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眼又到“夏打盹”的时节,早晨在公交车或者地铁上,睡眼惺忪的人比例明显增高。不少人睡不够,并非因为起得早,而是睡得太晚。
传统上人们会把喜欢早起的人称作“百灵鸟型”,而把天天晚睡的叫“夜猫子型”,两种类型都是个人的生活习惯问题。但最近不少研究显示,就健康来说,晚睡不如早睡好。
数据揭示的问题
以前人们也经常提到“早睡早起身体好”或者“晚睡伤神”,但更多都是出于经验的判断,但近来越来越多基于确切数据的研究,给经常熬夜的“夜猫子”敲响了警钟。
2017年3位科学家就因为在研究生物钟运行机制方面的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物学奖,按照他们的研究,经常熬夜破坏生物内在节奏,患上各类疾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大。通俗地讲,就是该睡觉就睡觉,最好别熬夜。
诺奖得主最初是通过在果蝇身上的实验得出相关结论的,在人身上关于熬夜影响的数据收集也在大规模展开。近来英美科学家完成了一项历时六年半、覆盖43.3万人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夜猫子型”的人比“百灵鸟型”的人早亡率高10%,“夜猫子型”的人更容易患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疾病。
参加调查的人员年龄在38到.73岁之间,研究人员让他们填写自己的生活习惯属于哪一种类型:百灵鸟型、夜猫子型、接近百灵鸟型叫及接近夜猫子型。
研究人员综合考虑了年龄、性别、种族背景、吸烟、胖瘦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后发现。早亡率最低的是百灵鸟型。相较于绝对早起型,夜猫子型罹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高出90%,患糖尿病的几率高30%,更容易出现肠胃问题,以及神经紊乱等。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差异可能与人体的生物钟有关。美国西北大学芬堡医学院的副教授克里斯坦·努森說,“这可能与心理压力、吃饭不准时、运动不足、睡眠不足、夜间醒来以及吸毒和酗酒都有关系。”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经常很晚睡觉,会养成一系列的不良习惯。
该研究项目的另一名作者,英国萨里大学时间生物学教授麦科勒姆·山茨说,“夜猫子”们所面临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这已经成为一个广泛存在的公共健康问题。
熬夜易致忧郁
人的生物种大致和日照时间有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老的习惯。这虽然有社会经济文化的原因,也和自身的身体有联系。人的生物钟大约有40%到70%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另外的一部分则由环境和年龄决定。正因为决定生物钟有两方面原因,所以生活习惯是可以调整的,虽然有些人早就成为“夜猫子”,但还可以朝有利的方向纠正。
更需要把生物钟往前调一调的是年轻人。因为他们处于身体和心理双重发育的阶段,不良作息规律对这个群体影响更大。已有的相关研究表明。成为“夜猫子型”对年轻人来说绝非好的选择。研究显示,熬夜或晚睡的青少年更容易患忧郁症或有自杀的倾向。
美国纽约的科研人员对1.55万名12岁至18岁的青少年研究后发现,与晚上10点前入睡的人相比,午夜后睡觉的人患忧郁症的风险高出24%。常在午夜后睡觉的人,其自杀倾向比晚间10点之前睡觉的多出20%。主持这项研究的首席研究员詹姆士·甘斯韦奇博士说,缺乏睡眠会影响大脑的反应,导致忧郁,并进而影响应对日常压力的能力。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理论上年轻人应该早睡,但近年来内容丰富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却让他们越睡越晚。有研究显示,与没有这些习惯的年轻人相比。玩手机及平板电脑的青少年睡眠时间较短,因为他们很难抵制诱惑,即使放下手中的设备后,还需要十几分钟才能放松下来睡着。
对于这些年轻的“夜猫子”来说,调节生物钟就要让他们尽量有规律地上床睡觉,要严格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早一点把手头的事情做完,也是纠正“夜猫子”习惯的前提条件。
比晚睡更可怕的是缺觉
对于“夜猫子型”的人来说,每天睡得晚本来就不利于健康,但如果还要被迫早起,那就更不健康了。因为缺乏睡眠的负面影响更大。
早上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遇到哈欠连天的人可能就是睡眠不足的“夜猫子”。而哈欠就是明显的预警信号。科研人员发现,只要几个晚上没睡好觉,就可以干扰人大脑的正常运作。
研究人员还发现。接连几个晚上睡不好觉就会让人体的血糖紊乱,其结果可能会导致人们多吃,这意味着“夜猫子型”的人更容易发胖。
比让身材走形更严重的影响是情绪和精神方面的。纪录片《相信我,我是医生》的节目制作组与牛津大学联手。召集了四名平时睡觉非常好的志愿者。让他们在头三个晚上睡足八小时,不受任何干扰。但之后的三个晚上只让他们睡四个小时,同时用精密的仪器监测其睡眠。这些志愿者需要填写有关他们精神和情绪的问答表。还要用视频日记的方式记录每天的心情。
研究人员发现,三个晚上熬夜睡不好觉之后,志愿者的情绪发生迅速的变化。他们的焦虑、抑郁以及压力都开始上升,同时,他们开始疑神疑鬼,不相信别人。
研究人员还做了另一项实验,他们征集了数千名睡眠有问题的学生,把他们分成两组。一组接受了旨在改善他们睡眠质量的认知行为疗法,而另一组只是接受了普通的建议。10周后,研究人员发现,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的这组学生的失眠率降低了50%,他们在焦虑方面有所改善。
因此,尽量告别“夜猫子”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