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访清凉山石窟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_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安是革命圣地,而清凉山曾是中共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单位的所在地,因此也是红色旅游中的一个重要景点。
  作为革命根据地,延安早已名闻天下,但延安地区的历史文物,特别是其中的佛教石窟艺术却鲜为人知,其历史文化价值,更是知之者甚少。清凉山的万佛寺石窟位于延安市区,且颇具规模,但很少有人介绍和研究,为此我们打算一探究竟。
  万佛寺有10多个洞窟,现保存有佛教雕刻艺术的洞窟仅有4个。1937年1月至1948年3月期间,中央印刷厂就设在这些洞窟里面,因此这里也是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文物遗址,不过这些洞窟里面已经没有当年印刷厂的任何痕迹,只留有窟外文物部门所立的碑记。
  1号洞窟即当地人俗称的万佛洞。窟外有现代重修的木构窟檐,窟内平面大体呈横长方形,宽约17米,深约13米,高约8米。窟中央凿石成佛坛,佛坛高约1.40米,横宽约11米,进深约5米。佛坛上面左、右两侧各有屏风般的石壁与窟顶相接,而这种形制实属少见,在新疆、甘肃、河南、四川等地的石窟中都不曾见过,与陕西富县石泓寺、子长县钟山石窟佛坛上有四柱或八柱连接窟顶的形式也颇不相同,非常值得关注。
  佛坛上两屏石壁之间的主尊造像原为泥塑三世佛及二弟子,已毁无存。现在的三身佛像及两身弟子像均系1985年重塑。在窟顶即佛坛上方两石屏壁之间,雕有八角覆斗式藻井三个,图案精美。
  两侧的屏风般石壁四面满刻层层排列有序的小千佛,这些千佛身高仅20余厘米,但姿态各有不同,或支颐沉思,或左顾右盼,神态生动。据有关资料介绍,造像中有北宋元丰元年(1078)的题记,由此可证该窟为宋代开凿。壁面间也凿有佛龛,雕刻有佛、菩萨、罗汉、弟子像等,其中的地藏菩萨、游戏坐菩萨的衣饰、身姿都颇有特色。
  另外,屏壁间还刻有十五级佛塔和佛传故事等颇为丰富的内容,不过具体情节有待进一步考证。四壁也满刻千佛、说法图或故事画等,但大多风化漫漶,内容难辨。
  窟门南、北两侧上部各凿有一龛,北侧龛内雕刻普贤菩萨,身旁有一象;南侧龛内雕刻文殊菩萨,旁有一人牵狮。两身菩萨均为游戏坐姿势,体躯丰润,比例匀称,姿态自然,衣纹流畅而富于装饰性。头上宝冠和身上所佩璎珞、璧珰、锦带等都雕刻得非常精细、华美,为宋代菩萨坐像中比较完整也颇为优秀的作品。
  纵观整个洞窟,令人产生许多联想和感慨。据说该洞内四周石壁刻有浮雕1万余尊,故名“万佛洞”。看着这一身身小小的佛像,似乎看到了1000多年前工匠们在阴暗的洞窟中一锤一锤地在崖壁间敲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心中充满了对宗教的热情、信心和希望,似乎并不感到单调、枯燥。而从偶尔出现的一两身悠然随意的游戏坐菩萨身上,则能感觉到工匠时而奔放出的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2号窟在1号窟南侧,据窟门前碑石记载,1931年1月至1948年3月,这里曾是“中央印刷厂装订车间”。
  2号窟窟内平面略呈方形,前宽5米,后宽5.7米,深4.8米,高4.6米。窟无前壁,呈敝口状,门窗是现代重建的。
  东壁(正壁)分上、下两层高浮雕,上层横列三坐佛,其间各有一身弟子立像;下层即三坐佛,下方有八身罗汉。
  北壁上层为普贤菩萨乘象,南壁上层为文殊菩萨乘狮,两像左右均有足踏祥云的侍从。狮、象旁紧随的驭手大步行进着。象的驯顺、狮的凶猛,行进的坐骑、沉静的菩萨、疾走的驭者,互相衬托,动与静、猛与驯、疾与缓的结合巧妙而生动,对比强烈,饶有趣味。
  南、北壁下方各有四身罗汉(已残毁),与东壁下层八身连起来成为一横条状的十六罗汉。罗汉形象各异,多姿多态,富有个性。
  南、北壁西侧即近窟口处各雕天王立像一身,戴盔,着铠甲,双手扶钺,气宇轩昂。
  窟顶中间的藻井亦为八角覆斗式。
  该窟内的雕刻造像虽然也是宋代作品,但其天王像的服饰尚存唐代风格,只是较唐代显得更富于装饰性。
  3号窟在2号窟南侧另一个院子内。据窟门前碑石记载,1931年1月至1948年3月,这里曾是“中央印刷厂对开印刷车间”。
  3号窟窟内平面呈竖长方形,宽6.7米,深9米,高4.8米。窟无前壁,呈敝口状,门窗也是现代重建的。据窟内有关简介,此窟又叫弥勒洞,建于明代,但根据洞窟内的游戏坐菩萨、千佛等造像特点来看,应该也是宋代开凿。
  窟内东壁(正壁)前方有高约2米的九级莲台,上坐一身高1.8米的弥勒佛,袒胸露脐,阔鼻薄嘴,两耳垂肩。
  东壁(正壁)除接近窟顶的边沿雕刻有一排小千佛外,整个壁面是整齐凿痕的平面,不曾有雕刻过造像的痕迹。
  南、北两壁除接近窟顶的边沿雕刻有一排小千佛外,其壁面大部分也是整齐凿痕的平面,只是在西侧即靠近窟门的下方对称地开有一龛,龛内各塑一游戏坐菩萨,造型与1号窟中的游戏坐菩萨相同,也是一腿高高翘起放在坐台上,另一腿下垂踏在莲花上。菩萨袒胸戴花冠,饰以璎珞、帔帛,下着敞裙,姿态安详而具有一种活泼浪漫的气氛。
  窟顶为八角藻井,别具一格,井心为莲花图案,由内向外,依次为八卦、二龙戏珠、宝相花、佛传故事等内容,其中许多画面受风化漫漶影响难以辨识,而在窟顶靠窟门的一侧,雕刻有巨型龙纹图像。
  看着窟顶的八卦、二龙戏珠等图案,这些古老的中国传统图案竟与佛教艺术如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在深深感叹中国文化强大生命力和渗透力的同时,也试图猜想古人将这八卦图案雕刻在窟顶究竟是何用意?是预测佛教的未来,还是佛教预测人类的未来?
  再看看东、南、北三壁那只有凿痕的平整壁面,更是浮想联翩,为什么这个洞窟的开龛造像只完成了一半?为什么刚完成了窟顶内容的雕刻便戛然停工?是突然遭遇战争,还是出现天灾或瘟疫,或是发生其他什么意外?莫非这又是一个千古之谜?不过无论怎样,这些未完工的壁面再现了当时开龛造像的真实情景,为我们进一步探讨佛教造像艺术的雕刻制作过程提供了实证。
  从3号窟出来,沿着左侧的山崖栈道往上攀登。上到半山腰,岩壁间有许多碑刻,原来这里也是清凉山的景点之一——诗湾。石岩峡道上,山路弯弯,临崖而书的名人题咏石刻依次而列。真草篆隶,参差错落。这里不仅可以品味到历代文人志士满腹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山河壮美的赞誉之词,更可饱览陈毅、林伯渠、谢觉哉、叶剑英等大批革命者的珍贵墨宝。其中毛泽东在对抗大教员讲话中所使用的诗句“清凉山上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给人印象最深刻。
  距诗湾北侧不远处是睡佛洞,据有关记载,金代皇统年间有个梁文仙的居士曾对此修葺,由此可知至少也有近900年的历史了。不过,现在的睡佛洞和里面的一身涅槃佛都是1994年重塑的。
  再往北去,有药王庙、仙人洞、仙人亭和琉璃 塔等景点,虽然也是近现代修建的,但从远处观看,还是颇有气势。
  在诗湾南侧不远处有一个景点叫印月亭,印月亭悬空而建,游人登亭凭栏俯视,只见几十米深处,一弯新月从井底涌出。我们小心翼翼地探身俯视,虽然是白天,但也看见了一轮月亮在井底晃动,真是又惊又喜,感叹不已。
  终于在鹫峰岩下看到了4号窟,窟门前六七米远有一眼水井,正是我们在印月亭俯身探望的那口月儿井。窟门上方的岩壁上开凿有许多大小不一的佛龛,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年这里佛事的兴盛。
  4号窟平面略呈梯形,窟内前部宽4米,后部宽5.9米,深5米,高3米。洞窟中央即正壁前有一方形佛台,上有一佛像坐于圆形三级莲台上。
  东壁(正壁)窟壁用高浮雕手法雕刻成山崖、岩石、亭台楼阁及佛、菩萨、弟子像和众多排列呈梯形的比丘像,似为表现上山或下山的情景。因壁面风化漫漶严重,具体内容很难辨识。
  南、北两壁西侧(靠近窟口处)各有一身浮雕护法天王像,其余壁面也用高浮雕手法雕刻成山崖、岩石、行云、流水、亭台楼阁及太子出游四门等佛传故事图像,布局精妙,错落有序。
  北壁中部所雕刻的悉达多太子出西门遇死人的画面最为清晰,画面中一歇山屋顶建筑的大门半开半掩,门前一人骑在马上(人物头部残毁);马前有一侍者站立,正作禀报状;侍者右侧山岩间横躺一人,作死人状。
  北壁中还有一些保存较为清晰、形象生动的画面,但具体内容尚未确证。
  南、北壁西侧的两身天王立像均着铠甲,右手拄剑,其威武健壮的身躯以及衣袍纹饰等和2号窟的两身天王像相同,属于同一风格。窟顶中央为覆斗式双层七瓣莲花藻井,藻井周围为平棋式天井,平棋内雕有宝相花、云纹、飞龙、朱雀、飞天、花卉、几何纹等图案。其中的一组四身飞天造像,雕刻十分精美,飞天绕中心花卉急速旋转,衣带飘扬,富有动感。出了4号窟,我们终于长舒了一口气,此行收获颇丰,清凉山万佛寺石窟的内容竟然如此丰富,确如北宋名人范仲淹《游清凉山即兴诗》中所云:“凿山成石室,镌佛一万尊,人间亦希有,神功岂无存。”
  在下山途中,看到路边有两个洞窟,上面有红色大字“新华书店”,门前立有石碑,上书1937年4月至1947年3月,这里是“新华书店发祥地旧址”。于是浮想联翩,望着这一个个人去洞空的革命旧址,仿佛还能听到当年轰鸣的印刷机声,还能闻到浓浓的油墨味。不禁想到碑刻中谢觉哉的那首《延安行》:“马兰纸虽粗,印出马列篇,清凉万佛洞,印刷很安全。”
其他文献
作为彝族文化显性表征的葫芦图腾,可以说是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意识的丰富,是彝族生殖崇拜的遗留,蕴藏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追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分别给予阿立哌唑和奥氮平治疗,疗程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行PANSS量表评分
目的评价石英纤维桩加金属烤瓷冠或全瓷冠修复前磨牙残根残冠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2例120颗已行完善根管治疗的单根管前磨牙进行石英纤维桩树脂核全冠修复。按照牙体预备后剩
目的 探讨胃小凹形态及微血管变化联合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检测在胃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因上腹不适、腹痛、腹胀、反酸等症状就诊的95例患者,均行放大色素内镜
近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会召开专题研讨会,提出把“南海Ⅰ号”打造成为文化产业平台。    会议传达了关于结合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研究和开发的指示精神。与会人员围绕加强海上丝绸之路和“南海Ⅰ号”的学术研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加强品牌策划,拓展文化产业等话题各抒己见,提出了不少好点子。   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建设和“南海Ⅰ号”的研究与开发,不仅是阳江市文化事业的一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