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含“在L”的“把”字句语序形成过程解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okenD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选取“S在L把OVP”和“S把O在LVP”句式为研究对象,结合“把”字句的语法意义,从人类心理认知过程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句式语序的形成过程,证明“S在L把OVP”“S把O在LVP”的语序是遵循戴浩一的“时间顺序原则”的,都属于“自然语序”。
  关键词:在L“把”字句语序时间顺序原则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把”字句中,表示处所的介词短语“在L”有四种句法位置可以出现:位于“把”字句的主语前、位于主语和“把”字短语之间、位于“把”字短语和谓语动词之间、位于谓语动词之后,由此可以形成四种“把”字句式,这四种句式的句法结构可以分别概括为A式、B式、C式、D式:
  A式:在LS把OVP
  B式:S在L把OVP
  C式:S把O在LVP
  D式:S把OV在L
  其中,S代表主语,O代表“把”的宾语,L代表介词“在”的宾语,且这个宾语在语义上是表示处所的,“在L”在这里是表示处所的介词短语,VP代表谓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例如:
  (1)在家里,养母把她当佣人看待,让她干各种各样的重活,稍不如意就是一顿毒打。(苏进跃、郑艳《女翻译家沙安之》) (A式)
  (2)她在车棚里把身子缩得更紧了。(叶楠《祝你运气好》) (B式)
  (3)“嘿,拿什么呢这是?”警察问我,律师也过来了,我把未及收回的手掌在桌面上摊开,发白的掌心上,卧着一块碧绿的玉石。(海岩《玉观音》) (C式)
  (4)她们并肩走到尹小跳家的六号楼门口时,孟由由已经把她那条柔软的凉乎乎的胖胳膊搭在尹小跳的肩膀上了。(铁凝《大浴女》) (D式)
  关于B、C两式,有学者否认它们的存在。比如王力(1943)认为:“一件事极值得注意:末品谓语形式表示处所的时候,若用‘在’字,普通总是放在叙述词的前面的,如‘专在这些浓词艳诗上做工夫’,‘宝钗探春正在那边看鹤舞’;但若在处置式里,这种处所末品就必须放在叙述词的后面了。例如:(A)把他派在怡红院中。(B)也把我送在火坑里去。”王力认为当“把”字句中出现表示处所的“在L”短语时,“在L”必须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不能出现在其他位置,这也就否认了B、C两式的存在。另外,张赪(1997)认为:“至于为什么没有‘把N+在L+V’,这可能与‘把字句’的来源有关。‘把’是在连动式第一动词的位置上虚化而成介词,从而形成‘把字句’的,其形成过程如下:把(V1)+N(宾语)+V2→把(介)+N+V→把N+VP,因此,‘把字句’一旦形成,其格式就固定为‘把N+VP’,没有‘把N+在L+V’这种格式。”显然,张赪认为C式是不存在的。王一平(1999)认为:“当‘在+处所’出现于‘把’字句、‘被’字句或受事主语句中时,由于句中动词的受事成分已提到了动词的前面,这些成分与‘在+处所’在动词前面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处所’便只能出现在句末。”和王力先生一样,王一平实际上也否认了B、C两式的存在。然而,笔者以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和部分现当代作家作品为基础,检索到了大量的B、C两式的句子。例如:
  (5)杨高一行人在广州把网撒得老开,十天下来,却一直没见智者一丁点儿蛛丝马迹。(方方《埋伏》)
  (6)西单小六嘻嘻哈哈地不接话茬儿,只是偷空跟他约会。后来,西单纵队的那伙人,就是在赵奶奶的后院把他俩抓住的。(铁凝《永远有多远》)
  (7)他的手在口袋里把老爷的赏钱摸来摸去。(余华《一个地主的死》)
  (8)还记得他手握木烟斗,话到激动之处他就把烟斗在半空挥来挥去,有人称之为潇洒。他的四周,围满了俊男靓女。(铁凝《大浴女》)
  (9)我把车在空荡荡的焉耆大街开来开去,转了一家医院和两家诊疗所。(张贤亮《肖尔布拉克》)
  (10)他把烟头在车厢铁踏板上按熄,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支拿着。(张承志《北方的河》)
  由于以上原因,本文选取B、C两式“把”字句为研究对象,联系“把”字句的语法意义,从人类心理认知过程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句式语序的形成过程,并试图探索B、C两句式语序的形成原因。
  二、B式“把”字句语序的形成过程解析
  关于“把”字句的语法意义,语法学界的看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种:处置说①、致使说②、位移说③。本文对“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持“处置说”的观点。如何来理解“处置”的意义呢?笔者赞同王红旗(2003)的解释:“把”字句的意义应该概括为“处置”,“处置”应解释为“控制性的致使(或称控制之下的致使)”,“控制”的意义由介词“把”表示,“致使”的意义由述语动词表示。本文的研究对象,B式(S在L把OVP)、C式(S把O在LVP)都是“把”字句,因此,本文的分析解释将以王红旗(2003)对“把”字句的语法意义解释为基础。
  在我们所收集到的164句B式的“把”字句中,162句的主语是有生命力或控制力的人、人体的某个部分(如“他的手”“手指”等)或动物(如“小猫”),其余两句的主语并非有生命的人,而是无生命的事物。它们是如下两句:
  (11)原来炮弹靠火药在炮筒内把弹头打出去,射程是很有限的,后来把燃料与弹头放在一起,边燃烧边行走,就成了火箭,射程就远多了。(江新《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
  (12)猛一回头,一个高条儿女人从柱子后面闪了出来,一袭旧蓝色外套在昏暗的灯光下把她的脸映得刹白。(杨佳富《中国反偷渡》)
  王红旗(2003)认为:“把”字句的语法意义在于“说话人看来A(主语)控制着B(“把”字的宾语),并且使B发生了变化。”,既然主语控制着“把”字的宾语,就不难想到主语具有一定的控制力。据此我们将B式分为两类:主语是具有生命力的、能控制他物的指人或物的名词或代词,我们将这类B式句称为强控制性主语的B式句;主语是无生命力的、不能直接控制他物的指物的名词,我们将这类B式句子称为弱控制性主语的B式句。下面按照这两类分别进行分析。
  (一)强控制性主语的B式句的语序形成过程解析
  我们一定都有这样的经验:做一件事之前,往往先在头脑中产生做这件事的想法,说话亦如此。我们在说一句话之前,也是先在头脑中想好后再说出来。这个“想好”的过程就是在思维中选择合适的语言成分并将其按照语序规则排列完整的过程。以“把”字句为例,“把”字句表述的是一个事件,是主语S控制着“把”的宾语O,并使O发生了VP所描述的变化。我们选取例句(2)“她在车棚里把身子缩得更紧了”,来分析B式“把”字句的语序形成过程。
  1.强控制性主语的“把”字句的语序形成过程
  我们认为,B式的“把”字句是在“把”字句的基础上增添了“在L”后形成的,因此先分析主语具有控制力的“把”字句的语序形成过程。以“她把身子缩得更紧了”为例来分析。从语法意义上来说,“她把身子缩得更紧了”这一事件的主语“她”控制着“把”字的宾语“身子”,使“身子”发生了变化,呈现出“缩得更紧了”的变化后的状态。实际上,包含有强控制性主语的事件的产生,总是先在思维观念里产生一个关于这一事件的想法,然后付诸实践的。“把”字句事件也是如此。具体到“她把身子缩得更紧了”这句话中,由于说话人和事件当事人“她”并不重合,所以应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事件当事人“她”的角度、说话人的角度。
  从“她”的角度来看,“她”先有了“处置”自己的“身子”的想法,即在思维领域里产生了控制“身子”并致使其发生变化的想法,有了这一想法后,“她”就会先在思维中选定要“处置”的对象“身子”,然后对这一对象进行控制(通过介词“把”来体现,介词“把”仍然保留有控制的意义),“身子”受到主语的控制之后,主语接着通过“缩”这一动作影响“身子”,最后致使“身子”产生了相应的状态变化,呈现出“缩得更紧了”这一新状态。上述事件的内部过程我们可用图1表示如下:
  图1:“她把身子缩得更紧了”事件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把”控制“身子”
  
  
  
  
  
  ③通过“缩”影响“身子”
  在实际的话语形成过程中,选定“身子”为处置对象的这一阶段只是话语形成前的准备,且只是存在于思维领域,并不在话语层面中显现出来,所以图1中用虚线表示这一阶段。因此可以将这一阶段省去,将图1调整为话语序列图2。
  图2:“她把身子缩得更紧了”话语序列
  她把身子缩缩得更紧了
  在最终的话语序列中,我们会去掉重复的动词“缩”字,而保留其中一个,形成了“她把身子缩得更紧了”这句话。以上是从事件当事人的角度分析“把”字句的语序形成过程。
  从说话人的角度来分析,说话人以局外人的客观的眼光来描述这一事件,他/她的话语中的句法成分顺序和上述顺序保持一致。说话人认为,“她”的“身子”发生“缩得更紧了”这一变化是在主语“她”的控制之下发生的,即主语“她”对“身子”的变化负有责任,于是说话人便采用“把”字句来表述这一事件,从而说出了“她把身子缩得更紧了”这一句子。这是比较典型的,结构比较简单的“把”字句语序的形成过程。
  2.强控制性主语的B式句的语序形成过程
  我们来分析“她在车棚里把身子缩得更紧了”这一强控制性主语的B式句的语序形成过程。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表明:万事万物都处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事件自然也有其发生、进行的空间处所。“把”字句所代表的事件中也存在着相关的空间范围,无论“把”字句中显示与否,事件的相关空间处所总是客观存在的。当我们需要指明“把”字句所表述的事件的相关处所时,就有了介词短语“在L”在句中的呈现。实际上,在例(2)的强控制性主语“把”字句的语序形成过程的分析中,客观地存在着该事件的相关处所,只是因为该处所不是“把”字句的强制性成分,故没有在句法层面得以呈现。现在,我们要将这一潜在的处所成分(在车棚里)呈现出来,应该把它放在句中哪个位置上呢?
  从事件当事人“她”的角度来分析,“在车棚里”这一介词短语的出现也是她选定的结果。因为“她”是强制性主语,“她”既可以选择、控制处置的对象、方式,也能够选择处置事件的相关处所,从而让“把”字句事件“在车棚里”而不是在别处发生。只有处所选定以后,才能够进行下一步:对选定对象进行控制、影响乃至使其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对于事件发生处所的选定先于对所选定对象的控制、影响。因此,在话语层面,“在车棚里”先于“把身子缩得更紧了”。
  在说话人看来,“她”先有了处置“身子”的想法,但这一想法只是在其头脑中并未实现。接下来,“她”会根据需要选择处置事件发生的处所,处所决定以后,就要以这个处所为背景来实施“把OVP”的计划了。在人类的概念世界里,事件发生、进行的空间处所先于事件的发生而存在。所以,只有先选定了事件的有关处所才能展开对事件的控制、影响,这也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因此,“在L”短语位于主语和“把”字短语之间,是由主语选定的,是主语为“把OVP”事件的发生、进行而选定的处所。考虑到主语具有强控制性,我们认为,“在L”的选定是主语强控制性作用的延伸。上述B式句的形成过程如下:
  图3:“她在车棚里把身子缩得更紧了”事件的发生流程
  L:车棚
  
  
  
  图3中,第一个椭圆中的“产生了处置‘身子’的想法”只是处在人的思维中,并未外显,在最终的话语结构中不会显示,因此用虚线表示这一阶段。第三个椭圆代表事件发生的空间处所范围“在车棚里”,因此在椭圆上方标注“L:车棚”。由于事件当事人“她”“在车棚里”,那么我们将“她在车棚里把身子缩得更紧了。”这一事件的语句表达用图4表示如下:
  图4:“她在车棚里把身子缩得更紧了。”事件的语句表达
  ①在车棚里
  
  
  
  以图4为基础,我们可以概括出主语S处在L中的B式“把”字句(S在L把OVP)的语序形成图,如图5所示:
  图5:S在L把OVP(S处在L中)
  ①在L
  
  
  
  我们所收集到的语料表明,有不少B式句的S不在“在L”所代表的处所范围内。例如:
  (13)少平在衣服襟子上把右手冒出的汗水揩了揩,就跟润叶来到通往中学的石坡路上。(路遥《平凡的世界》)
  (14)拿回寓里来,剪去了一节长梗,在菜油灯上把切口烧了一会,便插在我书桌上的一个小巧的白磁瓶里。(郭沫若《芍药及其它》)
  对于上面的句子,也可以用椭圆图来形象地表示出其语序的形成过程。
  图6:S在L把OVP(S不在L中)
   ①在L
  
  
  无论S是否处在“在L”所代表的处所范围内,“在L”在强控制性主语的B式“把”字句中的出现都是由主语所控制的。正是主语的强控制性,决定了这类句子的“S在L把OVP”的语序。
  通过本节的分析,印证了戴浩一(1988)提出的“时间顺序原则”(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后文简称为PTS):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主语先选定处置事件的发生处所“在L”,然后实施思维中计划的事件即“把OVP”,两者是一前一后进行的,因此在句法层面应该按照彼此发生的时间先后来排列。强控制性主语的B式句的语序形成过程是遵循PTS的,是在PTS的指导之下形成的。
  (二)弱控制性主语的B式句的语序形成过程解析
  这里所说的弱控制性主语的B式句指的是主语由无生命力的、不能直接控制他物的指物的名词来充当的B式句,如例(11)、(12)。
  这两句的主语是无生命力或控制力的事物,它们无意识,不会像强控制性主语那样产生处置他物的想法,由它们充当主语的B式“把”字句只是说话人主观认定的结果,或者说是说话人对某种客观现象带有主观看法的描述,不存在像强控制性主语B式“把”字句一样的事件当事人。如例(11),说话人认为,“弹头”处在“炮弹”的控制、影响之下,且“弹头”在“炮弹”的控制影响之下发生了被“打出去”的变化,于是说话人便采用“把”字句来表述这一事件,说出“炮弹把弹头打出去。”的句子。这是个结构比较简单的“把”字句,当然也是一个事件,这一事件自然有其发生、进行的空间范围。当需要指明这个空间范围时,就有了相关处所短语“在炮筒内”在句中的呈现。具体到例(11)中,我们能够根据常识安排“在炮筒内”的句法位置。因为常识告诉我们,炮弹发射前是在炮筒内装着的,炮弹要控制弹头并致使弹头被打出去,必定要先处在炮筒内,然后在这个处所范围内实施它的控制性的致使作用。根据戴浩一(1988)的“时间顺序原则”(PTS),要将这一事件表述成话语,就应该把“在炮筒内”放在“把炮弹打出去”之前。
  例(12)是一个带有些说话人主观评价色彩的“把”字句。与例(11)相似,说话人认为,是“一袭旧蓝色外套”控制着“她的脸”从而致使“她的脸”呈现出“刹白”的新状态。她的脸被映得“刹白”不仅仅是因为“一袭旧蓝色外套”,而且是由于“旧蓝色外套”处在“昏暗的灯光下”才导致“她的脸映得刹白”,从时间上来说,“一袭旧蓝色外套”先“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一空间范围之中,然后处在昏暗灯光下的蓝色外套控制、影响“她的脸”,且“她的脸”在其控制影响之下呈现了“映得刹白”的变化,于是说话人便采用“S在L把OVP”的语序。空间范围“在昏暗的灯光下”先于事件“把她的脸映得刹白”的发生,所以将“在昏暗的灯光下”置于“把她的脸映得刹白”之前。从因果关系的角度也可以解释这一语序的排列原因:“一袭旧蓝色外套”处“在昏暗的灯光下”是因,“把她的脸映得刹白”是果,前因后果的排列顺序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也便于听话人或读者理解。
  由以上分析可知,弱控制性主语的B式“把”字句的语序形成过程是在“时间顺序原则(PTS)”的指导之下形成的。由于其主语控制性比较弱,往往是说话人或作者在自己的思维里认定主语所代表的事物控制着“把”字的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并致使其发生了变化,故采用了“把”字句来表述,又由于空间处所概念先于动作、行为概念,因此将“在L”置于“把OVP”之前。
  三、C式“把”字句语序的形成过程解析
  (一)自然语序和特异语序
  Osgood(1980)区分出自然语言中有两种语序:自然语序和特异语序(转引自戴浩一,1988)。戴浩一(1988)认为,Osgood所说的自然语序是立足于概念、以感知为基础的,而特异语序负载着说话人的兴趣、心绪、焦点等等。同时,戴浩一(1990)还指出,时间顺序原则(PTS)基于人们如何感知时间顺序中的事状,是自然语序的原则。第二部分的分析告诉我们:B式句子的“S在L把OVP”是遵循PTS的,B式句子的语序是在PTS的指导下形成的。因此,B式的语序是一种自然语序。也就是说,当需要指明“把”字句事件发生的空间处所“在L”时,如果没有说话人等语用因素的影响,在PTS这一自然语序原则的影响下,就形成了“S在L把OVP”的B式自然语序。C式中也含有“在L”,但“在L”的句法位置与B式不同,既然B式语序是自然语序,C式的“S把O在LVP”语序是不是属于特异语序?C式的语序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也像前文那样将C式“把”字句按照主语的控制力强弱分成两类:强控制性主语C式“把”字句、弱控制性主语C式“把”字句。按照这两类分别对C式的“把”字句的形成过程做出分析,分析的思路与B式“把”字句相同。我们收集到的152句C式“把”字句,这些句子的主语都是强控制性主语。因此,对于C式的句子,本文只分析强控制性主语的C式“把”字句。
  (二)强控制性主语C式“把”字句的语序形成过程
  我们以例(3)中的“我把未及收回的手掌在桌面上摊开”为例来分析C式“把”字句语序的形成过程。“我把未及收回的手掌在桌面上摊开”这句话是由“我把未及收回的手掌摊开”添加了“在桌面上”后形成的,所以我们分析的基础就是“我把未及收回的手掌摊开”的语序形成过程。
  “我把未及收回的手掌摊开”的形成过程是:从事件当事人“我”的角度看来,“我”有了处置“手掌”的想法,但这一想法只是在头脑中,于是“我”先在思维中选定处置的对象“手掌”,选定后通过介词“把”对这一对象进行控制(介词“把”仍然保留有控制的意义),“手掌”受到“我”的控制之后,“我”根据需要选择处置“手掌”的方式——“摊”,最后在“摊”的影响下“手掌”产生了相应的状态变化,呈现出“摊开”这一新状态。下面用图7来表示这一事件过程:
  图7:“我把未及收回的手掌摊开。” 事件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把”控制“手掌”
  
  
  
  
  
  ③通过“摊”影响“手掌”
  在实际的话语形成过程中,①选定“手掌”为处置对象的这一阶段只是话语形成前的准备,且只是存在于思维中,并不在话语层面中显现出来,所以图七中用虚线表示这一阶段。当我们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考虑,在实际的话语层面,这一阶段不显示,于是就形成了图8所示的话语序列如下:
  图8:“我把未及收回的手掌摊开。”话语序列
  我把未及收回的手掌摊开
  在这句话里,说话人和事件当事人是重合的。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自己的“手掌”发生“摊”这一变化是在主语“我”的控制之下发生的,即主语“我”对“手掌”的变化负有责任,于是说话人便采用“把”字句来表述这一事件,从而说出了“我把未及收回的手掌摊开”这一句子。
  下面分析“我把未及收回的手掌在桌面上摊开”这一强控制性主语的C式“把”字句的语序形成过程。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处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动作行为自然也有其发生、进行的空间处所。“把”字句中的动作行为固然也存在着相关的空间范围,无论这一空间范围在“把”字句中显示与否,动作行为的相关空间处所总是客观存在着的。当需要指明“把”字句中的动作行为的相关处所时,就有了介词短语“在L”在句中的呈现。实际上,强控制性主语“把”字句“我把未及收回的手掌摊开”这一事件的发生,客观地存在着该动作行为的相关处所,只是因为该处所不是“把”字句的强制性成分,故没有在句法层面得以体现。现在,我们要将这一潜在的处所成分(在桌面上)呈现出来,应该把它放在句中哪个位置上呢?
  从事件当事人“我”的角度来分析,“在桌面上”这一介词短语的出现也是“我”选定的结果。因为“我”是强制性主语,“我”既可以选择、控制处置的对象、方式,也能够选择处置方式即动作行为的相关处所,从而让动作行为“摊”“在桌面上”而不是在别处发生。只有处所选定以后,才能够进行下一步:在该处所范围内实施动作、行为。也就是说,对于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的选定先于动作行为本身的开展、进行。这也是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的:动作行为发生、进行的空间处所先于动作、行为的发生、进行。因此,我们在“我把未及打开的手掌摊开。”事件形成过程中,增加一个“选定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这一阶段,就可以形成“我把未及打开的手掌在L摊开。”这一C式句子。
  具体到“我把未及收回的手掌在桌面上摊开”这一事件,形成顺序如下:1.“我”先有了处置“手掌”的想法,但这一想法只是在头脑中并未实现,于是“我”在思维中选定处置的对象“手掌”。2.选定后通过介词“把”对这一对象进行控制(介词“把”仍然保留有控制的意义),“手掌”受到“我”的控制之后。3.“我”根据需要选择处置“手掌”的方式,这种方式便是动作“摊”,这时,动作“摊”只是在“我”的思维观念中被选定而并未成为事实,选定动作方式以后才会实施这一动作。如前所述,动作行为也有其发生、进行的处所,当需要指明这一潜在的处所时,就应该把主语“我”的作用考虑进来,“我”为处置方式即动作行为“摊”选择发生、进行的处所“在桌面上”,然后以“在桌面上”为背景进行动作行为“摊”。对于“摊”发生的处所的选定先于“摊”本身的开展、进行,所以“在桌面上”先于“摊”的进行。4.在“摊”的影响下“手掌”产生了相应的状态变化,呈现出“摊开”这一新状态。
  上述四个阶段中,第三个阶段是比较复杂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第三个阶段分解如下:
  图9:“我把未及收回的手掌在桌面上摊开”事件形成过程第三阶段分解图
  
  
  根据上述过程,由于说话人和事件当事人重合,所以说话人的话语顺序和上述事件的顺序是一致的。按照上述顺序,说话人会说出“我把未及收回的手掌在桌面上摊开。”的C式“把”字句。
  上述过程具有普遍性,其他的强控制性主语C式句的语序形成过程与上述过程大同小异,不再赘述。从上述分析可知,事件层面的内部顺序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这些顺序是有时间先后的,话语层面的语序是在事件的内部顺序的基础上形成的,于是这个层面的时间先后就体现为“时间顺序原则”的。所以说,强控制性主语C式“把”字句的语序也是一种自然语序。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发现,B、C这两种含“在L”的“把”字句的语序形成过程都遵循“时间顺序原则”,属于自然语序,它们的形成过程都是和“把”字句的语法意义紧密相联的,并且和人的概念系统、认知规律有关,两式的语序形成过程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注释:
  ①“处置说”,此观点由王力先生(1943)提出,后来有些学者
  (胡附、文炼,1955、梁东汉,1958)对“处置说”提出质疑,认为“处置说”并不能概括所有的“把”字句,但是有学者认为对处置意义应该理解得宽泛一些,从而将“处置”解释为“句中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把”字介绍的受动成分施加某种积极的影响,这影响往往使得该成分发生某种变化,产生某种结果,或处于某种状态。”(宋玉柱,1979)。还有的学者将“处置”解释为“控制性的致使或者控制之下的致使,控制的意义由介词‘把’表示,致使的意义由述语动词表示。”(王红旗,2003)
  ②“致使说”,比如薛凤生(1987)将“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概括
  为:由于A的关系,B变成了VP所描述的状态。他在该论文的附注中将自己的这一语义解释概括为“导致式”,实则和“致使说”意思无甚区别。另外,其他一些学者也持此说,如邵敬敏(2000)、叶向阳(2004)。
  ③“位移说”,这一观点是由张旺熹(2001)提出的,他在实际语
  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典型的“把”字句凸显的是一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空间位移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戴浩一著,黄河译.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
  1988,(1).
  [2]戴浩一著,叶蜚声译.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
  [J].国外语言学,1990,(4).
  [3]戴浩一著,叶蜚声译.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下)
  [J].国外语言学,1991,(1).
  [4]胡附,文炼.“把”字句问题[A].现代汉语语法探索[C].北京:
  商务印书馆,1955.
  [5]梁东汉.论“把”字句[A].语言学论丛(第二辑)[C].上海:新
  知识出版社,1958.
  [6]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7]邵敬敏.把字句及其变换句式[A].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C].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0.
  [8]张旺熹.“把”字句的位移图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
  (3).
  
  
  
  (薄文静江苏昆山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外训系215300)
其他文献
法律专科词汇作为科技名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具有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梳理目前已有的对法律词语及其词义方面的相关研究。
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上海市体弱老人亲属照顾者的负担及其对亲属照顾者的精神健康的影响。数据来源于2010年上海市高龄体弱老人状况及其主要照顾者需求调查,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
摘 要:长沙方言是湘方言的代表方言。本文对长沙方言的叹词从调型、语法的角度进行了梳理,发现长沙方言叹词声调包含5种调型;语法功能表现在大多时候单独使用,少数情况下充当谓语、状语等句法成分。之后,从方言角度探讨了叹词的表意性。  关键词:长沙方言 叹词 语音特点 语法功能 表意性  叹词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类实词,是表示感情以及招呼、应答的一类词,它的数量不多,一般不与其他词语发生结构上的关系,能组成独
本文试图利用模糊数学中的软划分方法,利用3—9月的降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干燥度(即蒸发量/同期降水量)及≥10°C积温作为分类指标对宁夏全区进行分类。所得结果与以
利用RT-PCR方法从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的孢子化10 h卵囊中扩增出了λMZ5-7基因,并把该基因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上,对阳性克隆进行PCR鉴定及酶切分析并进行测序
摘 要:本文对比分析了“有”与“have”的语法化进程,发现“有”与“have”作为完成体标记的语法化具有跨语言意义的共性发展规律,即从领有动词到完成体标记的语法化。通过对汉英“有”与“have”的对比,发现由于其语言类型的不同表现出了语法化程度和范围上的差异。  关键词:有 have 语法化 对比  一、引言  刘丹青(2011)认为,在汉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词语是表物权领有的“有”,具有显著的
近年来,我国渔业生产发展态势良好,水产品总量持续增长.2000年,水产品总量已达469万吨,实现总产值462亿多元,其中出口12.77万吨,创汇4.48亿美元.有力地保障了水产品的供应,并
The paper, by the flexible classification in fuzzy mathematics, uses precipitation, meantemperature, sunshine duration, dry index (namely evaporation to precipi
在全人健康视角指导下,以口述历史的研究方式对淮南市田家庵区三位有代表性的失独老人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因失独而导致的不同困境,并从身体、心理、社交、灵性四个层面全面分
1894年的疾疫席卷我国粤港澳地区,危及面很广,导致谣言风行、人心惶惶。粤港澳三地不同的疾疫与谣言治理举措,使认知水平原本处于相同层次的三地民众在思想和行为上悄然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