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采用锥形量热仪、极限氧指数测试仪、垂直水平燃烧试验仪及扫描电镜等测试环氧树脂基体及T800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的燃烧特性、表面微观形貌及成炭行为.结果表明:50 kW/m2辐射强度下,相比环氧树脂基体,T800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的点燃时间、达到热释放速率峰值和最大烟释放速率峰值的时间分别延迟51、204、34 s,热释放速率峰值与烟释放速率峰值分别降低76%和59%.T800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的最大极限氧指数可达61.8%、垂直和水平燃烧等级分别为V-0和HB.T800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防
【机 构】
:
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上海200116;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省飞机火爆防控及可靠性适航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11013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锥形量热仪、极限氧指数测试仪、垂直水平燃烧试验仪及扫描电镜等测试环氧树脂基体及T800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的燃烧特性、表面微观形貌及成炭行为.结果表明:50 kW/m2辐射强度下,相比环氧树脂基体,T800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的点燃时间、达到热释放速率峰值和最大烟释放速率峰值的时间分别延迟51、204、34 s,热释放速率峰值与烟释放速率峰值分别降低76%和59%.T800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的最大极限氧指数可达61.8%、垂直和水平燃烧等级分别为V-0和HB.T800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防火性能,依据密集碳纤维束及燃烧后产生的包覆在表面形成炭层,实现双向阻燃及控烟.
其他文献
为了减缓全球变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新能源的高效利用,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和储能行业相互协调发展.新型电力系统与地下储能相结合作为关键技术之一,其跨季节地下储能,尤其是地下含水层储能(ATES),从理论研究转为工程应用成为亟待攻克的难点.综述了地下储能方式及其原理,分析了地下ATES系统在数值模拟试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刻剖析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进一步对比了地下ATES系统热工性能和经济环保效益评价标准,展望了新型电力系统与地下ATES相结合的未来,为后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以稳定、清洁著称的地热发电如何在新型电力系统生态中发挥作用,关系地热发电的机遇与挑战.基于能源互联网“系统化”理念,初步分析了我国地热发电与风、光发电接入新型电力系统的热工、经济及环境效益,讨论了地热发电参与新型电力系统的模式与机制,认为从电力系统平衡及全系统度电成本看,地热发电技术能够通过替代煤电及碳捕集技术、作为灵活性托底电源以及参与电力市场辅助服务等手段,有效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规划与运行.118个节点的风光火地新型电力系统案例分析结果
工质通常被称为热力循环系统的“血液”,在热工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确立,以及《〈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的生效,我国开启了协同应对臭氧层损耗和气候变化的新篇章,这对工质的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介绍了工质发展简史及现阶段面临的主要挑战,并详细阐述天然工质的物性及应用情况.R744(CO2),R718(H2O),R717(NH3),碳氢类(HCs)等天然工质有较优的环保性能,在工质改革中被寄予很大的希望,成为了替代传统工质(HFCs)的主要研究对象.如何以天
为实现“双碳”目标,应积极发展CO2捕集、封存与资源化利用(CCUS)技术,控制CO2的排放.膜分离技术作为最常见的气体分离技术之一,相比于吸收法、吸附法、低温法等,具有能耗低、便于操作、占地面积小、易于放大、运行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用于燃煤电厂烟气CO2捕集与天然气脱碳纯化等工艺.然而纯无机膜与高分子膜受制于各自的缺点,无法大规模推广应用,开发气体分离性能优越的复合膜成为研究的热点.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复合膜在CO2捕集领域的研究进展,以膜结构类型进行分类,重点介绍了混合基质膜、支撑液膜等不同复合膜的制备过
碳捕集与封存(CCS)及利用是实现CO2近零排放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但碳捕集成本和能耗的增加,使得系统能效降低.低能耗碳捕集技术的创新发展和高效可再生能源辅助碳捕集技术,是降低碳捕集能耗和提高系统能效的重要路径.总结了可再生能源与余热及其协同辅助碳捕集技术的类型和发展,综述分析了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和余热以及多能耦合辅助碳捕集技术的最新进展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展望了未来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余热辅助碳捕集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随着可再生能源与余热开发利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碳捕集成本降
采用白光干涉轮廓仪对三种棚膜样品,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膜、国产聚烯烃(PO)膜、进口PO膜的表面结构进行对比,并对样品表面形貌、球晶尺寸、热性能、雾度与透过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产EVA膜和PO膜主要基于表面改性实现流滴性,薄膜球晶尺寸较小且表面相对平整,因此表面雾度较小,整体雾度较低.同时,由于基材结晶度偏高,最终国产棚膜光透过率低于进口PO膜.而日本进口PO膜具有更密集、突起更明显的表面结构,与荷叶的起伏结构相类似,从而改善流滴性能.相比表面改性,结构的改善能够使薄膜流滴性能更持久.然而,
选用三种POE和一种SEBS弹性体材料,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PP/SEBS/POE复合材料.探究弹性体种类和掺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光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弹性体掺量为20 phr,选用POE940和SEBS弹性体的PP/SEBS/PO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光学性能最佳,其拉伸强度达到27.3 MPa,低温冲击强度达到34.1 kJ/m2,透明度达到79.4%,雾度为20.1%.POM和SEM分析表明:弹性体SEBS和POE940的柔性链可以与PP分子链良好缠连,在断口表面形成波状和网状结
采用聚乙烯醇(PVA)改性聚苯乙烯(PS)制备改性PS,并将其作为细骨料替代河沙制备PS塑料混凝土,对PS塑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保温性能以及耐久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改性PS混凝土的性能相比未改性PS混凝土显著提升.改性PS加入量为10%时,PS塑料混凝土(B10)的抗压强度为36.7 MPa,并且抗压强度跟密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且B10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最大为5.56 MPa,导热系数较低,耐久性能较好.因此,制备的B10混凝土可以用于建筑节能保温领域.
以低分子量聚乙二醇(PEG)为增塑剂,马来酸酐改性的甘蔗纤维(MSF)为成核剂,采用熔融共混的方式制备PLA/MSF/PEG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晶体形貌、力学和表面亲水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改性的MSF可作为异相成核剂,显著提高PLA的结晶能力;增塑剂PEG和成核剂MSF的协同加入,能够进一步提高PLA的结晶速率,并增大球晶尺寸.增塑剂PEG的加入,能够明显提高PLA/MSF/PEG的断裂伸长率,但使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模量下降.与PLA/PEG共混物相比,PLA/MSF/PEG共混物具
采用水性聚丙烯酸酯(WPA)为核,水性聚氨酯(WPU)预乳液为壳,基于原位聚合法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WPUA复合乳液,探究制备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表征WPUA复合薄膜.结果表明:制备复合乳液的最佳反应时间为3 h,聚氨酯(PU)、丙烯酸(AA)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最佳质量分数分别为12%、3%和4%.反应过程中用碳酸氢钠调节pH值为4,反应后用氨水进行调节pH值在7~8之间,可得到稳定性好的WPUA复合乳液.此时聚合物之间相容性较高,又能够有效防止絮凝现象;复合材料伴有蓝光,反应速率稳定.红外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