悄的心跳”“你的眼睛像一颗黑加仑/自由在里面滋长”这样
期刊
提起中国古代最早的“镜子论”,可能很多人马上会想到唐太宗的“三镜说”。其实,早在公元前17世纪,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就对伊尹说:“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史记·殷本纪》)。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用水作镜子,就可以看见自己的形象;一个国家只要用老百姓作镜子,就能知道治理的状况。  商汤的“镜子论”说明,早在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就把民情状况作为衡量统治好坏的标准了。以后,“以人为镜”的阐述屡屡出现在古代
期刊
今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一部极具党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纪实作品《1937,延安對话》。本书是作者托马斯·亚瑟·毕森当年到访延安时的见闻和采访记录,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革命实践和思想理论的重要见证,相当于又一部“红星照耀中国”。  本文是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陈晋为《1937,延安对话》一书所做的序言。  《1937,延安对话》的作者托马斯·亚瑟·毕森,是在斯诺(包括斯诺当时的夫人海伦)之后第
期刊
奇文欣赏  三袁故里,魅力公安。巍巍然如高山盘踞鄂西,灿灿乎似明珠光耀江南。枕长江而襟洞庭,邻江汉而望天潜。浩浩百万之众生息,洋洋两千沃野绵延。二〇七国道穿境而过,两广高速南北贯穿。七省通衢,四海相连。斯邑也,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域,今传人文荟萃之美谈。  诗意公安,岁月峥嵘。此邑前身,名曰孱陵。里耶秦简,有据为凭。粤自《禹贡》,始于周秦。系武陵之余脉,归郡属为洞庭。历史何其久远兮,十余处惊现新器遗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