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当前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起着“廊道”的作用,其占据着一定的重要性。本文就将对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城市道路;绿地植物;问题;措施
1、概述
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城市道路可以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而对于植物景观,其主要指由自然界的植被、植物群落、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在人脑海里产生的感受和联想。植物景观是构成城市道路绿地的主体成分。随着生态园林的发展,植物景观的概念也在不断更新拓展,包含了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经济性、时间性、空间性等多重概念。
2、城市道路绿地的分类
2.1块状绿地
块状绿地是指以封闭、面积大小不等、使用方便、不成一体等特点均匀分散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绿地,由于它面积分散独立,各绿地组团各成一体,所以在改善城市小气候和增加生态效益等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块状绿地分布在城市规划总图的各个公园绿地、广场绿地、花园绿地、居住区绿地等规则性绿地系统之中。
2.2带状绿地
带状绿地是指利用河湖水系、城市道路、旧城墙等因素,形成纵横向绿带,放射状绿带与环状绿带交织的绿地网,它将城市各地区的绿地加以集中和整合,形成带状样式的大面积绿地网络,对于构建花园城市和园林城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块状绿地相比带状绿地组合性强,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3楔形绿地
楔形绿地是指郊区绿地由城市绿地由宽变窄的呈现出楔形的延伸模式绿地,楔形绿地利用原有的地形起伏和地貌特征,结合城郊区的农田,防护林等将郊野绿地带入城市绿地之中,使城市绿地呈现星射状的布局模式,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系统起着显著的作用,代表着城市的精神面貌。
2.4混合式绿地
当块状绿地、带状绿地和楔形绿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构成了混合式绿地模式,混合式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以点、线、面的组合形式出现,构成城市的生态系统和人工环境系统,它以最大面积的接触点使城市居民受益于绿色环境,对于改善小气候,缓解城市日益严重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环境卫生,丰富城市地形地貌,构建小范围内城市生态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类最为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
3、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在综合考虑道路现状情况、地块规划等因素;功能性原则,通过绿化布置来创造舒适、柔和的行车环境,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设计上整体风格统一,延续性强,道路绿化按标准段的形式设计,体现一路一景的鲜明风格;人性化原则,设计遵循“以人为木”的理念,通过掌握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从心理、生理、感性和理性等不同侧而反映出对人的关注;合理性原则,设计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同时综合考虑远期与近期相结合,既放眼未来,又立足现在,考虑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生物多样性原则,从地域角度最大限度地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合理配置植物,创造出稳定的植物群落,使道路绿化发挥最大生态效益。
4、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环境因子分析
4.1水分
水分因子为植物提供正常的新陈代谢,它可以通过植物的根系、叶片、茎杆等对空气和土壤中的水分进行吸收和利用,维持体内的细胞活动,植物的成长依靠细胞对水分的吸收作用,当吸水时细胞膨胀或伸张,当失水时,植物生长减缓或停止。
4.2光照
光照因子包括光质,光强和光照时间,光质是指由太阳照射形成的电磁波中的可见光线中的光谱,植物通过体内的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对光谱中的光进行吸收和利用,从而形成光质。其中光强是指光照度,根据植物对光照度的适应性将植物分为阴性植物,阳性植物和中性植物。
4.3空气
空气的组成以78%的氮气和21%的氧气为主,稀有气体占0.94%,氧化碳占0.03%,剩下的0.03%为其他气体和杂质,空气因子包括植物对空气中气体的吸收和排放,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对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吸收和排放,在大气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对自然环境产生污染的有害气体,当这些有害气体大面积出现的时候,对城市生存环境产生极大的威胁,例如由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生活废气等制造的二氧化硫、氟化物、臭氧、等,当植物受到有害气体威胁的时候,植物并不能像动物一样对有害物质进行躲避,相反良好组织的植物群落能对有害气体进行过滤和分解,为自然界提供干净的,无污染的空气质量。
4.4温度
植物生存所涉及到的温度因子包括气温、土温、水温和植物温度,其中以气温为主要影响因素,通过阳光的作用对气温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土温、水温和植物温度,大气层具有保温作用,然而当二氧化碳的浓度超过保温范围之内的时候则造成温室效应,对城市造成伤害。其中土温是指土壤带给植物的温度,土温主要在植物的种子萌发时期,根系生长时期,新陈代谢时期等对植物产生影响,水温主要对陆生水培植物和水生植物产生影响,当水温过低植物被冷凝,当水温过高则可能导致植物死亡,无论是气温、土温,还是水温,最终的作用对象就是植物自身的温度,植物的生长与温度三基点有关,低于最低温度或高于最高温度,都可能导致植物死亡,只有在最适温度之下,植物才能正常的生长。
4.5肥力
植物所需要的肥力包括气肥,土肥和叶肥。气肥指植物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碳水化合物供植物利用,土肥是指植物通过对土壤中的肥料的吸收而生长,它包括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叶肥也叫根外肥,它通过对植物叶片的追加肥料而达到作用。
5、强化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建设措施探讨
5.1设计过程
首先是设计偏离实际,实际情况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其次是规划设计缺乏长远性和系统性,比如选择树苗时不注重生长规律,设计绿化带时没有考虑公交站牌的用地需要等;此外,在树苗品种选择上也缺乏合理性,比如选择一些与当地气候不适宜的品种,造成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这就要求规划设计上必须认真考察当地实际情况,包括道路状况、气候状况、城建长远规划等,保证设计的合理性、长远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要保证设计的效果最终得以实现,施工队伍需要领会设计者意图,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5.2施工过程
一是施工单位管理不严,要求不高,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建设效果;二是施工者素质较低,施工团队大都是临时拼凑的,施工者大都缺乏或者不具备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施工团队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进行管理施工,并签订责任书;其次要提高施工人員的素质,包括管理人员和苗木种植人员;最后要注意加强沟通,协调好各单位施工。
5.3养护过程
景观易遭受人为践踏破坏,有些植物长期无人修剪导致景观缺乏整体性和美感,苗木死亡后不补植或者补植效果差等是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的养护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要保持长期的效果,一方面是施工队伍要保持长期、合理、有效的养护工作,另一方面,市民也要爱护美景,不能图一时方便就破坏植物。
总之,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建设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环境水平,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资源浪费及不科学状况是违背营造初衷的,因此以后的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建设中,要尽量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强调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设计,以此让道路植物景观能够真正地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孟令宽,李晓静.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探讨[J].现代园艺,2014,12:138.
[2]关晓伟.北方小城镇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探讨——以黑龙江绥化青冈县工业园区路种植设计为例[J].现代园艺,2014,13:82-83.
[3]邱实.城市综合绿地对比研究——以成都中心城区绿地为例[J].四川建筑,2014,03:34-36+38.
[4]赵利清.城市道路绿地植物管理系统[D].东北林业大学,2003.
【关键词】 城市道路;绿地植物;问题;措施
1、概述
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城市道路可以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而对于植物景观,其主要指由自然界的植被、植物群落、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在人脑海里产生的感受和联想。植物景观是构成城市道路绿地的主体成分。随着生态园林的发展,植物景观的概念也在不断更新拓展,包含了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经济性、时间性、空间性等多重概念。
2、城市道路绿地的分类
2.1块状绿地
块状绿地是指以封闭、面积大小不等、使用方便、不成一体等特点均匀分散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绿地,由于它面积分散独立,各绿地组团各成一体,所以在改善城市小气候和增加生态效益等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块状绿地分布在城市规划总图的各个公园绿地、广场绿地、花园绿地、居住区绿地等规则性绿地系统之中。
2.2带状绿地
带状绿地是指利用河湖水系、城市道路、旧城墙等因素,形成纵横向绿带,放射状绿带与环状绿带交织的绿地网,它将城市各地区的绿地加以集中和整合,形成带状样式的大面积绿地网络,对于构建花园城市和园林城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块状绿地相比带状绿地组合性强,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3楔形绿地
楔形绿地是指郊区绿地由城市绿地由宽变窄的呈现出楔形的延伸模式绿地,楔形绿地利用原有的地形起伏和地貌特征,结合城郊区的农田,防护林等将郊野绿地带入城市绿地之中,使城市绿地呈现星射状的布局模式,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系统起着显著的作用,代表着城市的精神面貌。
2.4混合式绿地
当块状绿地、带状绿地和楔形绿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构成了混合式绿地模式,混合式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以点、线、面的组合形式出现,构成城市的生态系统和人工环境系统,它以最大面积的接触点使城市居民受益于绿色环境,对于改善小气候,缓解城市日益严重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环境卫生,丰富城市地形地貌,构建小范围内城市生态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类最为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
3、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在综合考虑道路现状情况、地块规划等因素;功能性原则,通过绿化布置来创造舒适、柔和的行车环境,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设计上整体风格统一,延续性强,道路绿化按标准段的形式设计,体现一路一景的鲜明风格;人性化原则,设计遵循“以人为木”的理念,通过掌握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从心理、生理、感性和理性等不同侧而反映出对人的关注;合理性原则,设计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同时综合考虑远期与近期相结合,既放眼未来,又立足现在,考虑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生物多样性原则,从地域角度最大限度地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合理配置植物,创造出稳定的植物群落,使道路绿化发挥最大生态效益。
4、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环境因子分析
4.1水分
水分因子为植物提供正常的新陈代谢,它可以通过植物的根系、叶片、茎杆等对空气和土壤中的水分进行吸收和利用,维持体内的细胞活动,植物的成长依靠细胞对水分的吸收作用,当吸水时细胞膨胀或伸张,当失水时,植物生长减缓或停止。
4.2光照
光照因子包括光质,光强和光照时间,光质是指由太阳照射形成的电磁波中的可见光线中的光谱,植物通过体内的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对光谱中的光进行吸收和利用,从而形成光质。其中光强是指光照度,根据植物对光照度的适应性将植物分为阴性植物,阳性植物和中性植物。
4.3空气
空气的组成以78%的氮气和21%的氧气为主,稀有气体占0.94%,氧化碳占0.03%,剩下的0.03%为其他气体和杂质,空气因子包括植物对空气中气体的吸收和排放,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对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吸收和排放,在大气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对自然环境产生污染的有害气体,当这些有害气体大面积出现的时候,对城市生存环境产生极大的威胁,例如由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生活废气等制造的二氧化硫、氟化物、臭氧、等,当植物受到有害气体威胁的时候,植物并不能像动物一样对有害物质进行躲避,相反良好组织的植物群落能对有害气体进行过滤和分解,为自然界提供干净的,无污染的空气质量。
4.4温度
植物生存所涉及到的温度因子包括气温、土温、水温和植物温度,其中以气温为主要影响因素,通过阳光的作用对气温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土温、水温和植物温度,大气层具有保温作用,然而当二氧化碳的浓度超过保温范围之内的时候则造成温室效应,对城市造成伤害。其中土温是指土壤带给植物的温度,土温主要在植物的种子萌发时期,根系生长时期,新陈代谢时期等对植物产生影响,水温主要对陆生水培植物和水生植物产生影响,当水温过低植物被冷凝,当水温过高则可能导致植物死亡,无论是气温、土温,还是水温,最终的作用对象就是植物自身的温度,植物的生长与温度三基点有关,低于最低温度或高于最高温度,都可能导致植物死亡,只有在最适温度之下,植物才能正常的生长。
4.5肥力
植物所需要的肥力包括气肥,土肥和叶肥。气肥指植物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碳水化合物供植物利用,土肥是指植物通过对土壤中的肥料的吸收而生长,它包括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叶肥也叫根外肥,它通过对植物叶片的追加肥料而达到作用。
5、强化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建设措施探讨
5.1设计过程
首先是设计偏离实际,实际情况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其次是规划设计缺乏长远性和系统性,比如选择树苗时不注重生长规律,设计绿化带时没有考虑公交站牌的用地需要等;此外,在树苗品种选择上也缺乏合理性,比如选择一些与当地气候不适宜的品种,造成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这就要求规划设计上必须认真考察当地实际情况,包括道路状况、气候状况、城建长远规划等,保证设计的合理性、长远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要保证设计的效果最终得以实现,施工队伍需要领会设计者意图,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5.2施工过程
一是施工单位管理不严,要求不高,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建设效果;二是施工者素质较低,施工团队大都是临时拼凑的,施工者大都缺乏或者不具备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施工团队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进行管理施工,并签订责任书;其次要提高施工人員的素质,包括管理人员和苗木种植人员;最后要注意加强沟通,协调好各单位施工。
5.3养护过程
景观易遭受人为践踏破坏,有些植物长期无人修剪导致景观缺乏整体性和美感,苗木死亡后不补植或者补植效果差等是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的养护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要保持长期的效果,一方面是施工队伍要保持长期、合理、有效的养护工作,另一方面,市民也要爱护美景,不能图一时方便就破坏植物。
总之,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建设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环境水平,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资源浪费及不科学状况是违背营造初衷的,因此以后的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建设中,要尽量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强调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设计,以此让道路植物景观能够真正地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孟令宽,李晓静.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探讨[J].现代园艺,2014,12:138.
[2]关晓伟.北方小城镇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探讨——以黑龙江绥化青冈县工业园区路种植设计为例[J].现代园艺,2014,13:82-83.
[3]邱实.城市综合绿地对比研究——以成都中心城区绿地为例[J].四川建筑,2014,03:34-36+38.
[4]赵利清.城市道路绿地植物管理系统[D].东北林业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