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路桥梁在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日常出行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了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的缺陷以及相关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公路桥梁;施工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U44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公路桥梁建设这是我国公共设施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其施工质量就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所以需要对施工技术进行相应的探讨,确保施工的质量,提高公路桥梁的安全性。近些年来我国的公路桥梁发展速度较快,公路桥梁施工技术探讨就成为重要工作,从而实现国家公共设施的良好发展。
1、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的不足
1.1、桥梁施工的难度越来越大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公路桥梁承担着的运输量和运输任务也都更加的繁重了,因此这也对公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正在建设的或是即将建设的公路也大都是一些高等级的公路,这也对公路桥梁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路桥梁通常都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工程,其路线比较复杂,并且所处的自然环境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一些交通条件本就不是十分便利的区域建设公路桥梁,这就大大的增加了施工的难度。而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大都存在着工期短、工程量大这一建设通病,那么就增加了其施工的难度。我们必须更加的重视桥梁桥墩的施工工作,大胆的创新其施工的技术,从而改善桥梁桥墩施工难度大和施工周期短的问题。
1.2、桥梁的整体承载能力差,并且使用寿命短
在我国的公路交通行业中,其交通量越来越大,并且单车的重量也逐步提高,运输量超载的情况也是经常出现的,因此经常性的超出了公路桥梁的整体承载力,使得桥梁使用寿命下降。在一些交通量较大的重点部位,经常出现一些如混凝土剥落、衰变和开裂的常见的质量通病,并且桥梁钢筋的锈蚀问题也是日益严重,所以相关部门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进行桥梁的维修和养护工作,如此反复的进行维修和养护,大大的降低了公路桥梁的经济价值。现阶段考虑公路桥梁施工质量是否达标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桥梁的耐久性能是否过关。还有一些比较常见的质量病害会缩短桥梁的使用寿命,如混凝土保护层的剥落以及箍筋出现锈蚀等问题,在桥梁的平常使用过程中,为了尽可能的延长其使用寿命,就不得不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桥梁进行加固的和改造。
1.3、桥梁裂缝
在进行公路桥梁施工建设之时,如果施工技术不到位,就有可能会导致桥梁裂缝的出现,严重之时还会影响到施工的安全性。桥梁裂缝的出现会削弱桥梁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如果不对其进行科学处理,会导致桥梁安全事故发生。
1.4、高填土下沉
在进行公路桥梁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对路基进行开挖、高填,这样就会产生高填土下沉的现象。如果不对其进行相应的控制,就会影响到今后公路桥梁施工的质量水平。出现高填土下沉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施工时由于分层过厚,在施工质量的控制上不足,采用的施工措施不恰当。第二,材料的选择上出现错误,压缩系数过大,就会影响到施工质量,导致高填土下沉。
1.5、路面损坏
在对公路施工中,由于早期沉降工作不到位,从而会导致公路路面沉降出现,最终会使路面出现损坏。除此之外,公路路面的损坏还可能是由于施工材料配比不科学引起,路面在承受一定的压力后弯沉值较大,导致公路路面的损坏。
2、公路桥梁施工技术改进的措施
2.1、应该重视桥梁的超载问题
在公路桥梁建设完成投入使用之后,一般都会遇到超载的问题,因此在设计之时,设计人员也应考虑到这一问题,超载问题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2.1.1、由于我国公路交通的交通量越来越大,在高峰期间就会有大量的汽车经过桥梁,因此很容易就超过了设计值。
2.1.2、旧桥年久失修,未能对其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而其仍然超龄负载运营了。
2.1.3、相关人员根本就不重视车辆的超载行为,大量的驾驶人员仍在超载行驶,因此这也对桥梁的结构性能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而桥梁的超载现象也会引起诸多的问题:如会引起桥梁的疲劳问题,长期的超载会大大增加桥梁所受的应力,扩大了桥梁的损伤程度,甚至会破坏桥梁的整体结构,同时因超载问题而对桥梁造成的损伤还可能是不可修复的,影响了桥梁正常的运行状态,降低了桥梁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因此,在对公路桥梁的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就必须更加的重视桥梁的超载问题。
2.2、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在新世纪的公路桥梁工程的施工过程之中,肯定是要用到现代的高科技信息技术的,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核心的要求仍然是要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成本、安全以及工期等因素也必须是要考虑到的,只有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才能在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还能够很好的平衡其他几方面的要求。通常而言,工程施工之中可以应用的技术主要包括有:
2.2.1、优化与建模技术。优化与建模技术就是指综合的考虑公路桥梁工程中的设计、规划、管理以及施工等工作,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也保证了工程进度、成本以及技术上的最優化的配合。
2.2.2、信息仿真技术
其主要就是指模拟数据进行计算,看计算的结果是否符合相应的要求,在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过程中通常都是要影响信息仿真技术的,其对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
2.2.3、网络技术
公路桥梁的建设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因此也要对其进行信息管理工作,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对其进行各项管理工作。
2.3、做好高填土下沉
预防工程高填土下沉现象可以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首先,施工人员要根据公路施工状况,对填土的厚度进行合理的控制,按照路面平行线进行分层。其次,还应该对路基夯实状况进行控制,减少漏夯、夯实不足现象的发生。第三,在填土材料的选择上要严格控制,一般要选择密度较大的土质来进行回填,但是也要根据施工实际状况来进行土质的确定,最大限度降低施工问题的出现。第四,对于新旧土之间的衔接部分,施工人员也要对其特殊处理,严格控制填土衔接台阶的长度,让其保持在比较小的范围之内。只有做好高填土下沉的预防工作,才能够保证公路桥梁今后施工的安全性,提高其施工质量水平。
2.4、网络技术的应用
要想在公路桥梁的施工技术中也融入信息技术,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建筑单位必须实现施工管理的信息化,提高施工中的技术含量,主要表现为信息管理的系统化和信息收集的自动化等,从而大幅度的降低信息管理所用的时间;其次,在公路桥梁的施工技术中还应实现网络信息的共享。传统的工程项目,其信息的管理工作都是以手工化的操作方式,使用纸张当做载体的,这种模式的工作效率很低,并且管理的成本也较高,要实现其共享和传递几乎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想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我们就应融入网络技术,引进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从而大大的提高建筑施工单位的信息处理效率。
3、结语
从前文所述发现,公路桥梁施工需要应该从设计到施工都应该进行十分严格的技术控制,保证其施工质量,最终提高我国公路桥梁的施工质量。所以在今后的施工中,需要不断改善自身的施工技术,创新施工手段,可以给我国公路桥梁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满足我国公路桥梁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1]焦伟.解析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的不足及改进措施[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4:319-320.
[2]袁野,金斌,金永生,罗惟良.论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的不足及改进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3,18:186.
[3]葛振才.解析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的不足及改进措施[J].山西建筑,2013,27:154-155.
[4]武志宇.论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的不足及改进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2,04:58-59.
关键词:公路桥梁;施工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U44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公路桥梁建设这是我国公共设施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其施工质量就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所以需要对施工技术进行相应的探讨,确保施工的质量,提高公路桥梁的安全性。近些年来我国的公路桥梁发展速度较快,公路桥梁施工技术探讨就成为重要工作,从而实现国家公共设施的良好发展。
1、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的不足
1.1、桥梁施工的难度越来越大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公路桥梁承担着的运输量和运输任务也都更加的繁重了,因此这也对公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正在建设的或是即将建设的公路也大都是一些高等级的公路,这也对公路桥梁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路桥梁通常都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工程,其路线比较复杂,并且所处的自然环境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一些交通条件本就不是十分便利的区域建设公路桥梁,这就大大的增加了施工的难度。而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大都存在着工期短、工程量大这一建设通病,那么就增加了其施工的难度。我们必须更加的重视桥梁桥墩的施工工作,大胆的创新其施工的技术,从而改善桥梁桥墩施工难度大和施工周期短的问题。
1.2、桥梁的整体承载能力差,并且使用寿命短
在我国的公路交通行业中,其交通量越来越大,并且单车的重量也逐步提高,运输量超载的情况也是经常出现的,因此经常性的超出了公路桥梁的整体承载力,使得桥梁使用寿命下降。在一些交通量较大的重点部位,经常出现一些如混凝土剥落、衰变和开裂的常见的质量通病,并且桥梁钢筋的锈蚀问题也是日益严重,所以相关部门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进行桥梁的维修和养护工作,如此反复的进行维修和养护,大大的降低了公路桥梁的经济价值。现阶段考虑公路桥梁施工质量是否达标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桥梁的耐久性能是否过关。还有一些比较常见的质量病害会缩短桥梁的使用寿命,如混凝土保护层的剥落以及箍筋出现锈蚀等问题,在桥梁的平常使用过程中,为了尽可能的延长其使用寿命,就不得不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桥梁进行加固的和改造。
1.3、桥梁裂缝
在进行公路桥梁施工建设之时,如果施工技术不到位,就有可能会导致桥梁裂缝的出现,严重之时还会影响到施工的安全性。桥梁裂缝的出现会削弱桥梁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如果不对其进行科学处理,会导致桥梁安全事故发生。
1.4、高填土下沉
在进行公路桥梁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对路基进行开挖、高填,这样就会产生高填土下沉的现象。如果不对其进行相应的控制,就会影响到今后公路桥梁施工的质量水平。出现高填土下沉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施工时由于分层过厚,在施工质量的控制上不足,采用的施工措施不恰当。第二,材料的选择上出现错误,压缩系数过大,就会影响到施工质量,导致高填土下沉。
1.5、路面损坏
在对公路施工中,由于早期沉降工作不到位,从而会导致公路路面沉降出现,最终会使路面出现损坏。除此之外,公路路面的损坏还可能是由于施工材料配比不科学引起,路面在承受一定的压力后弯沉值较大,导致公路路面的损坏。
2、公路桥梁施工技术改进的措施
2.1、应该重视桥梁的超载问题
在公路桥梁建设完成投入使用之后,一般都会遇到超载的问题,因此在设计之时,设计人员也应考虑到这一问题,超载问题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2.1.1、由于我国公路交通的交通量越来越大,在高峰期间就会有大量的汽车经过桥梁,因此很容易就超过了设计值。
2.1.2、旧桥年久失修,未能对其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而其仍然超龄负载运营了。
2.1.3、相关人员根本就不重视车辆的超载行为,大量的驾驶人员仍在超载行驶,因此这也对桥梁的结构性能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而桥梁的超载现象也会引起诸多的问题:如会引起桥梁的疲劳问题,长期的超载会大大增加桥梁所受的应力,扩大了桥梁的损伤程度,甚至会破坏桥梁的整体结构,同时因超载问题而对桥梁造成的损伤还可能是不可修复的,影响了桥梁正常的运行状态,降低了桥梁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因此,在对公路桥梁的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就必须更加的重视桥梁的超载问题。
2.2、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在新世纪的公路桥梁工程的施工过程之中,肯定是要用到现代的高科技信息技术的,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核心的要求仍然是要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成本、安全以及工期等因素也必须是要考虑到的,只有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才能在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还能够很好的平衡其他几方面的要求。通常而言,工程施工之中可以应用的技术主要包括有:
2.2.1、优化与建模技术。优化与建模技术就是指综合的考虑公路桥梁工程中的设计、规划、管理以及施工等工作,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也保证了工程进度、成本以及技术上的最優化的配合。
2.2.2、信息仿真技术
其主要就是指模拟数据进行计算,看计算的结果是否符合相应的要求,在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过程中通常都是要影响信息仿真技术的,其对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
2.2.3、网络技术
公路桥梁的建设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因此也要对其进行信息管理工作,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对其进行各项管理工作。
2.3、做好高填土下沉
预防工程高填土下沉现象可以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首先,施工人员要根据公路施工状况,对填土的厚度进行合理的控制,按照路面平行线进行分层。其次,还应该对路基夯实状况进行控制,减少漏夯、夯实不足现象的发生。第三,在填土材料的选择上要严格控制,一般要选择密度较大的土质来进行回填,但是也要根据施工实际状况来进行土质的确定,最大限度降低施工问题的出现。第四,对于新旧土之间的衔接部分,施工人员也要对其特殊处理,严格控制填土衔接台阶的长度,让其保持在比较小的范围之内。只有做好高填土下沉的预防工作,才能够保证公路桥梁今后施工的安全性,提高其施工质量水平。
2.4、网络技术的应用
要想在公路桥梁的施工技术中也融入信息技术,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建筑单位必须实现施工管理的信息化,提高施工中的技术含量,主要表现为信息管理的系统化和信息收集的自动化等,从而大幅度的降低信息管理所用的时间;其次,在公路桥梁的施工技术中还应实现网络信息的共享。传统的工程项目,其信息的管理工作都是以手工化的操作方式,使用纸张当做载体的,这种模式的工作效率很低,并且管理的成本也较高,要实现其共享和传递几乎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想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我们就应融入网络技术,引进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从而大大的提高建筑施工单位的信息处理效率。
3、结语
从前文所述发现,公路桥梁施工需要应该从设计到施工都应该进行十分严格的技术控制,保证其施工质量,最终提高我国公路桥梁的施工质量。所以在今后的施工中,需要不断改善自身的施工技术,创新施工手段,可以给我国公路桥梁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满足我国公路桥梁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1]焦伟.解析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的不足及改进措施[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4:319-320.
[2]袁野,金斌,金永生,罗惟良.论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的不足及改进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3,18:186.
[3]葛振才.解析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的不足及改进措施[J].山西建筑,2013,27:154-155.
[4]武志宇.论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的不足及改进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2,0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