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背景资料悟诗情

来源 :安徽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za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古诗词教学中,适当的背景介绍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培養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特定时代特定背景下创作的作品,背景介绍更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本文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秋思》为例,谈谈背景资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妙用。
  关键词: 背景资料  儿童的视角  古诗教学  情感体验
   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古诗文提出更具体的要求。新课标中规定:第一学段学习目标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学习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诗文大意。由此可见,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目标都指向了学生的诵读和个人情感体验,第二学段古诗文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于领悟诗歌内容上有所提升,更注重通过诵读体会、理解作品内容,领悟诗文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情感体验和理解诗文内容也成为学习古诗文的重要目标。如果在教学时教师巧妙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自然就能够让学生领悟诗文大意并从中获得丰富的个人情感体验。
  一、背景资料对古诗教学的意义
  背景资料一般包括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在古诗词教学中,巧妙地引入作者背景资料,对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人情感表达,培养孩子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特定时代特定背景下创作的古诗,背景资料更是除文字本身外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的另一条重要路径。如果教师直接出示古诗作者的背景资料,这样做虽然节约了课堂时间,但是却让学生失去了质疑的机会和自主思考的过程,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失去了品味古诗文字的能力。教学中学生不仅不理解古诗内容,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背诵和默写,这样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每一首古诗都包含了作者主观的审美感受,诗歌更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所以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背景资料,注重激发学生个人体验和想象,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二 、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引入背景资料
  例如笔者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先用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连线导入新课,让学生知道九月九日是个亲人团聚的日子。此时,并不急于出示作者背景资料,而是抓住课题中的“忆”字让学生猜一猜“忆”是什么意思。
  师出示:
  (1)读读注释①和注释②,猜猜课题中“忆”的意思,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生:忆是思念;忆是想念。
  (2)先自己练读古诗,读准字音,再熟读,读出节奏来。
  师:读后你感受到诗人当时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从哪里看出来?
  生:想家、思念家人。
  体会:“异乡”“异客”的意思。
  师:同学们,你们从这两个“异”字中读懂了什么?从“独”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独,孤独,一个人;寂寞。
  生:别人的家乡;没有亲人的疼爱。
  师:是啊,在他乡,吃得习惯吗?睡的地方舒适吗?
  生质疑:诗人那么想家,为啥不回家呢?
  学生的这一问,激发了全班同学的讨论和想象。
  生:他当时在干什么呢?
  生:是不是离家出走,没钱回家了呢?
  生:是不是忙着打工挣钱,不能回家呢?
   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
  师:出示背景材料。
  诗人王维,十几岁就离开亲人奔赴他乡,去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他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几年内,他一直漂泊流浪, 孤苦伶仃地在外地生活,日夜都思念家乡和亲人 。特别是在家人团聚的九月九日到来之际,诗人的思乡思亲的情感就更加浓烈了。
  学生明白这些后再读古诗,对“每逢”“倍思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古人的生活离现在学生的生活是有距离的,有很多古诗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教师从学生的质疑点出发,适时介绍背景资料,激发了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也为其理解诗歌内容铺好了路子。
  三、以背景资料为依托,再现古诗情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在诗歌意境里走几个来回。怎样让学生走进这种境界呢?笔者认为,教师不能孤立地让学生朗读或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教师可依据背景资料还原诗人当时所创造的那个场景,引导学生通过读来进入情境,并联系自己的生活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师:“时光短暂,转眼重阳节又来临了 ,此时王维离开家乡蒲州已经两年了,他来到长安街头。大街上……路边的庭院外……”通过描述,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非凡的景象,诗人王维“ 看到大街小巷的人们张灯结彩,却更加思念家乡亲人”。师:“此时,如果你和王维一样身在异乡,看到这样的情景,你的心情怎么样?王维呢?”通过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古诗第二句,抓住“每逢”、“倍思亲”这两个词语进行体会,再现作者当时的情景,理解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深和对回乡之日的满满期待。
  师:“你的爸爸妈妈和你分开了多久,你想他们吗?端午节就要来了,他们回来吗?你有话对他们说吗 ?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农村小学的学生多是留守儿童,有了这首诗做情感的铺垫,学生能写出真情实感来,效果较好。这个环节的设计,使笔者体会到 了只有再现古诗情境,引学生入境,拉近学生与古诗文的距离,才能牵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真切地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四、巧用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由一首诗到同一类诗的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也就是说,古诗教学可以根据学情和古诗文特点灵活教学,教师不可因一首诗而教一首诗,可以通过一首诗延伸向更为宽阔的同一类诗,引领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和关键词领悟同一类诗歌用不同的手法表达相同的情感。有很多古诗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是一种探究。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逐渐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便更深地领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一次次的学习积累中,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情感体会才能更加具体、丰富。田奇影老师讲《秋思》一课时,通过背景资料和诗文中的关键字词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当学生情感达到顶峰时,指导学生一起诵读《杂诗》《望月怀远》《月夜忆舍弟》和《泊船瓜洲》,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体会、比较、体验思乡思亲的情感, 从而激发学生愿意读、喜爱读古诗的兴趣,丰富学生古诗文积累的同时也增强了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这样的课堂还怕学生不喜欢读古诗吗?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古诗就是对诗人人生历程的挖掘过程,久而久之,每当学习一首古诗时,课堂上老师只需引导点拨,学生便能对诗的意境和含义悟之于心而言之于口了。
  总之,巧用背景资料复现当时情境,是感悟和理解诗歌最重要的一步。只有巧用背景资料,才能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由一首古诗而爱上同一类诗,使古诗词教学更加有效。当然,古诗词教学还需要老师们不断地优化教学,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从学生的口中渗透于生命之中,这将是一种享受、一种沉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生命,因有诗歌而更鲜活。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整体护理在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4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急诊科重症监护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21例,
伴随着新课改政策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语文写作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为了能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写作状况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发
通过雷笋早期高产技术研究,达到"三年成林、四年高产,其主要技术为:种植密度应在1500株/hm2以上,并进行一年4-5次的高标准肥水管理;种植后第二年平均每株母竹留养新竹2株,第
本文主要从现代土木工程中绿色节能技术的发展出发,阐述了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在现代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优势,最后对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在现代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探
通过初步研究滩地杨树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与多种生理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起净光合速率与多种生理生态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其主要结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杨树的净光
应用层次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影响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成效的主要因子,按其支配关系构成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两两比较确定决策方案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构造判断矩阵、分层求解其因素
从吉安市实际出发,对人工用材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就如何促进人工用材林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摘要:聋人手语因地域不同而千差万别,造成聾人学习、工作和交流的不便。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汇》应运而生。文章分析了聋生手语教学现状及通用手语推广的困境,提出了通用手语推广的策略:教师示范,入学规整,课堂渗透,残健共融。  关键词:聋生;通用手语;推广策略  2018年7月1日,中央宣传部、中国残联、教育部等联合下发《关于推广通用手语的通知》,要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设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很多新的产品被不断的开发出来,作为高科技产品的GPS RTK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基于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践GPS-RT
近几年,普安县发挥自身优势,从玉米小面积高产攻关开始,逐渐向大面积高产创建推进,并积极探索乡镇整建制玉米高产创建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