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发生最为频繁而又危害严重的灾害。台风、暴雨、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高温热浪和低温冻害等经常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次生灾害以及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火灾等衍生灾害也相当严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所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对防止和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气象灾害;自然灾害;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P4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123-01
前言: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种类最多,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最大、又最难防范的灾害。为了做好气候变化对我国各行业的影响和极端气候事件的气候预测与评估及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向社会各界提供准确全面的气象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是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并完善气象灾害预防工作。下文将对气象灾害及其预防工作进行相应的分析论述。
一、 气象灾害的概述
(一)气象灾害的特点
气象灾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种类多
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霜冻低温等冷冻害、风雹、连阴雨和浓雾及沙尘暴等其他灾害共7大类20余种,如果细分;可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
2.范围广
一年四季都可出现气象灾害,无论在高山、平原、高原、海岛,还是在江、河、 湖、海以及空中,处处都有气象灾害。
3.频率高
中国从1950-1988年的38年内每年都出现旱、涝和台风等多种灾害,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涝灾5.8次,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6.9个。
4.持续时间长
同一种灾害常常连季、连年出现。例如,1951一1980年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或伏秋连旱的年份有14年。
5.群发性突出
某些灾害往往在同一时段内发生在许多地区如雷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性天气在每年35月常有群发现象。1972年4月15-22 日,从辽宁到广东共有16个省、自治区的350多个县、市先后出现冰雹,部分地区出现10级以上大风以及龙卷风等灾害天气。
6.连锁反应显著
天气气候条件往往能形成或引发、加重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产生连锁反应。
7.灾情重
联合国公布的1947一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达121.3万人,其中61%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
(二)气象灾害的种类
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天气、气候灾害,是指因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风、沙尘、龙卷、大(浓)雾、高温、低温、连阴雨、冻雨、霜冻、结(积)冰、寒潮、干旱、干热风、热浪、洪涝、积涝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是指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
二、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种类众多,影响我国的气象灾害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干旱
干旱是指在足够长的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结果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干旱是影响中国农业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据统计,中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多亩,成灾面积达1.2亿亩,每年因旱减产平均达100亿-—50亿公斤,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
(二)暴雨
暴雨是指在短时内或连续的一次强降水过程,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暴雨甚至会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中国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长江流域是暴雨、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其中两湖盆地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受灾尤为频繁。1983、1988、1991、1998和1999年等都发生过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
(三)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是在热带海洋大气中形成的中心温度高、气压低的强烈涡旋的统称。造成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是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近年来,因其造成的损失年平均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像2004年在浙江登陆的“云娜”,一次造成的损失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三、当前气象灾害防御存在的问题
1.政府尚未建立综合减灾机构
我国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灾害综合管理机构,没有形成灾害防御综合体系。灾害管理机构都是单灾种管理部门,现有单灾种管理部门职能无法到位,如发生新的灾种、混合型灾种,现有单灾种的管理部门就会毫无解决办法,况且各灾种管理机构各建一套自己的预警与应急信息系统,资源相当浪费,如目前全国已有的通信指挥信息平台有公安的110、消防的119、救护的120、防汛抗旱通信指挥系统、人防战备通信指挥系统、地震信息系统等。再者,目前从事减灾工作的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数量很有限)、管理人员、指挥人员、救援人员对减灾专业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层面看,总体还处于低下水平。减灾人员综合专业知识不足,势必影响科学减灾能力。在救灾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领导亲临现场指挥的场面,如果没有救灾职业指挥官为领导决策提供救灾方案,也违反科学精神。
2.灾害保险工作还不完善
有效预防我国气象灾害风险,需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重大灾害风险不仅是一种个人的风险,而且又是一种社会的风险。目前我国现行的对于重大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形态主要体现了“万能政府”的理念,不能实现个人责任,还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公众个人的防御行为的规定,忽略了一些非工程措施的作用,却是“支持”人民依靠政府的灾后救济。而我国保险刚刚起步,群众的风险自保意识不强。灾害保险还处于推广阶段,其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提高,普及灾害保险,做到应保尽保,在我国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
四、完善我国气象灾害预防的措施
1.强化水利工程的兴建力度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进行堤防修筑、河湖整冶、水库加固、涝区治理、水土保持等一系列的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和农田灌排工程体系,从而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和防御干旱。
2.兴建防护林
防护林的建设可以有效的抵御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沙漠化,防御水土流失,增强农业稳产高产。我国于1978年开始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并且发展成为大规模的造林工程,是世界林业建设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生态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对农田小气候和大气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3.完善气象服务
当前,我国的气象服务业务正在逐步完善,服务领域也逐步扩大,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服务手段也在不断增多,目前主要使用媒体来传播信息,例如报纸、电台、电视、气象信息电话、网站、手机短信等,及时发布灾情,以及防灾减灾的信息,为降低气象灾害的损失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种类最多,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最大、又最难防范的灾害。气象灾害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所以需要针对灾情,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如兴建水利工程、加强防护林建设,提高人们的防御意识等等,从而将灾情降至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杨林、官秀珠.气象灾害防御手册,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0年版。
[关键词]气象灾害;自然灾害;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P4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123-01
前言: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种类最多,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最大、又最难防范的灾害。为了做好气候变化对我国各行业的影响和极端气候事件的气候预测与评估及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向社会各界提供准确全面的气象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是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并完善气象灾害预防工作。下文将对气象灾害及其预防工作进行相应的分析论述。
一、 气象灾害的概述
(一)气象灾害的特点
气象灾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种类多
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霜冻低温等冷冻害、风雹、连阴雨和浓雾及沙尘暴等其他灾害共7大类20余种,如果细分;可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
2.范围广
一年四季都可出现气象灾害,无论在高山、平原、高原、海岛,还是在江、河、 湖、海以及空中,处处都有气象灾害。
3.频率高
中国从1950-1988年的38年内每年都出现旱、涝和台风等多种灾害,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涝灾5.8次,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6.9个。
4.持续时间长
同一种灾害常常连季、连年出现。例如,1951一1980年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或伏秋连旱的年份有14年。
5.群发性突出
某些灾害往往在同一时段内发生在许多地区如雷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性天气在每年35月常有群发现象。1972年4月15-22 日,从辽宁到广东共有16个省、自治区的350多个县、市先后出现冰雹,部分地区出现10级以上大风以及龙卷风等灾害天气。
6.连锁反应显著
天气气候条件往往能形成或引发、加重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产生连锁反应。
7.灾情重
联合国公布的1947一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达121.3万人,其中61%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
(二)气象灾害的种类
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天气、气候灾害,是指因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风、沙尘、龙卷、大(浓)雾、高温、低温、连阴雨、冻雨、霜冻、结(积)冰、寒潮、干旱、干热风、热浪、洪涝、积涝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是指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
二、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种类众多,影响我国的气象灾害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干旱
干旱是指在足够长的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结果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干旱是影响中国农业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据统计,中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多亩,成灾面积达1.2亿亩,每年因旱减产平均达100亿-—50亿公斤,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
(二)暴雨
暴雨是指在短时内或连续的一次强降水过程,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暴雨甚至会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中国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长江流域是暴雨、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其中两湖盆地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受灾尤为频繁。1983、1988、1991、1998和1999年等都发生过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
(三)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是在热带海洋大气中形成的中心温度高、气压低的强烈涡旋的统称。造成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是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近年来,因其造成的损失年平均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像2004年在浙江登陆的“云娜”,一次造成的损失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三、当前气象灾害防御存在的问题
1.政府尚未建立综合减灾机构
我国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灾害综合管理机构,没有形成灾害防御综合体系。灾害管理机构都是单灾种管理部门,现有单灾种管理部门职能无法到位,如发生新的灾种、混合型灾种,现有单灾种的管理部门就会毫无解决办法,况且各灾种管理机构各建一套自己的预警与应急信息系统,资源相当浪费,如目前全国已有的通信指挥信息平台有公安的110、消防的119、救护的120、防汛抗旱通信指挥系统、人防战备通信指挥系统、地震信息系统等。再者,目前从事减灾工作的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数量很有限)、管理人员、指挥人员、救援人员对减灾专业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层面看,总体还处于低下水平。减灾人员综合专业知识不足,势必影响科学减灾能力。在救灾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领导亲临现场指挥的场面,如果没有救灾职业指挥官为领导决策提供救灾方案,也违反科学精神。
2.灾害保险工作还不完善
有效预防我国气象灾害风险,需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重大灾害风险不仅是一种个人的风险,而且又是一种社会的风险。目前我国现行的对于重大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形态主要体现了“万能政府”的理念,不能实现个人责任,还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公众个人的防御行为的规定,忽略了一些非工程措施的作用,却是“支持”人民依靠政府的灾后救济。而我国保险刚刚起步,群众的风险自保意识不强。灾害保险还处于推广阶段,其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提高,普及灾害保险,做到应保尽保,在我国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
四、完善我国气象灾害预防的措施
1.强化水利工程的兴建力度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进行堤防修筑、河湖整冶、水库加固、涝区治理、水土保持等一系列的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和农田灌排工程体系,从而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和防御干旱。
2.兴建防护林
防护林的建设可以有效的抵御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沙漠化,防御水土流失,增强农业稳产高产。我国于1978年开始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并且发展成为大规模的造林工程,是世界林业建设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生态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对农田小气候和大气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3.完善气象服务
当前,我国的气象服务业务正在逐步完善,服务领域也逐步扩大,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服务手段也在不断增多,目前主要使用媒体来传播信息,例如报纸、电台、电视、气象信息电话、网站、手机短信等,及时发布灾情,以及防灾减灾的信息,为降低气象灾害的损失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种类最多,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最大、又最难防范的灾害。气象灾害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所以需要针对灾情,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如兴建水利工程、加强防护林建设,提高人们的防御意识等等,从而将灾情降至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杨林、官秀珠.气象灾害防御手册,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