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工业和农业有着巨大的不同,工业可以是快节奏的、大容量的、流水線的、批量出产的,而农业则是有季节的、有时令的、有成长规律的;农业是需要播种、除草、喷农药的,是需要土壤、水分、阳光和等待的,它是一个慢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告诉了我们教育是“慢”的艺术。
一、以“慢教育”引领学生自主成长
快总要比慢好、多总要比少强,这是众多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家长们一味求快,往往忽视了孩子成长的阶段特征、接受能力,一味抢“先”求“快”,如今已成教育常态:三岁背唐诗、四岁上幼儿英语学校、五岁踏上钢琴考级路、六岁上一年级的同时开始读课外辅导班……孩子就像被拆掉了刹车的汽车,盼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只顾踩油门。
家长不愿意慢下来,尽可能地利用孩子一切的空余时间进行学习,老师不肯慢下来,生怕学生会落在最后面。就拿我来说吧,我是一名新老师,是个急性子,平时说话做事经常雷厉风行的。可是慢慢的我发现,我的这个急性子影响了我的教育教学效果。尤其是在教学第一年的体会最为深刻。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我虽然关注了全体学生,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每当学生回答不上我的问题时我往往一着急就自己把答案给说出来了,整个课堂的节奏较快。这种节奏,一部分学生可能没问题,但对于一些后进生也许就跟不上我的节奏了,有的孩子可能就因为这样慢慢开始做小动作了。课余时间我也常常辅导学生,恨不得让每个孩子把当天的知识都完全吸收。但是不管我有多卖力,多急于让孩子们进步,孩子们的变化总是达不到我的期望。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渐渐的我终于明白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你越是急功近利,效果反而背道而驰。
曾听过一位老教师上的课,她上课时语速较慢,整个人心平气和的,孩子们与老师呈现出一种相互交流的状态。因为老师的语速慢了,语调低了,孩子们更专注地在听老师所讲的内容,整个课堂氛围融洽,课堂纪律非常好。课后与那位老师交流时,那位老师提到了“慢教育”这个词,她说我们何不以“慢”的心态来面对孩子。不是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突出的,但是我们可以陪着孩子慢慢地进步,慢慢地成长,可以慢慢地等待他的花期。
二、以“慢教育”优化语文教学
1、放慢脚步,让孩子们有触摸文本的机会。古语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想要让孩子学会如何游泳,就首先要将孩子放入水中。当孩子触摸到水时,就会慢慢感知水的涌动,自觉去尝试水之神奇,在一次次失败与成功的历练中,就能成为一个泳者。语文教学与其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当孩子尽情触摸文本时,能从字里行间感受语言的魅力、能体会作者的思辨、能享受文本给他带来的情感的润泽。然而当我们走进课堂,无论是常态课还是观摩课,似乎都呈现着一种完美的速成: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快速浏览文本,然后急着与教师、同伴展开“激烈”的讨论,话音未了时“结果”豁然呈现。这样,孩子们在老师预设的课堂中,总能以“最快时间”得出“最完美的答案”在这完美的速成中,学生没有了与文本触摸的深度,只是形式上的与“结果”相约,这看似高效的背后,孩子们却依然两手空空,徒留一段不可奈何的“应和”。
为此想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就必须坚决摒弃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热闹,让学生潜泳文本,尽情地区触摸文本给学生们呈现的“姹紫嫣红”。或许这样的过程是慢了一些,但是这样的慢,是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地位的回归,从而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
2、放慢脚步,让孩子有说出心中话的时间。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仍然过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渐渐地丧失了表达的冲动及能力。语文不仅是一门重在积累的学科,更是一门关注“怎么说”的学科。然而当我们的教学只注重学生“接纳”而不关注“吐新”时,我们的孩子也就成了一个个装知识的容器。
记得于永正老师在《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时,当于老师问孩子们:“你们还知道什么样的玻璃?”时,有一个孩子急匆匆的站起来回答:“还知道有一种……玻璃可以……可以……”或许是这位孩子一时心急,站起来竟结巴了半天,这种情形的出现令于老师的课堂顿时引起了一阵骚动,班上的学生急了、听课的老师也急了,正当大家为于老师捏把冷汗的同时,于老师笑眯眯的说:“不急,慢慢说,说快了会把自己呛着……”这位学生在于老师耐心的等待下,说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阻挡伽马射线的玻璃,这种玻璃可以为宇航员在空间作业时提供保护。正是于老师的耐心等待,才得以让这位孩子平时的积累在大家面前展示出来,也让这位学生赢得了同学们响亮的掌声。
3、放慢脚步,让孩子们有滋养心灵的润土。佐滕学曾说过:“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更何况是心灵的滋养呢!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启人心智的篇章,当我们带领学生慢慢咀嚼、吮吸,就会发现其中不少篇章可以润养学生们的心灵:细细咀嚼小羊的遭遇,孩子们就能发现,面对强大的敌人,除了不能畏惧还要讲究斗争策略;细品安徽广源太极洞的圆石,孩子们可以从中明白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跟着哲学家上完最后一课,孩子们可以知道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只有在上面种上庄稼;漫步生命的林子中,孩子们可以从树木的竞争中感知竞争的魅力……当我们慢下脚步,文中的大量的甘霖就可以不断滋养孩子们的心灵。
慢,不是降低效率,而是尊重规律;慢,不是磨磨蹭蹭,而是潜心修炼;慢,不是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境界!语文教学是一项长远的工作,需要我们关注教育细节,长期坚持。
【作者单位:昆山开发区晨曦小学 江苏】
一、以“慢教育”引领学生自主成长
快总要比慢好、多总要比少强,这是众多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家长们一味求快,往往忽视了孩子成长的阶段特征、接受能力,一味抢“先”求“快”,如今已成教育常态:三岁背唐诗、四岁上幼儿英语学校、五岁踏上钢琴考级路、六岁上一年级的同时开始读课外辅导班……孩子就像被拆掉了刹车的汽车,盼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只顾踩油门。
家长不愿意慢下来,尽可能地利用孩子一切的空余时间进行学习,老师不肯慢下来,生怕学生会落在最后面。就拿我来说吧,我是一名新老师,是个急性子,平时说话做事经常雷厉风行的。可是慢慢的我发现,我的这个急性子影响了我的教育教学效果。尤其是在教学第一年的体会最为深刻。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我虽然关注了全体学生,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每当学生回答不上我的问题时我往往一着急就自己把答案给说出来了,整个课堂的节奏较快。这种节奏,一部分学生可能没问题,但对于一些后进生也许就跟不上我的节奏了,有的孩子可能就因为这样慢慢开始做小动作了。课余时间我也常常辅导学生,恨不得让每个孩子把当天的知识都完全吸收。但是不管我有多卖力,多急于让孩子们进步,孩子们的变化总是达不到我的期望。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渐渐的我终于明白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你越是急功近利,效果反而背道而驰。
曾听过一位老教师上的课,她上课时语速较慢,整个人心平气和的,孩子们与老师呈现出一种相互交流的状态。因为老师的语速慢了,语调低了,孩子们更专注地在听老师所讲的内容,整个课堂氛围融洽,课堂纪律非常好。课后与那位老师交流时,那位老师提到了“慢教育”这个词,她说我们何不以“慢”的心态来面对孩子。不是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突出的,但是我们可以陪着孩子慢慢地进步,慢慢地成长,可以慢慢地等待他的花期。
二、以“慢教育”优化语文教学
1、放慢脚步,让孩子们有触摸文本的机会。古语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想要让孩子学会如何游泳,就首先要将孩子放入水中。当孩子触摸到水时,就会慢慢感知水的涌动,自觉去尝试水之神奇,在一次次失败与成功的历练中,就能成为一个泳者。语文教学与其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当孩子尽情触摸文本时,能从字里行间感受语言的魅力、能体会作者的思辨、能享受文本给他带来的情感的润泽。然而当我们走进课堂,无论是常态课还是观摩课,似乎都呈现着一种完美的速成: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快速浏览文本,然后急着与教师、同伴展开“激烈”的讨论,话音未了时“结果”豁然呈现。这样,孩子们在老师预设的课堂中,总能以“最快时间”得出“最完美的答案”在这完美的速成中,学生没有了与文本触摸的深度,只是形式上的与“结果”相约,这看似高效的背后,孩子们却依然两手空空,徒留一段不可奈何的“应和”。
为此想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就必须坚决摒弃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热闹,让学生潜泳文本,尽情地区触摸文本给学生们呈现的“姹紫嫣红”。或许这样的过程是慢了一些,但是这样的慢,是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地位的回归,从而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
2、放慢脚步,让孩子有说出心中话的时间。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仍然过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渐渐地丧失了表达的冲动及能力。语文不仅是一门重在积累的学科,更是一门关注“怎么说”的学科。然而当我们的教学只注重学生“接纳”而不关注“吐新”时,我们的孩子也就成了一个个装知识的容器。
记得于永正老师在《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时,当于老师问孩子们:“你们还知道什么样的玻璃?”时,有一个孩子急匆匆的站起来回答:“还知道有一种……玻璃可以……可以……”或许是这位孩子一时心急,站起来竟结巴了半天,这种情形的出现令于老师的课堂顿时引起了一阵骚动,班上的学生急了、听课的老师也急了,正当大家为于老师捏把冷汗的同时,于老师笑眯眯的说:“不急,慢慢说,说快了会把自己呛着……”这位学生在于老师耐心的等待下,说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阻挡伽马射线的玻璃,这种玻璃可以为宇航员在空间作业时提供保护。正是于老师的耐心等待,才得以让这位孩子平时的积累在大家面前展示出来,也让这位学生赢得了同学们响亮的掌声。
3、放慢脚步,让孩子们有滋养心灵的润土。佐滕学曾说过:“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更何况是心灵的滋养呢!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启人心智的篇章,当我们带领学生慢慢咀嚼、吮吸,就会发现其中不少篇章可以润养学生们的心灵:细细咀嚼小羊的遭遇,孩子们就能发现,面对强大的敌人,除了不能畏惧还要讲究斗争策略;细品安徽广源太极洞的圆石,孩子们可以从中明白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跟着哲学家上完最后一课,孩子们可以知道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只有在上面种上庄稼;漫步生命的林子中,孩子们可以从树木的竞争中感知竞争的魅力……当我们慢下脚步,文中的大量的甘霖就可以不断滋养孩子们的心灵。
慢,不是降低效率,而是尊重规律;慢,不是磨磨蹭蹭,而是潜心修炼;慢,不是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境界!语文教学是一项长远的工作,需要我们关注教育细节,长期坚持。
【作者单位:昆山开发区晨曦小学 江苏】