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丽萍,1958年生于云南,洱源白族人,自幼酷爱舞蹈,从未进过任何舞蹈学校但天赋出众。1971年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九年后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并以“孔雀舞”闻名。1992年,她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赴台湾表演的舞蹈家。1994年,独舞《雀之灵》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2003年,杨丽萍任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总编导及主演。2009年,编导并主演《云南映像》姊妹篇《云南的响声》。这是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杨丽萍。
用舞蹈诠释自然
阔别春晚18年后,《雀之恋》让54岁的杨丽萍成为春晚舞台上又一个传奇:茂密的原始森林背景下,鸟鸣啾啾,两只孔雀正在夜色中嬉戏。龙年喧闹的央视春晚,进行到这里突然沉静了。大家仿佛跟着这两只孔雀,步入幽静山林……正如《雀之恋》编舞之一高明成所说:“杨丽萍一上台,没有人关心她腿踢得有多高,身体有多柔软,她不是用外形在打动观众。她身体当中焕发出来的细节、韵律和那种生命感,都告诉大家:看我,我是杨丽萍。”
在浮躁的中国舞蹈界里,她远离尘嚣,骄傲、纯粹,而孤独;然而,她也因此拥有了另一片天地。这个热爱自然,特立独行的骄傲舞者一再证明,只有让舞蹈回归和坚守舞蹈本身,才能成就舞者的传奇,也只有对于舞蹈的热爱和专注才成就了她生命中一段又一段神话。
《雀之恋》中的数十万根羽毛缝制的孔雀裙可谓惊艳。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在舞台上,我们见到的杨丽萍都尽量保持自然的本真,她把整个大自然的东西都绣在了身上。生活中的她,帽子的底色是洱海蓝,上衣绣着喜鹊和石榴花,脚上的布鞋,牡丹正在开放。
没有人教过杨丽萍该怎样跳舞,她的老师是溪水、孔雀、蝴蝶、月光,而与它们沟通的主要办法就是感受。感受雨水滴落下屋檐时的轻盈,感受篝火跳动时的热情,感受孔雀开屏时的高傲,感受一朵花在绽放时的羞涩和憧憬。
她的舞蹈多了许多常人说不出的灵气,因为她打通了自然与人的界限,她肢体的动作渐渐幻化成宇宙中万物的表情,于是人们将这位从深山里走出来的舞蹈家,称为“巫女”,她喜欢这个称呼。
1986年,杨丽萍创作并表演了独舞《雀之灵》,一举成名。但她并不沉湎于成功带来的名利。她随后就离开了北京,回到云南,继续走村串寨。很多村庄里,小孩诞生,老人死去,都有盛大的舞蹈场面,杨丽萍就整夜整夜地跟他们一起跳舞。每当这时,她会想起终生热爱跳舞的奶奶,因为在年幼时,她的奶奶曾告诉她,“跳舞的人是可以跟神对话的。你好好跳,神会看着你,会跟你一路。”古老的传说指引杨丽萍一直舞蹈。
我尊重身体的每个部分
杨丽萍的身体似乎不会被岁月侵蚀,身材永远不走样,每个关节也不曾僵硬。她不会像外界疯传的那样节食,然而作为一名舞者,也决不能让自己发胖,若没有节制,空图一时的欢乐,势必会增加更多烦恼。杨丽萍一直明白这个道理:要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进行舞蹈训练,同时也不能增加一点赘肉。在一个平衡的状态里调整自己,这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智慧。欲望无休止,只有看清真相才能知道该做什么,才不会遗憾或抱怨。
她是爱美的。每次在拍摄之前,杨丽萍都会与摄像和摄影反复沟通各种角度和光线。她的衣着鲜艳,首饰也非常惹眼。一个跳孔雀舞的人,怎么能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一团糟?杨丽萍重视生活、重视自己的一点一滴。她说这不是做作和肤浅,相反,这是由于对生活的热爱,并且爱生命中的每一个过程,甚至爱衰老。
她说:“我们的身体是不是一个宇宙?我觉得每一个部位都是非常实用的,是上天制造出来的,我们从来没有走到宇宙的边缘,所以我尊重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就像我们尊重宇宙的每一个部分一样。”
您对于女性创造历史这样一个概念怎么理解?
杨丽萍:在我们少数民族还有母系的制度,女人是主体,因为她能够生育,女性有男性不能代替的价值和力量。我觉得都需要称颂。我觉得女性容易跟包容结合起来。当然男人也有男人的价值,而女性就发挥了她自己的特长,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时间是最好的检验万物的尺子。好的东西肯定会被留下来,总有水落石出。所以女性肯定创造了某些历史。禅里面讲有天赋的人不要让自己的天赋丧失掉,这是对不起生命的,对不起生存的、社会的。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发挥。不要东拉西扯,被物欲干扰,把自己的天赋放弃。这也是对社会的损失,但如果发挥得好,你就自然而然地创造了你应该创造的历史。
您最欣赏的女性是谁?
杨丽萍:我欣赏的女性太多了。各种各样的女性我都观察过,无论是一个村妇,还是充满智慧和才华的名人,都值得你去欣赏。比如皮娜·鲍什,她是我的同行,跳现代舞。她说她因恐惧而跳舞,她害怕世界,把舞蹈编得很压抑、很恐惧。她的脸从来都不笑,她很自我。但是她的艺术的创造力非常丰富,虽然我的舞蹈和她是的两回事,我们是因为感激而跳舞。我和她是两种心态,她是生活在德国,城市发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但我们生活在大自然里面,会觉得插秧很美好,收割也很美好。我觉得像皮娜·鲍什这种女性我很欣赏。跟我们生活的状态,跟我们看待自然、看待生命角度不同。
用舞蹈诠释自然
阔别春晚18年后,《雀之恋》让54岁的杨丽萍成为春晚舞台上又一个传奇:茂密的原始森林背景下,鸟鸣啾啾,两只孔雀正在夜色中嬉戏。龙年喧闹的央视春晚,进行到这里突然沉静了。大家仿佛跟着这两只孔雀,步入幽静山林……正如《雀之恋》编舞之一高明成所说:“杨丽萍一上台,没有人关心她腿踢得有多高,身体有多柔软,她不是用外形在打动观众。她身体当中焕发出来的细节、韵律和那种生命感,都告诉大家:看我,我是杨丽萍。”
在浮躁的中国舞蹈界里,她远离尘嚣,骄傲、纯粹,而孤独;然而,她也因此拥有了另一片天地。这个热爱自然,特立独行的骄傲舞者一再证明,只有让舞蹈回归和坚守舞蹈本身,才能成就舞者的传奇,也只有对于舞蹈的热爱和专注才成就了她生命中一段又一段神话。
《雀之恋》中的数十万根羽毛缝制的孔雀裙可谓惊艳。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在舞台上,我们见到的杨丽萍都尽量保持自然的本真,她把整个大自然的东西都绣在了身上。生活中的她,帽子的底色是洱海蓝,上衣绣着喜鹊和石榴花,脚上的布鞋,牡丹正在开放。
没有人教过杨丽萍该怎样跳舞,她的老师是溪水、孔雀、蝴蝶、月光,而与它们沟通的主要办法就是感受。感受雨水滴落下屋檐时的轻盈,感受篝火跳动时的热情,感受孔雀开屏时的高傲,感受一朵花在绽放时的羞涩和憧憬。
她的舞蹈多了许多常人说不出的灵气,因为她打通了自然与人的界限,她肢体的动作渐渐幻化成宇宙中万物的表情,于是人们将这位从深山里走出来的舞蹈家,称为“巫女”,她喜欢这个称呼。
1986年,杨丽萍创作并表演了独舞《雀之灵》,一举成名。但她并不沉湎于成功带来的名利。她随后就离开了北京,回到云南,继续走村串寨。很多村庄里,小孩诞生,老人死去,都有盛大的舞蹈场面,杨丽萍就整夜整夜地跟他们一起跳舞。每当这时,她会想起终生热爱跳舞的奶奶,因为在年幼时,她的奶奶曾告诉她,“跳舞的人是可以跟神对话的。你好好跳,神会看着你,会跟你一路。”古老的传说指引杨丽萍一直舞蹈。
我尊重身体的每个部分
杨丽萍的身体似乎不会被岁月侵蚀,身材永远不走样,每个关节也不曾僵硬。她不会像外界疯传的那样节食,然而作为一名舞者,也决不能让自己发胖,若没有节制,空图一时的欢乐,势必会增加更多烦恼。杨丽萍一直明白这个道理:要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进行舞蹈训练,同时也不能增加一点赘肉。在一个平衡的状态里调整自己,这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智慧。欲望无休止,只有看清真相才能知道该做什么,才不会遗憾或抱怨。
她是爱美的。每次在拍摄之前,杨丽萍都会与摄像和摄影反复沟通各种角度和光线。她的衣着鲜艳,首饰也非常惹眼。一个跳孔雀舞的人,怎么能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一团糟?杨丽萍重视生活、重视自己的一点一滴。她说这不是做作和肤浅,相反,这是由于对生活的热爱,并且爱生命中的每一个过程,甚至爱衰老。
她说:“我们的身体是不是一个宇宙?我觉得每一个部位都是非常实用的,是上天制造出来的,我们从来没有走到宇宙的边缘,所以我尊重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就像我们尊重宇宙的每一个部分一样。”
您对于女性创造历史这样一个概念怎么理解?
杨丽萍:在我们少数民族还有母系的制度,女人是主体,因为她能够生育,女性有男性不能代替的价值和力量。我觉得都需要称颂。我觉得女性容易跟包容结合起来。当然男人也有男人的价值,而女性就发挥了她自己的特长,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时间是最好的检验万物的尺子。好的东西肯定会被留下来,总有水落石出。所以女性肯定创造了某些历史。禅里面讲有天赋的人不要让自己的天赋丧失掉,这是对不起生命的,对不起生存的、社会的。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发挥。不要东拉西扯,被物欲干扰,把自己的天赋放弃。这也是对社会的损失,但如果发挥得好,你就自然而然地创造了你应该创造的历史。
您最欣赏的女性是谁?
杨丽萍:我欣赏的女性太多了。各种各样的女性我都观察过,无论是一个村妇,还是充满智慧和才华的名人,都值得你去欣赏。比如皮娜·鲍什,她是我的同行,跳现代舞。她说她因恐惧而跳舞,她害怕世界,把舞蹈编得很压抑、很恐惧。她的脸从来都不笑,她很自我。但是她的艺术的创造力非常丰富,虽然我的舞蹈和她是的两回事,我们是因为感激而跳舞。我和她是两种心态,她是生活在德国,城市发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但我们生活在大自然里面,会觉得插秧很美好,收割也很美好。我觉得像皮娜·鲍什这种女性我很欣赏。跟我们生活的状态,跟我们看待自然、看待生命角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